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後救市時代資金面博弈論 萬億證金子彈能否托底

  • 發佈時間:2015-08-25 07:58: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娟娟

  這一日,8月24日,兩市再度近2000隻個股跌停。

  國泰君安分析師喬永遠認為,救市資金正從短期多頭轉為長期中性投資者。

  此外,上海證券分析師屠駿表示,在擔任國家隊救市主力之前,證金公司作為中國境內唯一從事轉融通業務的金融機構,旨在為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提供配套服務。

  “因此,證金公司的註冊資本金規模,與其業務量直接相關,無論轉融券還是轉融資,都需要消耗證金公司的註冊資本金。” 屠駿稱。“證金公司註冊資本增至1000 億元,有助於擴大融資規模。根據金融機構10 倍的杠桿計算,其融資規模預計可達到萬億元。”

  證金萬億“子彈”去向

  央行8 月11 日最新公佈的金融數據基本確認了萬億救市的出處。

  統計數據顯示,M2 增速在6、7 月份連續加快,從環比增量來看,7 月份凈增1.98 萬億,表現出超出季節性的大幅增長。

  方正證券分析師楊為敩表示,7 月份最重要的變化在於非銀金融機構的貸款,環比大幅增加約9000 億元,是7 月金融數據異常的關鍵因素,其認為這部分資金或是商業銀行為證金公司提供的救市儲備資金。

  “從公開資料來看,證金公司給予21 家券商自營2600 億元用於購買股票,給予5 家大型基金公司2000 億元資金成立專項基金入市,此外未公開救市資金規模不詳。” 齊魯證券分析師羅文波分析。“那麼,當月與股市表現不相稱的‘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增量的主要來源即為證金公司救市資金,其在當月人民幣存款增量中佔比高達83.4%,成為支撐M2 異常增長的最主要力量。”

  另據此前披露的公開資訊,截至7 月13 日,17 家商業銀行總計借予證金公司1.3萬億元,這無疑是非銀金融機構貸款大量增長的主要原因,7 月的爆髮式增長也並非常規拆借,而是17 家商業銀行借予證金公司用於救市的資金。

  就在8月18日和19日兩日,30家非匯金控股的上市公司通過發佈公告或投資者互動平臺公佈證金公司和匯金公司持股明細的股票,7月以來共70家非匯金控股的上市公司發佈此類公告,18日和19日公告數量佔比高達43%。

  其中,18日和19日兩日,包括中國銀行(601988.SH)在內的7家匯金公司控股的金融股公告匯金公司受讓其公司股本;8月14日,證監會公告證金公司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向匯金公司轉讓了一部分股票,由其長期持有。

  僅上述7家匯金係公司受讓市值約25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表明,在上述70家非匯金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其受讓市值超過10億元以上的公司就有4家,分別為南京高科(600064.SH)、天成控股(600112.SH)、啟源裝備(300140.SZ)、衛寧軟體(300253.SZ),對應市值分別達10.40億元、12.89億元、12.70億元、13.80億元。

  後救市時代市場博弈

  “按照我們估算,即使我們把投資于上證藍籌的資金比例上調至80%,對上證指數的拉動幅度也僅為105-130點。當然,這僅是直接拉動效應所帶來的點數上漲。” 楊為敩稱。

  “此外,由於被號召入市的資金存在抗阻,也沒有充分證據表明股票市場價格對成交量具有強力的反身作用。” 楊為敩稱。

  同時,由於拉指數和增加操作效率的意圖,救市資金把更多的資金會投入滬深300大盤指數中。這樣,無論是證金公司還是匯金公司,都會因這輪救市措施而集中很多股權。“以滬深300為基準來進行估算,在滬深300這一指數中,國企佔整體市值的69%,非國企佔市值的31%。根據滬深300的成交量佔比,假設60%的救市資金會投向滬深300成分股,那麼因救市而集中于證金公司的國企市值比重估計為0.7%-0.9%。” 楊為敩表示。

  對此,西南證券分析師朱斌表示,由於管理層救市資金規模巨大,救市資金達到萬億級別, 7 月份貨幣當局的臨時性措施也將逐漸退出。

  而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的發展歷程亦表明,通常政府的救市時間間隔往往高達十幾年甚至更久,因為每次救市都將動用政府大量的金融、財政資源,而且每次救市都需要歷時數年時間退出,直接入市干預的代價和影響的持久性,使得“救市”是政府政策工具箱中極小概率動用的工具。

  朱斌認為,由於市場流動性已經恢復以及新融資盤成本較低、被動去杠桿的可能性很小,“未來會更多地讓市場力量來決定底部區間”。

  “證金公司已將事實的底部交由市場自身去探明,這將由市場的各個參與者通過博弈決定。”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申萬宏源分析師王勝也稱,在存量博弈的背景下,交易資金再而衰,三而竭。而市場對於證金公司只救“流動性”但不救具體“點位”的預期也趨於明確。實際上,股票市場是否健康不應單純以“點位”衡量,而救市的成敗似乎也與“市場是否創新低”沒有必然的聯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