近年來,共用充電寶解決了人們外出時對手機的“電量焦慮”,為消費者提供了不少便利。但《工人日報》記者近日採訪發現,共用充電寶超1分鐘也按1小時計費、歸還後仍在計費、莫名付費開通會員、好借難還等亂象頻現,成為消費者投訴的一大問題。
近日,部分景區內共用充電寶每小時收費10元、超1分鐘也按1小時計費引發關注,不少消費者質疑這種計費方式不合理。據媒體報道,消費者方女士在北京黃花城水長城掃了一個共用充電寶,用了4小時9分鐘被扣了50元,她認為“貴得太離譜”。
歸還後仍在計費的問題也讓一些消費者困擾。黃先生向記者反映,近日,他在貴州黃果樹瀑布大扶梯售票處租了個共用充電寶。“有最低電量能開機就還了,估計也就用了10多分鐘。但帳單顯示,我是兩天以後才還上的,最終扣費60元。”
共用充電寶消費亂象引起了市場監管部門和消協組織的關注。7月24日,四川省巴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公示了2023年第二季度重點經營者消費投訴資訊,其中,兩家共用充電寶公司因未在限期內將整改情況向市場監督部門報告,整改措施不力被公示。據報道,這兩家企業出現亂扣費現象,受到多名消費者投訴。
今年3月,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針對多種品牌共用充電寶進行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歸還後仍在計費問題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
在網路投訴平臺上,針對共用充電寶的投訴也非常多。截至7月27日10點,黑貓投訴平臺上相關投訴高達19861條,涉及多收費、亂扣費、無法成功歸還等問題。
在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熊超看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品質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他説,2021年,有關部門曾對共用充電寶進行行政指導,然而收效不大。熊超建議,相關部門應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提高對消費者投訴的處置效率,幫助消費者維權。尤其是針對投訴問題較多的共用充電寶企業,應採取限期整改、公開曝光等措施,加大威懾力度。
針對消費者對共用充電寶超1分鐘也按1小時計費的質疑,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雲表示,共用充電寶收費價格雖由市場調節,但不能只想著提價,而服務品質跟不上。共用充電寶企業只有做到既方便用戶又資費合理,不讓大多數消費者有被宰的感覺,才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