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24日在深圳説,中國一直以國際化的視野培養吸引高水準科技人才,為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理想棲息地”。當前,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超過490萬人年,長期在華工作外國人才超過33萬人。

由中國科技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當天在深圳開幕。王志剛在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時作出上述表示。

王志剛指出,隨著“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中國已支援8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培訓學員18萬人次,建設33家聯合實驗室和5個技術轉移平臺,與8個國家建立科技園區合作關係,有力推動創新成果在共建國家轉化落地。面向未來,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主動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挑戰和增進人類文明福祉提供更多科技創新解決方案,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他説,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數。要把握好大變局的趨勢和機遇,必須向科技創新要方法、要答案。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科技先行,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邏輯起點,構建起從科技創新到産業發展和工程建設的體系化佈局。未來,中國將統籌當前和長遠發展的不同階段需求,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新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建設更加高效開放的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

王志剛強調,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中國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來看,中國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目前,中國已經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地球觀測組織(GEO)、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時,積極面向國際社會搭建科學共用服務平臺,分享抗疫經驗,參加世衛組織“新冠疫苗實施計劃”,用實際行動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此外,中國已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設立20週年。經過20年發展,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已發展成為高規格、國際化的人才盛會,成為國際科技創新成果和國際人才交流的博覽會、交易會,成為中國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和知名品牌。

今年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以“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採用線下線上並重的“雙引擎”會展新模式。線下展會設開幕式、深圳論壇、展覽洽談、人才招聘、主題活動等5大板塊,線上展會設虛擬展廳、項目對接(EO系統)、線上招聘、線上會議等功能服務區。據初步統計,本屆大會舉辦各種主題活動50余場,來自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家專業組織、機構、企業參展參會。(記者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