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多數網站內容原創比例僅約10%,盜版網路文學一年造成數十億元付費閱讀損失,微信投訴中針對智慧財産權的佔比達六成……
內容生産,抄襲成風;內容流通,盜用恣意;內容市場,“李鬼”遍佈。當下的網際網路生態,智慧財産權侵權現象嚴重,網路著作權官司糾紛頻發,與今年國際智慧財産權日“數字創意,重塑文化”的主題背道而行。
網際網路應是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前沿陣地。“抄襲有理”“山寨無罪”的強盜邏輯橫行霸道,侵蝕原創精神,成為內容産業的尖銳痛點。
原作者無人問津 付費者寥寥無幾
“任性轉載”漠視權利
今年4月,一組名為“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的漫畫引得“翻船體”熱潮席捲朋友圈,眾多微信公號“活學活用”,借機衍生出五花八門的版本,賺取了超過10萬次的閱讀量。作品火了,原作者“喃東尼”卻被冷落了,大規模的盜用使得作者的受關注度與作品的傳播度極不相稱。“喃東尼”發文表示“崩潰”,轉載與“二度創作”並沒有取得他的授權,也未署名或標明作品出處,付費使用者更是寥寥無幾。類似“盜圖”者在網路上為數眾多。在問答平臺“知乎”上,許多熱門回答同樣飽受“肆意搬運”“任性轉載”的困擾,不少知乎大V控訴:“網際網路的原作者,真的太委屈了!”
“不告而取”引發利益糾紛,電商平臺更為凸顯。經營原創藝術品的淘寶店店主高麗麗不堪“盜圖”之擾。由自家品牌畫師、攝影師親手設計、親自拍攝的商品展示圖,被一些競爭對手直接複製。即便向淘寶投訴,“取證難、處理週期長”等問題也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更為吊詭的是,在網上搜索“盜圖”,前幾個結果都是“淘寶偷圖最簡單的方式”“教你避開盜圖處罰”之類內容,文中充斥著對權利的漠視、對投機的宣揚。
網路文學領域也遭受盜版猖獗的“切膚之痛”。艾瑞諮詢發佈的《2015年中國網路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2014年,盜版網路文學共造成77.7億元的付費閱讀損失。筆名“耳根”的網路小説作者劉勇表示,自己辛苦創作的文字,對方只需要點幾下滑鼠就可以通過軟體隨意複製傳播,作者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和回報。一些熱門小説甚至更新就遭遇“秒盜”,許多論壇、貼吧爭相轉載盜版作品,以此聚合用戶流量,再利用植入廣告牟取利益分成。作為網路文學盜版侵權的重災區之一,百度貼吧曾於今年5月發起全面整頓清查盜版行動,對數千個文學類目貼吧進行暫時關閉處理。
原創內容僅一成 “免費午餐”眾人搶
“網路創新”舉步維艱
網際網路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的特點給一夜爆紅創造了可能,從“草根”到“網紅”,再從“小網紅”搖身一變“大網紅”,視頻拼接、搞怪出鏡的成名之路極易複製,抄襲之風日盛。各路明星也趁勢露臉綜藝真人秀,融入低創新的視頻生産大潮。
飽受網友詬病的是,不少網路視頻節目的名稱形式都很雷同。問答平臺“知乎”上一位叫“直子”的用戶,就此前線上視頻網站上某衛視戶外競技節目抄襲問題,發表評論:“故事內容、遊戲形式、拍攝分鏡幾乎一樣,不過只抄了表皮,背後很深的寓意抄襲不來。”不從創意著手,“換湯不換藥”地克隆他國模式的做法勢必折損節目品質。
微信、微網志等生活常用社交應用,也成為網路智慧財産權侵權重災區。以微信為例,《2015年微信智慧財産權保護白皮書》指出,2014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針對智慧財産權的投訴超過1.3萬件,佔比達到60%。除文字遭剽竊外,一些攝影作品也被裁切或模糊了浮水印後隨意發佈。
高等教育殿堂中的剽竊抄襲事件也屢有發生。前不久,畫手“杉澤”在微網志上發文稱他的作品“白鹿·夫諸圖”被一藝術院係的學生抄襲用作畢業設計,還公開在網店提價銷售牟利。除了美術作品,學術論文等智力成果在網上被剽竊的案例時常見諸報端,著作權人自身的複製權、傳播權被搶奪,創作積極性難再。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多數網站內容原創比例僅為10%左右。習慣吃“免費的午餐”,創新能力不足的網站比比皆是。一個團購網站火了,立刻引起“百團大戰”;一個線上教育APP賺錢了,短時間內就會涌現無數個類似線上教育APP。缺乏有效的智慧財産權保護,使得一些網站、應用之間的相互模倣、無序競爭愈演愈烈,也讓網路創新發展舉步維艱。
