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化縣與紅寺堡對口支援以來,兩地政府瞄準貧困地區致貧主要原因,從增加貧困戶收入這一最薄弱環節入手,集中力量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增加群眾收入,讓貧困地區發生由內而外的轉變,從而啃下了一個又一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紅寺堡區魯家窯片區就是“閩寧協作,德紅攜手”的一個生動例子和嶄新模式,從單純的給錢給物援助發展為訂單式、寬領域、全方位的協作,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成功典範。魯家窯片區分弘德、同原兩村,是2012年由同心縣和原州區的5個鄉鎮27個行政村移民搬遷而成的“十二五”生態移民村,是自治區深度貧困村。共有戶籍人口2487戶1040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545戶6682人,已脫貧1145戶5299人,未脫貧400戶1383人,兩村貧困發生率分別高達13.13%、13.64%。主要做法:

訂單式援建,實現增收與持家“兩不誤”

魯家窯片區兩村85%以上的勞動力靠外出務工獲得收入,因小孩和家庭需要照看,村裏的留守婦女和老人既沒技術又不能離家,反倒成了脫貧中最薄弱的一環。為著力補齊短板弱項,工作組決定實行“訂單化”援建,根據群眾需求,專為農村婦女和老人就近創造就業機會,拓寬增收的渠道,魯家窯扶貧工廠和中老年人就業車間應運而生,其中魯家窯扶貧工廠投資400萬元,于2017年9月開工建設,2018年5月16日正式投産運營,工廠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引進寧夏蕭紅服飾有限公司入駐經營,主要從事外貿服裝製作銷售,當前,已穩定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月工資2000元,年每人平均增收2.4萬元以上,實現農村群眾,尤其是農村婦女就業持家兩不誤的夢想,對來自周邊村莊的女工,更是一件開心事,弘德村村民趙右梅説:“在這幹活開支小,又能顧家,比出去打工強多了……”趙右梅今年50歲,老伴因生病無法外出打工,全家的生活來源全靠趙右梅一人承擔。“我這上了年紀,外出打工沒人要,還好村裏建了扶貧車間,能讓我撿些輕活幹,掙點工資養活家裏,挺好的!”而中老年人就業車間更是從老年人的實際而建設,這家車間由福建德化一家企業幫扶10萬元,于2019年4月試運營,2019年7月建成投産,車間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引進寧夏瓦爾登實業有限公司入駐經營,主要從事包裝紙箱終末端環節。當前,車間已穩定幫助30余名中老年人務工,工人平均年齡60歲以上,每人每天工資20-50元不等,工資現金日結,按件計費,多勞多得,因此贏得老年的讚譽。通過“訂單式”援建,有效打開了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之門。

留守老人的就業平臺——弘德村中老年人就業車間

多渠道補助,實現就業與創業“雙驅動”

為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增強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從就業向創業的巨大跨越,閩寧協作專設就業補助政策,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魯家窯片區就業脫貧措施。2018年弘德村共用受穩定補助182人,累計補助金額78.6萬元,其中62人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按照每人3000元的補助

標準,共發放補助資金18.6萬元,120人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按照每人5000元的補助標準,共發放補助資金60萬元。其中,魯家窯扶貧工廠共93人享受扶貧工廠務工補貼,其中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49人,每人以3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44人,每人以6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貼資金共36.7萬元。2019年弘德村還開設了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班,分為3個班共90人,其中畜牧養殖1個班30人,動物疫病防治2個班60人,通過開展開展專業的培訓課程,對村裏的養殖戶進行技能培訓,群眾不僅有了就業的好平臺,還可以利用一技之長,走創業致富的路子。

魯家窯衛生院 

全方位覆蓋,實現個人與集體“同發展”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逐漸從單一經濟援助發展為教育、文化、醫療等多領域合作,當地老百姓獲得更的實惠。2018年,新西特(中國)有限公司定點幫扶紅寺堡區弘德第二小學,公司總裁宋海華與燕寶小學校長海春濤簽訂《捐贈協議》,捐贈150萬元物資,分三年實施,捐贈物資惠及200多名學生。由閩寧資金投資建設的魯家窯衛生院,覆蓋魯家窯片區包括弘德、同原兩村所有的居民,並且聘用了專業的醫師,購買了先進的診療設備,常備基礎藥物,實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確保兩村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為當地的教育和醫療扶貧提供了有效保障,解除了群眾發展的後顧之憂。同樣由閩寧資金投資建設的商貿市場,則極大方便了兩村及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市場內的商品房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全部對外出租,村級每年可獲得穩定的村集體經濟收益,不僅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有實力辦事、有能力辦事的目標,還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了基礎,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蝶變,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勞務産業”三大主導産業,成為移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源頭活水,目前魯家窯弘德村和同原村貧困發生率降到0.81%、1.03%。

繁榮、便利的商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