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金公司穩定股市不是“商業行為”
- 發佈時間:2015-08-10 09:44:4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楊菲
近期,部分媒體對中國證金公司在股市中的動向愈加關注,除了刺探投入資金的規模、買入股票的數量、使用券商席位的分佈,還不斷更新所謂“證金概念股”的名單。8月7日,有媒體稱證金公司減持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從其前十大股東榜單中退出。
除了國內媒體,境外媒體也十分關注證金公司動向: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6日報道,高盛5日發佈報告稱,根據流動性模型以及媒體公開報道的資訊,證金公司可能已花費8600億元至9000億元的資金來支援A股。彭博社也在8月6日報道稱,證金公司目前支援股市的資金儲備總量目標高達5萬億元。此前,證金公司已獲得2.5萬億元至3萬億元支援資金。這些猜測並不一定準確。
筆者認為,中國證金公司自7月初走上股市維穩的前臺,擔當起平準基金的職能,受到社會關注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對證金公司操作行為做出過於商業化的理解,在邏輯上就“跑偏”了。證金公司的職能是維護股市秩序的穩定,不是為了與其他市場主體爭奪利益,而維護市場秩序穩定的本質是履行國家賦予的職責。所以,對證金公司動用資金的規模、具體的買賣動作進行過於精細的“解析”,很可能“大題小做”,甚至離題萬里,誤導公眾。
這是因為:第一,將證金公司穩定股市措施與所謂概念股對接是錯誤的。證金公司買入股票的標準,首先是價值處於低估區域,其次是流動性有不足。一旦這兩個理由同時不存在了,證金公司就可以擇機退出。
我們不希望出現這種局面:一旦證金公司介入某一隻股票,就引起各路資金集中追捧;一旦證金公司擇機退出一隻股票,就“樹倒猢猻散”。如此,就達不到穩定市場的目的,是得不償失。因此,證金公司會精心選擇買股的切入點,在人棄我取的狀態下行動。
第二,證金公司穩定市場的舉措會高度尊重和遵循市場規律。
證金公司作為履行國家職責的主體,第一責任是通過入市操作穩定市場秩序,維護市場流動性基本穩定。而為了達成這樣的效果,選擇標的就要堅持“穩”字優先,即業績要穩,經營要穩,前景要穩,不能選擇概念性過強的股票。
既然是市場操作,就會有買有賣,有進有出。但無論買入還是賣出,也都要堅持“穩”字優先。7月22日有媒體傳證金公司減持,證金公司很快予以否認。在當前情況下,減持不會是證金公司操作的主流,畢竟,維穩工作還沒有完全到位。但是,對於個別股票實施減持也是正常的:當個別股票的估值趨於穩定並且買氣明顯增強時,減持也是水到渠成,這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如果在此情況下,證金公司還繼續駐守,就可能産生“冗余的助漲作用”,背離了穩定市場的初衷。
第三,證金公司穩定市場是“計在長遠”而不是“急在一時”。
近25年來,我國股市運作的穩定性比較差。究其原因,其一,市場本身需要一個從小到大、從相對不規範到相對規範的發展歷程;其二,市場制度建設需要一個逐步推進、逐步升級的過程;其三,大型投資銀行建設這個短板十分突出——無論在股市發展的哪一個階段,大型投行的市場定價能力和定價權威性都很不足,公眾信譽都不夠高。
我們的不少投行對外“理論依賴”、金融主權意識薄弱,對內“抱殘守缺”,在市場中隨波逐流,缺乏價值建樹。事實上,我國股市歷次暴漲暴跌都有大型投行的“功勞”,前不久的暴跌也不例外。在大型投行還不能擔當市場定價平衡器的當下,通過證金公司等特定機構維護市場穩定,維護國家資産價值中樞的穩定,是必要之策。所以,賦予證金公司維護股市穩定的職能不是一時的應急措施,而是長久之計。
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産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需要直接融資市場發揮更大支援作用的今天,資本市場穩定與否至關重要,不可輕視。今年遭遇股市大調整之後,中央政府果斷決定發揮中國證金公司穩定市場的功能,擴大其融資渠道,完善其融資機制,並且由中國人民銀行為其開具“無限額信用卡”,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折。
反思過去,筆者認為,如果我們在2008年時對資本市場穩定工作更重視一些,採取的措施更實一些,今天的股市穩定機制就可以有更好的基礎。
從制度設計而言,證金公司作為承擔國家穩定股市職責的特定機構,其行為要有力度,其訴求要很清爽;證金公司不應當在市場中謀求公司利益。證金公司維穩的使命具有長期性,不可能輕言退出。但同時,維穩職能只能限定在市場失靈時,流動性嚴重不足時;在市場穩定程度得到確認時,證金公司對市場的介入程度自然會減弱,直至退出。
目前,維穩工作還沒有達到滿意的目標,仍需繼續努力。進一步説,即使市場制度相對完善了,我們也不能完全擺脫危機的困擾;不同時期市場失靈的表現可能不同,但市場失靈仍有可能再度來臨。所以,中國證金公司作為常備機構,要長期發揮其維穩的職責和作用。(董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