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謹防漲66萬倍才能回本的“港式”老千股

  • 發佈時間:2015-12-11 07:50:58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註冊制真的要來了!推出後不僅能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也能不斷優化投資者的結構,建立買者自負的文化。但也要小心可能出現的、類似香港市場上投資者口中的“老千股”。

  近日,在微信某公眾訂閱號上,一篇分享自己父親購買香港老千股的慘痛經歷的文章分外引人注目。

  這個名為“約翰法雷爾”的作者稱,其父親在2007年底至2008年期間陸續買入在香港主機板上市的蒙古礦業(01166.HK),平均成本為每股0.4港元,購買數量達到1550萬股,市值達600萬港元。

  截至昨日收市,蒙古礦業為每股0.365港元,看似還差10%左右就能回本,其實,這只股票已經有過4次合股,使該投資者原本擁有的1550萬股陡降成了現在的775股,市值只剩下283港元,虧損程度達到99.995%,意味著這只股票要漲21200倍才能回本。

  香港現行的上市制度是自2003年4月1日起實行的雙重存檔制,屬於註冊制的一種,符合條件就能上市,但對資訊披露要求較嚴。這種透明化的政策原本為了讓市場更加自由便捷,但也讓一些“莊家”有機可乘,將散戶視為待宰綿羊。

  漲66萬倍才能回本的“千王之王”

  “老千股”的範圍很廣,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在現有香港股票市場制度中,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一個沒有正經業務的上市公司,不斷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圈錢,就可以稱之為“老千股”。

  蒙古礦業並非唯一讓人虧損的“老千股”,香港市場中名聲在外的,是一隻叫民信金控(00273.HK)的股票,這家公司多次被市場人士稱為“老千股的鼻祖”。這家公司不僅業務上多次轉變並多次更名,混淆普通投資者視聽,還已多次合併股份。

  1999年至今,民信金控的合股歷史用一隻手的手指頭都數不完。在先後經歷了2合1、5合1、50合1、25合1、10合1、5合1、10合1後,單按合股記錄來算,假設股民小明在1999年買入該公司625萬股股票,到如今就只剩下1股了。而在1999年,這家公司在合股前的股價在0.05港元左右,小明如果當年花31.25萬港元買了這家公司,現在只剩下0.475港元,小明要等民信金控上漲66萬倍才能回本,簡直是“千王之王”。

  豐盛金融集團資産管理部分析員馮宏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稱,合股是奇葩公司經常採用的財技(金融投資、企業融資及財務策劃的技術)。根據香港市場規定,股價低於0.01港元的股份都會進入碎股市場交易,其流通量與主機板市場完全不可以相提並論,所以合股成了眾多“老千股”的不二之選。畢竟,只有繼續在這個市場上運作,才可以圈更多投資者的錢。

  更為蹊蹺的是,這家公司頻繁地更換名字,讓普通股民摸不著頭腦。1999年香港聯交所有電子記錄以來,這家公司就已四次更名。1999年4月,公司名字為“華匯控股”;1999年7月,公司名字更改為“中聯控股”;1999年11月,公司更名為“互聯控股”;直至2005年6月,公司正式更名為“威利國際”;到2015年7月,公司又將名字改為“民信金控”。不少股民直呼“騙我可以,請注意次數”。

  不少“老千股”打著價值投資的幌子,堂而皇之地讓小散戶輸得一窮二白。香港投資專家周顯在其所著的《炒股心法——股票的價值到大破價值投資法》中,描述了一種香港特有的方式,稱為“向下炒”,經常令小散戶掉入陷阱。

  書中以價值投資者老李為例,一家公司A的每股資産凈值是1港元,當股票價格跌到0.9港元時,老李覺得撿到便宜,開始不停入貨,沒想到股價跌到0.25港元,股價也只有資産凈值的25%,簡直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假設按照A股的投資邏輯,老李可以把股票捂著,等到牛市來了,自然就漲回來了。

  但是在香港市場,由於發行股票機制相對靈活,大股東可以自由定向增發或者配股,於是A開始以每股0.2港元的價格向大股東的“親友團”定向增發,而大股東在0.25港元至0.9港元賣出的股份,現在以每股0.2港元又全部買回來了,有資本進行新一輪的“屠殺”。

  馮宏遠稱,還有一種被濫用的財技就是“供股”(增發股票讓現有股東認購)。比如大股東宣佈,二供一,現價已經跌至0.2港元,每股供0.15港元,折讓25%,這讓老李面臨兩難的選擇,如果沒錢供,股權被攤薄而輸了;如果參與了,多供幾次股,總有一天老李會彈盡糧絕而退出比賽。

  在不斷的合股、供股中,不少“老千股”一次次地碾壓著抱著“投機取巧”心態的小散戶的心。

  “老千股”為何倡狂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市場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老千股”之所以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特産”,主要原因是香港證監會在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和批股上存在很大的程度把關不嚴。

  上述市場人士稱,香港證監會的首要任務是保障投資者,而這個保障僅僅局限于沒有投資者主動投訴。所有的調查和處理都是依靠持牌機構的主動上報,在進行很多調查的時候,證監會很難有實質性結果。

  該市場人士認為,香港股票市場仍然有不少制度需要優化,“持牌機構、投資者、財團這些行內玩家都有一個底線,只要不玩過火,其他的心裏明白就行。”

  馮宏遠則認為,“老千股”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註冊制,而在於市場的機制不完整,導致了“老千股”在香港市場氾濫。由於香港市場對於這類小盤股份沒有“沽空”機制,失去了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如果這些股票也能沽空,絕對能吸引很多國際沽空機構前來“掘金”。

  馮宏遠稱,全球成熟市場大部分都採用註冊制,比如美國、歐洲等,但是這些市場並沒有出現很嚴重的“老千股”問題。而香港證監會在執法上也不算特別松,如果出現很離譜的現象都會主動處理,但“水至清則無魚”,監管機構不可能事事把關。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香港的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投資者對於這些“老千股”早已非常了解,而即便是香港的小散戶,可以從網路及媒體看到很多相關新聞,對這些股票也相對小心。

  A股會不會誕生“老千股”

  隨著註冊制的臨近,有市場人士擔心,在上市越來越趨於便捷的情況下,A股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老千股”的戰場?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如果未來內地企業的股票發行制度更便捷靈活,不排除有居心不良的企業會模倣香港“老千股”的做法,通過講故事、供股、合股這些財技的公司絕對有可能出現。

  劉大昌認為,如果A股市場像國際上的成熟市場一樣發展,這類公司能夠上市本身也是符合上市條例的,應該交給投資者自己去做選擇。他預計未來A股市場的上市會像香港市場一樣,對於上市保薦人、各個協助公司上市的第三方都需要監管,而對普通投資者的教育培訓也會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但是,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他認為未來A股機構投資者的比重會增加,而散戶的比例會逐步下降。

  不過,中金三甲研究部主管王韻君則認為,即便A股推出註冊制,短期也不會讓市場變成“老千股”的溫床,因為排隊上市的股票還有很多,而且這些公司都是擁有一定實力的,而且也已經經過了證監會的層層審查。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王韻君認為內地股市的融資意圖沒有香港股市的這樣強,散戶的錢一般不具備融資功能,只有高價值的股票才能吸引散戶,因此短期內如果註冊制落實,A股反而會上漲,“老千股”的行情要兩年左右才會出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