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五大學者談股市:大跌不意味著國家隊救市失敗

  • 發佈時間:2015-07-28 19:37:00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週一開盤後,大盤承接週五的跌勢大幅低開,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盤報3725.56點,跌幅8.48%,成交額7213億元,創8年來最大跌幅。深證指數收盤報12493.05點,跌幅7.59%,成交額6677億元。創業板收盤報2683.45點,跌幅7.40%。兩市近2000個股跌停。

  個股普跌,大盤重挫,這一波暴跌是否意味著國家隊“救市”失敗?股市的系統性風險是否已經化解?投資者的信心是否尚未穩定下來?《環球時報》特別邀請了五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來解讀股市的這一輪新的震蕩。

  李大霄:股市大跌不意味著國家隊“救市”失敗

  股市暴跌超8%讓很多人吃驚,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隊“救市”失敗。事實上,穩定股市的舉措已經實現三個目標:一是恢復市場流動性;二是讓過半數上市公司復牌;三是安然度過上月17號的股指交割日。如果沒有國家隊“救市”,以上三點無法實現,那就有可能引發更加劇烈的市場動蕩,使更多人蒙受損失。

  面對股市再次暴跌,我認為國家隊可以考慮再出手“救”一下市。雖然這次與上月連續多日大跌的情況不同,但從跌幅和速度來看確實需要認真對待。有人認為“救市”是毒藥,越救越會上癮,對此我不贊同。我們必須明白“救市”是救什麼,國家隊出手救的是流動性和市場秩序,而不僅僅是股票市場指數。

  至於今天暴跌的原因,第一是局部高估的情況仍然存在。前面反彈到4100多點時,跟6月24點時超過100倍的市盈率股票比例差不多,也就是説市場局部風險仍然存在。第二是雙向交易對市場影響是存在的。第三是仍然存在杠桿,雖然現在杠桿的情況比上輪高點5178點時小了一些。

  股市下一步還會面臨調整,高估的股票會慢慢回落,但比6月份時會好一些。每次股市大跌都會有人感覺信心受挫,但對股市起落要有平常心。投資人和社會都要成熟一些,股票市場有起有落是必然規律。對此要有心理準備,重要的是不能用過高的杠桿,不能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購買股票,要遵從正確的投資理念,做到理性投資、價值投資。

  管理部門的責任首先在於維繫市場秩序,使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其次是維持市場穩定,保持投資者和融資者的利益平衡,讓風險消失在萌芽狀態。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很多次重大調整,從各方面看都在進步,從小規模變成大規模的市場,從單向交易變成雙向交易,從封閉型市場變成開放型市場。但是股市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我們要保持耐心。(作者是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左小蕾:盡可能淡化對指數的關注

  此次暴跌的具體原因,恐怕需要監管部門對一線交易所進行調查才能搞清楚,其中不排除博亦指數獲利回吐的投機操作行為所致。

  面對新一輪暴跌,政府還是需要維持“救市”行動。但建議在接下來的救市行動中盡可能淡化對指數的關注,不要再釋放救市就托指數的信號。因為穩定市場不是穩定指數,而是通過加大交易流動性來防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否則的話就可能導致巨大道德風險。

  如果投資者知道托市以指數為目標,則其完全可以在指數被托起時獲利回吐,打壓股指後再進場。因為股指大幅下挫之後,托市行動一定會捲土重來,緊接著衝著下一次托市的指數目標的博弈又將開始,這樣就會導致一種惡性迴圈。

  為了有效製造交易的流動性,今後救市不再需要央企和大型國有企業去主動購買本公司股票,也無需要求上市公司主動回購本公司股票,而是在有人拋售本公司股票時接盤回購本公司股票,避免出現想賣賣不出去的千股跌停的恐慌性市場情緒。

  只有這樣,市場才會慢慢穩定下來。主動營造千百股漲停的現象,反而容易誤導投資者預期,在股票上漲後立馬拋掉,這不利於市場真正的穩定。(作者是中國銀河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趙錫軍:投資者的信心尚未穩定

  股市週一重挫8%主要是前期震蕩的後遺症,問題在於投資者的信心還未穩定下來,投資者們普遍擔心此前政府採取的救市措施會在救市初見成效後退出。這次的震蕩也表明,暫停IPO等措施並未起到預想的穩定人心作用,機構投資者和普通股民認為國家隊遲早有一天會立場,IPO會恢復,“T+0”機制會出臺,交易費用等還會調整回原先的水準,因此不少人認為上周的股市回暖只是“曇花一現”。