侵權投訴被裹挾 産權歸屬難分辨
“山寨産品”借勢撈金
在新興的移動應用商店中,某些冒充正牌的“李鬼”産品已經提前佔據了市場,利用他人品牌為自己牟利。
記者在蘋果應用商店搜索“新華字典”,得到數十個相似産品。下載試用後發現,多數應用主界面與消息推送幾乎都被行銷廣告充斥。作為新華字典版權方,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主任孫述學告訴記者,商務印書館官方出品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移動應用,預計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問世。現在各大移動應用商店裏面能搜到的,“都是盜名、盜版權頁、盜封面的,未經授權的盜版、山寨軟體”。
隨著IP資源的深度開發,異常火爆的遊戲市場在鉅額利潤的驅使下,也滋生了一大波“蹭熱度”的山寨産品。一些遊戲製作商利欲熏心,利用知名IP的品牌影響力,搶注雷同商標,推出名稱相倣、內容相似的山寨遊戲,以低廉的成本攫取相當可觀的經濟回報,遊走在侵犯著作權的法律邊緣。
此外,據微信平臺近期發佈的公告,一些商家雇傭第三方維權代理公司,甚至向平臺提交偽造材料發起侵權投訴,導致真相被金錢裹挾,智慧財産權歸屬何方難辨難分。
新型侵權手段不斷衍生、花樣繁多,使網路智慧財産權保護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打造健康有序內容平臺、激勵優質內容創作傳播,如何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保護智力勞動成果,如何加大打擊侵權盜版、凈化內容産業生態,成為內容産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多頭並進 多策維權(專家評)
網路內容、網路作品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保護,亟待加大力度。針對不同類別的內容,産權保護須採取不同對策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士國:現在許多網路內容大同小異,針對不同類別的內容,産權保護須採取不同對策。首先,新聞類報道領域,新聞報道是記者、編輯的智力成果,應受智慧財産權保護,原文轉載應註明出處,著作權法對此已有規定。其次,網站的特色欄目,對於這部分原創性內容,網站有權利宣佈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現行智慧財産權法沒有相關規定,應及時修改相關法律,保護網站獨創作品的著作權,未經允許擅自轉發應承擔法律責任。第三,法律應規定著作權人授權某一網站獨家使用的權利,這一網站可依約付酬或依約不付酬,以此增加網站的獨有內容。第四,朋友間微信轉發,類同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不應限制也無法限制。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網路內容、網路作品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保護,亟待加大力度。目前,打擊侵犯智慧財産權行為面臨多重挑戰。對此,首先要加大對原創作品的保護力度,讓原創者、取得授權的傳播者都能從內容的傳播中受益,建立良好網路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基石。其次,加大對侵權盜版內容的查處,對違法違規者形成威懾作用。第三,借助網際網路技術更好地識別、判斷侵權內容,建立全新傳播連結,及時遏制未經授權作品的轉載等。內容生産者也要借助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通過協商、舉報、起訴等多種手段維權。
(責任編輯:張潔欣)
免責聲明:中國網科技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