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醫生在嗎”?

“在,大姐你又過來了”!

“我只要回來都想過來看看你,這麼忙碌要注意身體”。

“知道了,你也忙不用這麼客氣的”。

圖為李倩醫生

八月的微風,拂過銅城。

金秋的融融暖意,瀰漫在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樓宇、科室。呼吸二科的醫生辦公室裏,一位中年大姐握著李倩醫生的手噓寒問暖,舉手投足,儼然一對親姐妹。這位大姐是李倩醫生的一位患者家屬,當時她母親癌症晚期,沒有醫院願意接收,來到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李倩醫生根據病情給她開了住院,並且悉心治療,耐心安慰開導,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老人住院一段時間後病痛減輕、症狀穩定後就回家了,不久在家中離世。患者的女兒特別感激她,只要回白銀就會來看望李倩。

用李倩醫生的話説,從醫先從德,醫生就應該總是去安慰,常常去幫助。生病本來是一件讓人身體很崩潰的事,如果再讓患者精神很崩潰,那再高超的醫術又能有多大意義。十七年的悠悠歲月裏,她是這麼説的,更是這麼做的。

患者心中的“天使”

夢想,往往源於某一種愛。

李倩的從醫路,起初是因為親情。在她年幼記憶裏,母親有一位好姐妹,因為癌症醫治無效去世了,當時他們一家人久久走不出這種悲傷的陰影,李倩更是在無數個想起她的時刻心如刀絞。那時候李倩就決定自己要學醫,為更多的人帶來健康。

“我覺得女子本弱,從醫則剛......”李倩圓潤的臉龐上鑲嵌著一雙愛笑的眼睛。從醫,給了她剛強。李倩回憶説,她從小就特別膽小,踩到小昆蟲都嚇個半死。上醫學院後,有一節課程是解剖牛蛙,整個小組沒有一個人動手。眼看著時間過去了,她終於忍著恐懼,開始了解剖,整個過程很成功的完成了。出了實驗室她晚飯都沒吃,發高燒大病了一場,從那時開始,她慢慢逼自己學著堅強.

圖為李倩醫生正在為患者做電子支氣管鏡

2002年,李倩從學校畢業來到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了自己的醫生生涯。

在李倩的意識裏,醫生,是一份必須心懷大愛的職業,醫術必須與醫德同在。她的科室有一位病人,脾氣不太好,經常與醫護人員發生矛盾,最後直接生氣不看病了要回家。她得知消息後就去給患者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手把手教會患者做呼吸操,那位患者後來特別聽話。

“那位患者臨終前兩天沒吃東西,他的兒女心裏過意不去,想讓老人吃點離開,最後打電話叫我過去看,説老人在醫院時最聽我的話”,李倩回憶説,她二話不説趕快趕到家裏,當時家裏端過來的蛋花湯,她給老人喂了幾勺,那是老人吃下的最後的飯。老人的兒女一直特別感激,逢年過節的總會來看望她。

在談到自己對病人的認真、耐心和愛時,李倩激動地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她職業生涯的領路人----當時的呼吸科主任達春和。她開心地説,如果要説人生有三大幸事,應該我都擁有了。

“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會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引路人,對我而言,我的職業生涯裏,達春和院長就是我的貴人”。李倩若有所思的回憶,當時我剛上班,達院長是科主任,我是跟著他開始幹工作。達院長是一個特別敬業的醫生,也是一個特別有責任心的老師,對我們新來的醫生,很多工作他都是手把手的教。從作為一個醫生的必備素質,診斷思維上,達院長都給了我最初的靈感。他自己特別能鑽研,遇到問題研究不清楚不會罷休,始終教導我們,所有的病,有因才有果,這使得我在後來這些年的醫生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談及這些,李倩講起了至今讓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當時她上班不久,晚上值夜班,達院長路過衛生間門口,剛好遇到一位病人暈倒在了衛生間。達院長一把抱起病人衝出衛生間,邊跑邊喊其他醫生。他自己到搶救室先開始急救,這位心梗病人,因為搶救及時脫離了危險。她説,那個患者個頭高大,當時達院長抱起患者跑的飛快,還因為其他醫生沒他跑得快批評著呢。在達春和院長的身上,李倩更深刻地領悟到了奉獻和鑽研的精神。

李倩對達春和院長的感激和崇敬,歸根到底是對醫學本身的愛與敬畏。所有付出愛的地方,都會有感恩的花朵綻放。

談話間,門口路過一位老人,李倩起身看了一眼確定不是自己的病人又坐下了。她説有位老人八十多了,幾年前找她看過一次病,後來每次來只要不是她的班就一直等,等著排到她的班為止,不讓任何人給看,所以後來她就直接告訴老人來了打電話直接過來。

圖為李倩醫生在同馨醫養院做志願者活動

除了精湛的醫術,李倩更重要的是和風細雨的呵護和為患者設身處地的考慮。

由於她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對待,她往往就是看完一個患者,他的親朋好友看病都會來找她。一位大叔在她這看過病,後來心梗來醫院,不讓任何人看,非得讓她看才可以,最後她只能帶患者到相應科室辦理交接才離開。繁忙的工作經常讓她加班到半夜,甚至生病了打著點滴還在辦公室寫病歷,但李倩從來沒有怨言,她覺得每一個來找他看病的患者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責任,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醫治。