  大盤重挫與不久前剛剛公佈的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也有關係。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勉強達到2015年“保7”的及格線;PMI初值48.2,不僅低於50,更是達到14個月來的最低點,這表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比較複雜。總體的內需疲軟和外需乏力讓製造業深陷困境,讓投資者無法把握股市前景。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中國股市的“軟骨症”還未得到有效解決。雖然中國大的上市公司都是大型國有控股企業,證券公司也大多是國企,但在投資者層面仍以散戶股民為主,沒有實力強勁而且成熟的機構投資者。一般而言,散戶股民缺乏專業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往往“聽風就是雨”,容易導致股市大幅波動。西方國家成熟的證券市場不是這樣,一般會有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和實力雄厚的投資人。可見,改善投資者構成是中國股市的當務之急。

  著眼未來,類似養老金入市之類的措施並非長遠之計,中國股市一方面要努力治好“軟骨症”,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型國家控股機構,這對中國股市是比較可行的做法。(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

  劉戈:股市系統性風險已經化解

  現在我們對股市危機的應對已經到了非常複雜的程度,政府“救市”進入關鍵階段。打個比方,就像一個急症病人,雖然在得到緊急治療後生命體徵趨穩,但這時救治措施還是不能停止,因為病人生命仍然比較脆弱。

  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策和轉變過程。應對中國股市如此大體量的資金,必須一點點來,不能著急。在對股市是否還存有系統性風險進行評估時,監管部門要有後續方案,這樣才能真正止住下跌態勢,逐步讓股市恢復良性運轉。

  同樣,現在也是股民信心重建和恢復的關鍵期。過去一段時間,可能部分股民的信心變脆弱了。這個時候,我們在停止股市下墜方面需要表現得更加堅決一些,在必要時甚至不惜採取停盤等措施。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救市”措施絕對不能羞羞答答,也不能拘泥于某些人所説的依靠市場調節。

  在政策層面我們應有新的動作。此前的舉措已顯現一定成效,但任何一套方案或措施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如果效果不明顯了,就需採取新的手段和方案。之前股市存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就像一個病人病情很重,只補充一點營養品肯定不管用,後續醫療措施一定要跟上。

  但我認為,監管部門目前也處於十字路口。前一階段的危機應對應當説已見成效,銀行的資金清算、配資和杠桿資金清除等做的都還不錯,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已經得到解決。本來接下來可以不再“救市”,但這時再次出現股市大跌,那就可能會對監管部門信譽産生影響。更何況,股市大幅下跌後續會産生多大連帶反應目前還沒法判斷。

  對於中國股市的未來,我認為經濟向好不一定股市就好。我們不應把股市當作度量中國經濟好壞的唯一工具。可能從三五十年的跨度來看,股市與中國經濟是正相關關係。但股民多從幾個月甚至幾天來觀察股市。因此,雖然股市下跌,但對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信心不應受到影響。(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彭文生:這一輪暴跌,杠桿效應明顯變小

  對於週一股市大跌,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近期經濟數據較弱,包括PMI繼續保持低位以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滑等。二是美聯儲加息預期使得外部環境複雜。其實美聯儲加息預計已經攪得整個海外市場的波動性都比較大,不確定性增強。三是中國股市雖然前段時間從高點回落,但整體估值仍然不算便宜。整個市場在政府救市後反單幅度不小,部分盤點調整也算正常。

  當然,如此大幅的單日下跌確實令人驚訝,這其中當然有投資者信心不足的問題。但是對待這種震蕩,我舉得我們無需害怕恐慌,這只是以上幾個因素的應激反應。我們現有的交易機制,包括漲停板跌停版等,都為防止股市出現大問題預設了緩衝。

  政府之前的“救市”措施在穩定市場信心、防止杠桿帶來踩踏等方面作用明顯。但有句話叫“救急不救窮”, 用於應對股市極端情況的措施在短期內自然管用,當在中長期是否能夠繼續拉高股指就難以確定了。因為股市最終走向,還是要看經濟的基本面以及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等多方面因素。

  這次暴跌與上輪股指連續下跌不同。因為上輪下跌過程中杠桿踩踏效應明顯,但在今天的暴跌中,杠桿效應已經明顯變小。接下來股市可能還會震蕩,但可能不會在這樣大起或大落了。(作者是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