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閩江水,滔滔黃河浪。為進一步加強閩寧協作力度,提升協作層次,拓展協作底蘊,豐富協作內容,助力紅寺堡區實現脫貧“摘帽”和提高醫療服務水準,德紅兩地以優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引進技術人才為抓手,通過“醫技培訓交流、資源互通共用、嫁接制度體系”全方位促進兩地醫院協同發展,打造出有溫度的德紅醫療聯合體,樹立了醫療領域“南制北用”的良好典範。

注重高位嫁接,實現“南制北用”。德紅兩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拓展、深化醫療領域合作工作,由政府分管領導帶隊,積極組織、參與互訪交流,為兩地醫院及醫療人才搭建起了無阻礙溝通的橋梁。

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到紅寺堡區人民醫院考察交流

一是簽訂幫扶協議。紅寺堡區人民醫院與德化縣醫院簽訂對口幫扶意向協議,舉行了“閩寧協作-德化B超室”揭牌儀式,並確定了派派遣人員進修學習的具體方案,將醫療領域對口幫扶工作逐步引向深化。二是建立協作機制。雙方在現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地域位置、醫療資源配置現狀,因地制宜制定個性化的協作內容和模式,確定協作範圍包括醫療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資訊化建設等方面,並通過開展門診、延伸病房等延伸服務,特別是NCU、ICU、骨科、婦産科、彩超、影像等重點科室建立醫療協作機制。三是開展互訪交流。建立協作關係以來,德紅兩地衛健部門、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共開展互訪交流9批次120余人次,加深了兩地在醫療技術、人才培養、資訊化建設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協作關係,轉變了發展理念,有效促進了紅寺堡醫院在醫療管理、醫療保障、人才建設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注重資源共用,實現“平臺提優”。德紅兩地醫院本著“誠實守信、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全面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雙方醫療資源,建立醫療聯合體協作關係,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利用,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優質、價廉、持續的醫療保障服務。一是因地制宜開展人才培訓。德化縣總醫院依照福建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度對口幫扶寧夏貧困地區醫療工作安排,選派7名業務骨幹組建德化縣援寧醫療隊,赴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開展交流和幫扶共建工作。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選派1名骨科醫師赴德化縣醫院進修學習關節鏡、椎間孔鏡等業務技術,填補了技術空白,並選派護士長、業務骨幹等9人赴德化縣醫院急診科、康復科、兒科等科室同步進修學習。

德化縣支醫人員在現場培訓

二是無償捐贈先進醫療設備。德化縣醫院向紅寺堡區人民醫院捐贈彩超機兩台,並向各鄉鎮衛生院捐贈投影儀、筆記型電腦等7套教學設備,價值總計700余萬元,有效提升了紅寺堡區的醫療裝備水準,緩解了彩超檢查患者預約時間長、排隊時間長問題,提高了彩超診斷的精準性和鄉鎮衛生院的教學配置。三是黨建引領籌建服務中心。援寧醫療隊在結合德化縣中醫院暖心服務和志願服務的工作經驗和成熟做法上,籌建並成立紅寺堡區人民醫院志願服務中心,注重發揮醫院黨員模範作用,對外積極下村入戶開展醫療扶貧和義診服務,對內提倡加強科室文化建設,有效提升了醫院整體的服務水準和能力。

德化縣醫療隊在紅寺堡開展議診

注重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圍”。援寧醫療隊以疾病為紐帶,以病種為依據,充分發揮學科群體攻關和創新能力,不僅豐富了治療技術,提升了治療成效,還優化相關工作流程,糾正了技術操作中的錯誤做法,為紅寺堡區人民醫院留下了一批先進的技術經驗,打開了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醫療水準持續上升的通道。一是著力提升急症救治能力。改造急診搶救室,增設急診預檢分診,設立急診分級診療,開展《六項生命體徵在急診患者中的應用》、《2015版心肺復蘇》專項培訓,主動介入科室存在的醫療糾紛投訴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急診救治能力,優化急診就診流程。二是著力提升中醫療法臨床實踐。以開展中醫科適宜技術為工作重心,通過多次集中授課及臨床實際操作演示,在紅寺堡區人員醫院開展了針刺新吾穴治療(過敏性)鼻炎、浮針療法、局部封閉、耳石症手法復位、整脊手法、關節鬆動術、周圍性面癱手法治療等培訓,開設了《浮針醫學概論》、《德化縣醫院及康復科簡介》等講座,提高了中醫科業務水準能力,並通過大力宣傳,使普通民眾也知曉受益。三是著力推進胸痛中心建設。完成胸痛中心正式文件修訂、起草各項核心制度14個、120協議1份、各網路醫院合作協議書15份、佈置主要街道標識指引和院內標識指引、修訂胸痛中心時間管理表及胸痛病例模板,組織策劃實施胸痛中心啟動會及院領導、核心科室、全院醫護、後勤輔助、網路醫院胸痛中心相關知識培訓等各類培訓21場。

紅寺堡醫院院長馬萬堂到德化縣醫院學習交流

預計2020年將首批向胸痛中心總部申請胸痛中心(基層辦)國家級認證。胸痛中心運作以來,大大提高了紅寺堡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心內科及其他科室醫務人員對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切實為胸痛患者鋪就了一條生命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