李倩常常告訴患者家屬:“不要著急,我們比你們更著急,醫生一定是全力以赴的”。就是這句平常普通的話,給了無數患者家屬溫暖和信任。

家人眼中的“大忙人”

自古忠孝難兩全,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事業家庭很難同時兼顧,所以對家中父母、兒女,李倩的愛裏都摻雜了濃濃的歉意與內疚。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在很多為工作打拼的人身上,提及就是一串無奈的嘆息,李倩更是。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李倩説,有一次大清早她正在給患者看病,門診的同事突然打電話説父親生病來辦住院。她急忙跑到門診,一看的確是母親攙扶著父親在掛號,看到年邁父母身影的一瞬間,她的眼淚奪眶而出。母親看她來了著急解釋説父親突然頭暈心跳,看她太忙,不忍心打擾就自己來了。當要填寫子女聯繫方式時,門診的同事才給她打的電話,母親還一再説沒事,讓她去看病人,他們就自己辦理好了......提起這些,李倩哽咽的説不出話來。她默默地自言自語到,父母年紀大了,生怕給我添麻煩,小事從來不給我打電話。雖然在同一個城市裏生活,我一週能去看父母一次都已經是很頻繁了。每次看我回家去,母親興奮的像個孩子,噓寒問暖興致勃勃地準備好飯菜,有時還沒坐穩就接到急診電話又跑了......每次母親邊送我邊嘮叨著:一桌子菜又沒吃一口就走了,忙完了一定要記得吃飯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著自己的父母一天天老去,走路也顫顫巍巍,她時常把患者當成了自己的父母,總想著多盡一些心就少一些內疚。

家,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避風港。個頭不高,看起來文文弱弱的李倩在工作上事無巨細、獨當一面。而聊起老公孩子,她溫柔的笑容裏滿滿都是感恩,一個愛字遠不足以表達她的情感。

“兩個孩子我照顧的特別少,都是我老公默默付出,又當爸又當媽......”,李倩的言語間充滿對丈夫的體恤與感激。丈夫是一名人民教師,她説,家務瑣事、接送孩子這些事我參與的特別少,都是老公一個人忙裏忙外。有一次老公崴了腳,拄著拐杖,又是上班又是接送孩子,始終堅持著,也很少抱怨她,有時候開玩笑説娶了個大忙人有什麼辦法。

圖為李倩一家人的幸福時光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李倩回憶,兒子才幾歲的時候,她為了搶救一個栓塞病人三天沒回家,兒子抱著她的照片哭著説想媽媽了,老公打電話過來問什麼時候回來,告訴他孩子抱著照片哭得睡著了。

陪孩子長大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李倩由於工作原因,參與兒子的成長過程少之甚少,就在前一陣,兒子小學升初中考試的時候,她答應孩子要送他去考試,當時兒子開心的歡呼雀躍,結果一早單位通知要下鄉,她又急急忙忙的去工作了,後來丈夫抱怨她,去不了就不應該給孩子答應,孩子一直等媽媽送他,失望了一路,一直念叨著媽媽説好的要送他去考試的......

結婚十幾年來,為了工作忙忙碌碌,陪家人的時間太少,李倩總是覺得欠著丈夫的,欠著孩子的,她感恩的説:“就是因為我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家和這樣一個理解和支援我的老公,所以我才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安心工作、全心全意去付出”!

扶貧路上的“守望者”

“我今天開篇講到的這個故事,可能有些引人傷感,但那一幕幕情景,在我的腦海裏卻總是揮之不去:

——破舊低矮的房屋,病榻上被腦中風偏癱折磨得幾乎脫形的老大爺,一旁躺著的,是一個頂著令人不忍直視水腫的大腦袋、痛苦呻吟著的他的孫子,照顧他們的,是那個還能拖著一雙因靜脈曲張潰破的雙腳蹣跚而行的老奶奶,她也便成了那間簡陋小屋中唯一的健康人了....”

這是李倩在扶貧彙報會上的一段開場,這個場景是她參加景泰縣上沙窩鎮健康扶貧時,看到的真實一幕。當我們給老人和孩子診治完,並告訴了他更多國家的好政策後,老人渾濁的雙眼裏熱淚奔涌,他激動地説:“這下好了,病有得治,身體就有盼頭了,身體有了盼頭,生活也就有了盼頭了”。那一刻,在場的人都靜默了.

圖為李倩醫生在景泰縣上沙沃鎮進行健康扶貧活動

在健康扶貧的路上,李倩和她的同事們積極參與,熱情付出。每一次健康扶貧都是一次艱苦的長途跋涉。“一人一策”健康扶貧的地點大都是在偏遠落後的地方,道路漫長而崎嶇,甚至很多地方車輛無法通行,只能全憑一雙腳。為了不給當地增添麻煩,提升工作效率,她和其他扶貧隊員都自備食物,大餅、礦泉水,渴了餓了就隨便對付一點,真是“扶貧饑餐烤白餅,宣健渴飲礦泉水”。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所有的健康扶貧隊員不僅沒有退縮,反而爭先恐後參加,因為他們深知道路顛簸、飲食簡單與患者的痛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為執著堅持的一員,李倩也用愛扛起了健康扶貧的一面旗幟。

醫者仁心。李倩用十七年詮釋了這四個字,用自己的專業也愛心治愈了一批批患者,每天迎來一張張痛苦的面容,送走一個個健康的身影,在這條治病救人的路上,繼續勇往直前、初心不變。(韓敏、張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