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領域如今颳起了一股淘汰3.5mm音頻插孔的風潮,摩托羅拉的新款Moto Z和樂視的新款智慧手機都都已經開始這樣做了,而蘋果的iPhone 7據傳也將放棄這個傳統音頻介面。對於我們用戶而言,這種改變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基礎知識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3.5mm介面所傳輸的是身歷聲模擬音頻,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數字轉換和耳機驅動元件都位於智慧手機當中。而新的USB-C標準則與此不同,它會直接傳輸數字信號,然後讓耳機或其他相連的設備將這些數據轉換稱模擬信號,以自行驅動揚聲器播放。這種方式雖然需要電能,但USB介面本身就可以傳輸。有意思的是,USB-C介面依然可以傳輸模擬音頻。
優勢
USB-C數字音頻的一大好處是音質的提升。雖然這種説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實際情況並不一定總是如此,當中多多少少帶有行銷的成分。
USB-C音頻的已達改動是僅發送數字信號,這樣一來,數字到模擬轉換器、濾波電路和耳機功放都將被安裝在耳機聽筒當中。把這些元件靠近耳機輸出可能會幫助減少音頻線上纜傳輸時産生的噪音,並使其遠離手機內部的噪音處理和無線電硬體。
好的耳機廠商可能還會設計出更優秀的電路板佈局,從而提供更好的噪音控制並降低串擾。此外,他們還能自由選擇高品質DAC和功放元件,並進行個性化的設計。
當然,USB介面所能傳輸的不只是數字音頻,它還開啟了硬體之間的高級通信,讓高端耳機可以提供額外的硬體和軟體功能。部分智慧手機耳機的播放控制功能將可相容更多設備,或是新增隨機播放、導航、甚至是EQ均衡器功能。此外,耳機中的數字處理選項還可擁有附帶的智慧手機應用,讓用戶可以對其進行直接控制。
降噪也是數字音頻的一大好處,因為信號可以在耳機內部就進行處理。目前市面上已經存在相當優秀的3.5mm電池驅動降噪耳機了,而USB-C不僅可以提供更加穩定的電源供應,或許還能讓耳機變得更加纖薄。
3.5mm的取消也將在智慧手機身上剩下一小塊內部空間,廠商因此可以進一步降低設備的厚度,或是加入一塊容量更大的電池。
在未來,USB-C介面所能傳輸的內容並不僅限于文件和音頻,它還能作為螢幕連接線來取代HDMI。附帶這種介面的設備未來將無所不在,從而實現設備之間的互聯。
劣勢
雖然使用通用介面處理所有音頻信號的傳輸聽起來很棒,但這也不是沒有妥協和缺點的。首先,向數字音頻的轉移並不會帶來現有硬體無法實現的大幅度的音質提升。雖然USB-C可以在降噪方面帶來略微提升,同時讓我們擺脫智慧手機DAC,但這些最終還是取決於廠商。現有智慧手機已經可以支援24-bit,96kHz或以上的音頻規格了,而數字音頻只是將數字轉模擬硬體從手機挪到了耳機上而已。
此外,時鐘抖動(clock jitter)也是個需要注意的問題。當使用USB進行數據傳輸——而非將數據直接發送到DAC——幀溢出和數據傳輸錯誤都會成為問題,雖然問題並不嚴重。抖動雖然不是一個常見問題,但匆匆開工的USB電路並不是沒有自身問題。
而USB-C介面所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與現有高端3.5mm耳機、Hi-Fi和其他專業級音頻設備之間的相容性了。雖然越來越多的音頻廠商可能都會採納這種介面,但從中短期來看,手機和音頻設備缺乏直接相容性的問題依然會産生麻煩。
實際上,USB-C標準是可以傳輸模擬音頻的,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可以使用接收器來連接3.5mm介面耳機,但這使用起來顯然不如直插方便。此外,如何在聽歌的時候充電也將成為一個問題。
成本增加也是USB-C介面會帶來的一個問題。雖然高品質DAC和功放積體電路並不是特別貴,但當你算上用來處理USB-C端對端通信和電源管理積體電路的為控制花費時,那總成本可能就會高出好幾美元。而售價變高的不只是耳機而已,還包括介面和數據線。從簡單的3-pin介面像24-pin的轉換肯定會增加第三方音頻接收器的成本,讓線纜和耳機維修變得更加困難。
最後,USB-C耳機的行銷混亂和市場碎片化也會成為問題。雖然這種耳機和Android設備之間的相容性良好,廠商可能還會引入自己的專有格式和功能。而並不是每一款USB-C耳機都將提供內置DAC,或是有能力進行數字音頻傳輸,特別是對於那些售價較低的機型而言。
總結
我們並不清楚USB是否會在智慧手機市場全面取代3.5mm,還是説兩者會在未來呈現對抗態勢。目前,包括英特爾在內的技術廠商依然希望開發USB-C音頻標準來確保跨越多種耳機類型的類似功能組合和相容性。
在可預見的未來,USB恐怕無法真正取代3.5mm,這兩種音頻傳輸介面應該會在市場上並存。想要讓大家放棄3.5mm轉投USB-C音頻,這將需要蘋果或三星這樣的巨頭出面。而對於整個音頻産業而言,實現全面過渡所需要的時間恐怕就更長了。3.5mm介面能從1910年延續至今,顯然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想要取代它可絕非易事。
(責任編輯:張潔欣)
免責聲明:中國網科技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