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未來20年 人造肉會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嗎

發佈時間:2019-09-10 09:19:0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石佳

“從外觀來看,這款植物人造肉月餅的肉餡倣真度很高,擠壓有彈性,且會溢出類似脂肪的油脂。不過與真肉相比,其肉餡風味相對單調,咀嚼的纖維感有待加強,最主要的是少了一點靈魂——肉香。”這是對國內首款“人造肉”月餅的試吃評價。

“人造肉”概念漸趨火爆。9月6日,珍肉公司開始預售的植物肉月餅限量3000份,已賣出近半;而9月5日雙塔食品公司推出的1000盒素肉月餅,當天即被搶購一空。

而在大洋彼岸,“人造肉”已成美國投資界的新寵。今年5月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到7月底收盤時股價暴漲約8倍。幾天后,作為競爭對手的Impossible Foods宣佈再次融資3億美元,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推特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業界大亨。

但據專家介紹,所謂人造肉其實是植物肉,即用大豆、豌豆、藻類等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模倣真肉口感。那麼人造肉的口感到底如何?國産人造肉與外國的人造肉有區別嗎?

人造肉與傳統素肉有啥不一樣

“‘人造肉’是媒體和投資界提出的説法。實際上,稱為植物肉更為貼切”,專注于植物肉市場投資的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共同創始人張濤説。

據張濤介紹,“人造肉”基本可以分為植物肉和細胞肉。植物肉是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在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細胞肉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出的曾被稱為“清潔肉”的産品。由於細胞肉造價高昂、繁殖速度慢等原因,現在市場上的人造肉都是植物肉。

張濤認為國內目前的植物肉産品,與美國的植物肉産品相比仍有差距,“質地、口感上距離真肉還差一些”。導致差距的原因在於突破“質地”的技術難關,目前國內生産植物肉採用幹擠壓的技術,擠壓分離大豆組織蛋白。Impossible Foods等國際領先生産商則採用高水分擠壓的技術,將散沙一樣的植物蛋白結構,擠壓成組織化蛋白,被稱為“拉絲蛋白”,這種蛋白經特殊工藝生産加工後,形成具有類似肌肉纖維質感的纖維狀植物蛋白,更加接近真肉的質地。

不過,珍肉公司創始人呂中茗對國內首款植物肉月餅的口感顯得比較自信,他介紹説,在産品研發上,珍肉首次提出5D擬真理念,即從色、香、味、聲、形全方位模擬動物肉類給人類帶來的滿足感。今年早些時候,珍肉在上海組織了一次消費者盲測,消費者反饋“人造肉”月餅的口感與普通鮮肉月餅並無太大差別。

其實,素肉産業在中國歷史悠久,素雞、素鴨等素肉産品對普通消費者來説並不陌生,如今包裹著高科技外衣的植物肉和傳統素肉到底有多大區別?

張濤説,較之傳統素肉,植物肉在技術、原料、質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植物肉更加接近真肉,可以理解為2.0版的素肉”。

張濤進一步解釋了兩者的差異:素肉是廚房式運作,靠的是“手藝”,而植物肉是用定制的高精尖機器加工而成;素肉從大豆中分離大豆組織蛋白,而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植物肉産品以大豆濃縮蛋白為主要原料,Beyond Meat則是以豌豆蛋白分離物為主要原料。

素肉和植物肉背後折射的是中美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受到原料、技術的影響,兩者口感也不盡相同。張濤説,傳統素肉口感比較軟、碎,適合做中國菜當配菜。但在歐美地區,以漢堡、牛排、熱狗等肉食為主菜,“要求達到真正肉的質地和風味”。

“煎肉的時候發出滋滋的聲響,像是真肉的血絲”,這是張濤描述的“不可能肉餅”(Impossible Meat)。美國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公司借助秘密武器“血紅素”,一種普遍存在於動物和植物細胞中的含鐵物質,賦予植物肉“血色”和“多汁”的效果。

9月4日,Impossible Foods公司高管表示,希望能在明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該公司創始人帕特裏克·布朗在回應“中國大陸合作公司的先決條件”時提及,要儘快獲得相關批准。

植物肉産品的可持續使命

“好吃不胖”“零抗生素、零膽固醇”“嘗鮮潮人”是珍肉公司為國內首款植物肉月餅打出的標簽。

這些標簽也體現了植物肉産品面向的消費群體——“在超一線城市生活,追求健康的青年群體”,呂中茗説,從訂單數據來看,訂單集中分佈在廣東、上海、江浙、北京等地,“也有很多外國人購買”。

