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吃點心,中國人有何講究

發佈時間:2022-09-20 10:22:35 | 來源:解放日報 | 作者:肖雅文

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每當傳統節日來臨,總有一些食物能喚醒我們對節日與文化的記憶,這些傳統“小食”就是點心。

那麼,你知道中式糕點為何被稱為“點心”嗎?中式糕點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演變,又反映了怎樣的文化傳統?

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相傳,“點心”二字來源於戰場。東晉時期,一位將軍為了慰勞英勇殺敵的將士,將烘制的糕餅送到前線,以表“點點心意”。自此“點心”二字便傳開了。

歷史上,對點心的記載亦有跡可循。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古籍《周禮·天官》中的“糗餌粉粢”,即由糧食磨成粉後製成的食物。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點心的雛形。在《楚辭·招魂》中有:“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其中,“粔籹”是用蜜和米麵煎成的束狀環形食物,“蜜餌”是用蜜和米麵製成的糕餅。

到了漢朝,“餅”類點心開始嶄露頭角。《四民月令》中記載:“寒食以面為蒸餅。”據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發面及蒸汽烹飪技術。

芝麻餅也是在漢朝出現的。《釋名》中“胡餅之作,胡麻著上”説的就是芝麻餅。當時的芝麻餅由烘烤而成,深受大眾喜愛。而芝麻則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西方交流為點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突破。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開啟了大融合時代,羊羹配茶成了當時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用羊肉熬製冷卻而成,後來逐漸演化成豆類製成的果凍型食物,成為一道著名的茶點。

隋唐時期,中式點心的代表“月餅”出現了。在這之前,人們一直有八月十五祭拜月亮的習俗,不過當時的“餅”還被稱為團圓餅或小餅。相傳,“月餅”二字為楊貴妃中秋賞月時所賜,之後便在民間傳開。

到了唐朝,糕點走向商品化。據記載,長安有不少糕點鋪,還出現了專業的“餅師”,飲茶佐以點心,也在唐代宮廷的茶宴中流行起來。在白居易的詩中就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宋朝時,糕點的創新迎來高峰。水晶皂兒、紫蘇膏、高麗栗膏、雪花酥、獅蠻重陽糕等各類點心層出不窮。當時,“糕”類點心成為主要代表,僅宋末元初《武林舊事》中提到的糕類便多達幾十種。另外,由於科舉盛行,“進士糕”“狀元餅”等專為進京趕考準備的糕點也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糕點文化進一步發展,成為待客送禮的佳選。明朝時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中記載:“士庶傢具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三大派系,爭奇鬥艷

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中式糕點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點心流派,“京派重油輕糖,蘇派精緻浪漫,閩派嗜甜如命”相對準確地總結了中式糕點界三大派系的特點。

其中,京派喜歡把糕點稱作“餑餑”,老字號糕點鋪也叫餑餑鋪。“稻香村”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老字號餑餑鋪之一。

魯迅先生愛吃甜食,他寓居北京的時候就常常跑到“稻香村”解饞。據《魯迅日記》記載,在1913年到1915年的兩年時間內,魯迅先生曾15次在稻香村購買糕點。

相較而言,蘇式糕點種類豐富,工藝也相對複雜,更講究時令與新鮮,一度嚴格遵循著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規律。而廣式糕點與廣東的飲茶文化密不可分,點心小巧精緻、造型各異,口味清新多樣、甜鹹皆備。

其實,無論是哪種派別,中式糕點的誕生與流行,都與文化、禮儀和習俗息息相關。例如:餃子、年糕、元宵,是春節的傳統食品;青糰是清明時節的風味小吃;端午節吃粽子寓意祛禍避害;重陽節吃重陽糕有“重陽吃糕,百事俱高”之説等。

除節日時令之外,每逢婚喪嫁娶、祭祀喬遷之類的家庭大事,也必然少不了糕點的點綴。例如:生日壽辰有“喜大八件”,由棗花、福字、祿字、壽字、喜字、卷酥、核桃酥等組成,北方還要配上壽桃、壽包。而女子嫁娶生育時,則有喜餅、送子觀音餅、麒麟送子餅、長命百歲餅等多種題材、寓意豐富。

另外,中式糕點推崇“應時而食”,將時節、文化習俗與食物緊密結合,例如:農曆二月有太陽糕,四月有玫瑰餅,五月有五毒餅和粽子,七八月是綠豆糕、水晶糕、豌豆黃;秋天是月餅和花糕;冬季做槽糕和油糕;臘月二十祭灶時,有桂花糕、關東糖、蜜供、糖瓜……小小的糕點,也在歲月的流淌中,逐漸承載起人們獨特的記憶與情感。

復興回歸,再引潮流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烘焙市場都是中式糕點的“主場”。

之後,隨著西式烘焙涌入國內市場,一系列西點品牌開始受到消費者青睞。而傳統的中式點心卻因為外形、口感、包裝一成不變等原因面臨著較大的衝擊。

其實,中式點心題材豐富、內容廣泛,發展潛力巨大,單從點心模具就能管中窺豹。

在漢代,中醫藥和道家思想的發展為點心製作提供了靈感。當時,“玉兔搗藥”成為最重要的糕點模具形象之一,反映出人們對健康養生這一理念的追求。

古人還會將節氣變化反映在點心上。例如,有一種六邊形點心模具,雕刻有飛蟲翅膀紋飾的昆蟲,頭如蜻蜓,尾如蜈蚣。其中,六邊形意味著“六合之內”,而昆蟲寓意著在“春雷驚百蟲”的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蟄蟲,萬物開始萌動。

近年來,中式點心又有了重新“翻紅”的跡象。虎頭局、墨茉點心局、瀘溪河、鮑師傅等新中式糕點大受歡迎,稻香村、杏花樓等老牌或資深中式點心也正重新煥發活力。

其實,無論是墨茉點心局用傳統瑞獸“獅子”作Logo,還是虎頭局以傳統字體書寫品牌名稱,抑或是稻香村攜手《國家寶藏》等文化類IP推出聯名禮盒,都展現出中式點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歷經千年發展,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中華大地上,中式點心早已枝繁葉茂。而今天,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消費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中式點心的傳承和創新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間。未來,進一步挖掘好文化要素,形成將歷史與時代相融合的中式點心,或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