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店“跑路”本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網上卻有一些“職業閉店人”講述如何在閉店中謀取利益。就在“職業閉店人”頻頻登上熱搜之際,一名“職業閉店人”劉某被店舖消費者以侵權為由告上法庭。記者從北京豐臺法院獲悉,劉某被判賠償消費者所辦理會員卡中的未消費金額。(據5月8日《北京青年報》報道)
有人閉店跑路,有人接店揹債。職業閉店人與原經營者通過轉讓股權、變更股東或法定代表人等操作,來實現爛尾店的店主更疊,幫助原經營者“金蟬脫殼”。職業閉店人雖然在形式上背上了債務,但對於消費者的討債或維權訴求往往左推右擋,拖延應付,百般抵賴,或者給出打折的補償方案,把債務由大化小、由小變無,或者用登出登記的方式再次閉店,讓消費者徹底維權無門。
在職業閉店人與原經營者不光彩的閉店安置交易中,前者可以獲得一筆閉店安置費用,可以揹債獲利,後者則可以卷走消費者的預付款餘額,甩掉合同履行責任、債務責任。雙方實現了“雙贏”,卻把損失轉嫁給了消費者,讓消費者承受了所有。
北京豐臺法院審結的這一案件的意義在於,職業閉店人劉某在辦理了爛尾公司的登出手續後,未能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被消費者王女士找到了其閉店揹債的“程式漏洞”,找到了維權的切入點。劉某被判賠償王女士所辦理會員卡中的未消費金額,這也就意味著,僅就王女士的債權部分而言,職業閉店人劉某成了名副其實的“接債人”,要承擔真金白銀的償債責任,其假接債真賴債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法院判決劉某接債擔責,支援了王女士的訴求,符合法理、事理和情理,給職業閉店行為敲響了法律警鐘,也給消費者指引了維權方向。
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辦理登出登記都需走清算程式。這則案例告訴我們,職業閉店人通過虛假的清算程式登出爛尾企業,法律不會答應,其債務責任也不會消失。消費者應該學習王女士的維權經驗,從職業閉店人的虛假清算、違法登出等環節入手,尋找維權的突破口和抓手。受困于同一閉店行為的消費者也可聯合起來,發起共同訴訟,壯大維權聲勢,強化維權合力。同時,消協組織應支援消費者的訴訟維權行為,並可在符合法定情形的情況下發起維權公益訴訟。
遏制職業閉店行為,不僅要靠消費者或消協組織的個案維權,還要靠機制性監督措施。立法部門或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職業閉店行為的關注和研究,摸清職業閉店行為的套路,通過修法或出臺法律解釋等方式,給職業閉店行為和職業閉店人畫像,明確職業閉店行為的概念、情形、表現形式、特徵、違法侵權屬性和法律責任,明確監督責任主體和監督干預措施,給職業閉店行為設置“法律攔阻索”,給防範打擊職業閉店行為以及消費者維權提供更明晰更權威的法律依據、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