有真肉不吃,為啥要吃植物肉?這是很多消費者心中的疑問。南都調查數據顯示,80.8%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購買“人造肉”月餅。反觀國外,8月27日,Beyond Meat和肯德基合作,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門店推出人造肉炸雞塊,5小時內就被一搶而空。

張濤表示,“雖然‘人造肉’很火,但是消費層面還沒達到認可”。在北美彈性素食人群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中國,消費者對植物肉産品的了解甚少。此外,中國葷素搭配的飲食習慣也是一個阻力。呂中茗也認為國內素食消費需求不顯著。

“引導甚至顛覆消費理念”,是呂中茗創辦珍肉想要達成的目標。他反思道,“和肉製品相比,植物肉真的是深加工産品嗎?”呂中茗説植物肉距離原料只有3步之遙:採集原料;提取植物蛋白質;加熱、冷卻、擠壓做成組織化蛋白絞成餡。張濤也表示,植物肉最大的優勢是揚長避短,保留甚至增加真肉的營養成分,規避掉膽固醇、脂肪酸等對人體有害的部分。

作為中國植物肉創業公司之一,呂中茗表示,這次席捲全球的植物肉産品浪潮,不僅僅是吃素這麼簡單,更是一場食物變革,“植物肉替代真肉,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深遠意義”。

畜牧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毋庸贅述。2018年《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動物食品需要為環境問題負責,肉製品和奶製品為人類提供18%的卡路裏和37%的蛋白質,卻佔用了人類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造成土地和水源過度使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

中國植物性食品産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秘書長薛岩在接受採訪時,也一再強調畜牧業給中國環境造成的壓力。此前,國務院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指出,到2030年,全國居民膳食中要減少5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在這樣的背景下,薛岩認為研發植物肉産品有著重大意義。

“人造肉”成風口?

Beyond Meat股價暴漲,植物肉産品受到追捧,中國是否迎來了“人造肉”的風口?

“還沒達到風口的程度”張濤坦言,國內植物肉行業尚處於萌芽階段,Beyond Meat上市是分水嶺,今年5月後,有很多創業者想要投身“人造肉”浪潮,但有投資價值的創業公司比較少。呂中茗也表示,中國目前大約有10家植物肉初創公司,但都處於早期階段,“基本是一片空白”。

據媒體報道,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李健教授也表示,目前國內已有60多家企業聲稱要造“人造肉”,但大多還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

薛岩則表達了樂觀積極的態度,“我國素食産業基礎良好”。“人造肉”風口帶來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有利於我國素食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國內上游原材料貿易商雙塔食品、哈高科等生産植物蛋白等企業,也多次出現漲停潮,下游初創公司也紛紛加入。

同時,張濤也不希望國內植物肉行業只是迎來短暫的風口,食品行業不能單靠眼球經濟,消費者的重復購物率很關鍵,“我們也一直在倡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人造肉”領域吸引了不少創投基金的注意,但呂中茗説:“觀望的比較多”。張濤透露,目前主流的投資機構開始注入資金,他預計在未來2到3年,國內植物肉産品會有顯著的提升和發展。

薛岩也表達了相同觀點,開發植物肉産品是未來趨勢。一方面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中國肉類産品即將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也適應了更健康、更環保、更均衡飲食的消費趨勢。薛岩預測,植物肉産品在未來20年到30年會成為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中國對植物肉的監管參照豆製品國家標準,薛岩表示,不僅是中國,全球對於植物肉和細胞肉的監管處於“空白地帶”,2018年11月,歐盟才達成監管細胞肉的共識,“我國目前的推進工作算是走在前列”。據薛岩介紹,半年前,聯盟就在推動植物肉和細胞肉品類命名等相關工作,推進生産工藝流程更加清晰詳細。

薛岩稱,聯盟預計於今年11月與農業農村部共同發佈第一份《中國植物肉(植物蛋白肉)産業發展報告》,目前已成文,處於審核階段。此外,聯盟將與國家食藥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共同制定“植物人造肉”品類的國家標準。

對於國內植物肉行業的發展方向,張濤表示,要進一步打造植物肉行業的生態系統,除了依靠創業者帶動,還希望大規模的食品公司助推,將植物肉産品加入功能表。此外,還要保證原材料供貨量充足,以防出現北美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


責任編輯:陳思

農資經營講誠信 農安信用保安...2019年品質興農萬里行再出發!【詳情】

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世園會茶文化體驗館帶您愛上中國茶。【詳情】

乘改革開放春風 蒙牛犇向世界...蒙牛乳業的崛起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詳情】

2018中國特殊食品合作發展...中國特殊食品在2018年邁入了新階段。【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