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政府與股市一起才能化解實體經濟“高杠桿之憂”

  • 發佈時間:2016-03-08 08:38:5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喬宇

  3月7日,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説,今年財政赤字率為3%,比去年實際赤字率提高0.6個百分點。擴大赤字就是政府“加杠桿”,從而支援全社會通過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等“降杠桿”。他還解釋説,只要全社會的杠桿能夠逐步降下來,政府的杠桿也逐步可以釋放。

  目前,關於中國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高負債的概念化炒作很多,但不同機構拿出的數據差異較大。

  2015年8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國家資産負債表2015》報告認為,2008年至2014年,政府部門的負債率從40.6%提高到了58%。該報告還認為,2014年末中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總額為150.03萬億元,負債率從2008年的170%上升到235.7%;剔除金融機構後實體部門(政府、非金融企業、個人家庭等)的債務規模為138.33萬億元,負債率從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4年的217.3%。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從98%提高到123.1%。

  2015年8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中國經濟評估報告,其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推演後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在2015年末將會佔到GDP的45%。到2020年,中國包括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的實際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將升至250%。報告認為,中國債務率的提高主要歸因于非金融機構部門和政府部門。2014年末,中國實體部門(不含金融機構)的債務規模為138.33萬億元,實體部門杠桿率為217.3%;而中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規模為150.03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35.7%。

  筆者注意到,中國社科院報告提出的數據被廣泛引用,但其是否科學,值得再探討。

  昨天,樓繼偉表示,我國政府債務約佔GDP比重40%,在可比國家中是較低的。我們根據公開統計數據計算得知,2015年中央和地方債務餘額約為26.2萬元,除以當年GDP總額,總負債率是38.7%,與樓繼偉所述吻合。不過,地方政府負債率達到23.6%,高於美國地方政府13%—16%的負債率上限,也接近加拿大的25%上限。同時,有人估算地方政府的債務率超過100%。

  樓繼偉也給出了藥方,對經過核準的“規範的”16萬億元地方債務餘額,通過置換到期部分加以解決。對於“不規範的”地方政府債務,特別是或有債務,要採取措施控制;還要防止利用各種方式變相發債。筆者認為,這是很務實的。只要科學嚴肅對待,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對於政府負債率問題的經典理論,也有人質疑其可靠性,主張創新思維。2015年11月6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2015年全球面臨2009年以來最為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3%的赤字率、60%的負債率標準是不是絕對科學,值得探討。他認為,這兩者的僵化“不利於經濟增長和改革”。

  筆者認為,考察中國經濟和企業的負債率、杠桿率問題,既要看國際上的一般經驗,也要看本國具體實際;就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來説,也有很多不同的情形。負債壓力大不大,杠桿率高不高,關鍵還是看效率如何。樓繼偉就此表示,要把債務用於資産而不是用於“吃飯”。筆者認為,這就是要通過債務投入撬動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擴大資産端的比重和分量。對實體經濟去杠桿,應該採取“空中加油”方式,即在負債端減少籌碼比重,在資産端擴大籌碼比重,逐步建立一個相對科學完善的債務生命週期管理機制。

  毫無疑問,實體經濟降杠桿,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援。要顯著提升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在繼續改革股票定價機制的基礎上,要積極引入優先股模式,將部分商業銀行債務、部分財政投資轉變為優先股。要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採取一系列積極政策,鼓勵優質上市公司參與盤活存量,化解産能過剩。要使“僵屍企業”平穩退出。

  還應當注意的是,“去杠桿”與“加杠桿”“優化杠桿”要協調推進,這才是“完整的改革”。除了財政“加杠桿”,資本市場“優化杠桿”之外,在一些亟待發展、有發展空間的領域也需要加杠桿,比如“一帶一路”投資、製造業升級、現代服務業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