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餐飲市場颳起“輕食風”

發佈時間:2018-04-19 11:44: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張詩淇 邱海峰

近年來,隨著年輕消費群體崛起、健康飲食漸受推崇,餐飲市場颳起了一場“健康”與“瘦身”並行的“輕食之風”。輕食餐廳悄然興起,“高顏值”的飲食搭配、“高時尚”的就餐環境為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提供了選擇。

成眾多消費者“新寵”

“輕食”不是特定的一種食物,而是食物的一種形態。主要以涼拌、水煮、蒸烤等方法烹飪低脂肪、低熱量、低糖分且高纖維、高飽腹感的食物,在保證正常膳食結構和一定熱量的前提下,追求簡單、均衡、健康的飲食理念。

美團點評研究院發佈的《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指出,目前餐飲行業正面臨消費升級的重要節點,其中“健康”與“高顏值”成為未來餐飲發展的關鍵詞。而輕食恰恰順應了這一潮流,體現出健康飲食的訴求。

“輕食口感蠻好的,而且粗糧的飽腹感也比較強。現在靠輕食搭配適量運動就能實現健康減脂,不用刻意節食,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保持好身材,妥妥的一舉兩得。”一位熱衷於輕食的大三學生如是説。

“對於上班族來講,工作節奏太快,中午有時只能點外賣,但很多外賣比較油,有時還搭配飲料,熱量實在太高。想吃得飽又吃得好,還要控制熱量攝入,輕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公司白領孫女士表示。

相關研究顯示,深度體驗、自我顏控、活在未來、外向消費正成為“新青年”熱衷的生活方式。業內人士指出,輕食價格一般偏高,一份餐在40元至100元不等,但憑藉其較高的營養理念和拍照顏值,讓眾多消費者自發形成二次傳播並進行消費,這也是“輕食之風”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

輕食餐廳發展火熱

“輕食食材種類不多,也不需要複雜的烹飪技術,所以菜品的標準化程度較高;食材的倉儲、物流等也比較簡單,因此生産模式容易複製。如果是加盟品牌,一般在本部學4天,就能通過考核。”一位輕食店長向筆者透露。

消費者的熱愛、輕食餐廳門檻相對較低以及整體可觀的收益吸引了不少創業者投身於輕食餐飲。越來越多的輕食品牌也隨之興起,其中不少品牌得到了資本的青睞,千萬元及以上的融資逐漸成為常態。

如今,主打輕食的餐廳已經火遍了全國各地,在北京、廣州等城市的街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輕食餐館。在各大外賣平臺上,銷售輕食的商家也越來越多,而且不少輕食主題餐廳每月訂單都有上千份。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主打輕食理念的餐廳越開越多,肯德基、吉野家、德克士、沙縣小吃等快餐連鎖品牌也相繼推出了“輕食概念店”,紛紛推出輕食産品,以迎合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口味與健康需兼顧

專家提醒,如今的輕食産品是否真的能夠達到減肥瘦身的效果依然缺乏科學依據,甚至由於有些菜品尤其是低脂肉類等口感欠佳,一些店家也會向市場妥協,最終導致了打著輕食招牌,賣著高熱量食物的現象。

此外,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輕食雖然少油少鹽可以瘦身,但如果配合沙拉醬,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熱量“爆表”;而對於一些過於追求輕食主義的消費者來説,後期可能反而會引發“報復性狂吃”,之前的減肥計劃也隨之毀於一旦。

同時營養專家也表示,輕食大多是涼食,攝入過多涼食容易造成腸胃功能紊亂,長期過度“輕食”還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特別是患有腸胃疾病的人群。此外,在輕食製作過程中,如果商家處理不當,會存在病菌繁殖、寄生蟲卵殘留、化肥或重金屬污染清洗不凈等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均勻的膳食搭配和適當的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輕食的概念不應局限于少油少鹽的生食,更應從營養學的角度去搭配食材,改善膳食結構,並通過精巧的烹飪藝術改良口感。未來餐飲市場應更加注重口味與健康的平衡,這樣才能更好地迎合越來越多追求健康飲食的消費者需求。

責任編輯:楊易鑫

新時代 新春糖 第98屆全國...3月22日起,第98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在成都舉行。【詳情】

2016中食協高研班暨品牌委...中食協品牌戰略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邛崍舉行【詳情】

2015國際洗手日·滴露千萬...2015年10月14日,在第八個國際洗手日前夕【詳情】

解讀培根火腿新名字:致癌物“豬肉牛肉羊肉都是致癌物”的説法充斥網路。【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824992
投訴建議:010-88824992
電子郵箱:food@china.org.cn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