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值管理蜂起 套用A股模式恐難成功
- 發佈時間:2016-04-07 09:44:4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張恒
分層前夕,眾多新三板公司正在面臨身份的焦慮。
考慮到年內掛牌新三板企業家數將突破10000家,“應當以何種標準評估企業登陸新三板後的目標和績效?”這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擺在新三板公司掌舵者的面前。
進入2016年,新三板公司“市值管理”概念應運而生,市場上亦涌現出一批專業從事新三板“市值管理”的仲介機構。新三板市場的“市值管理”概念究竟特指哪些行為和目的?新三板市場的“市值管理”又與滬深A股市場流行的“市值管理”有何區別?
爭議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中國資本市場獨特的管理概念,是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綜合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式和手段,以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一種戰略管理行為。
2014年5月9日,國務院頒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進入規範化和制度化階段。
2014年前後,市場上號稱能夠提供市值管理業務的機構派系繁雜,包括券商、財經公關、管理諮詢公司、PE、私募基金等,其服務普遍與並購重組有關,亦不乏涉及操縱股價及內幕交易的行為閃現其間,一時爭議紛紜。
進入2016年,新三板公司市值管理概念開始流行,究其原因,在於新三板公司公眾公司意識普遍未有效樹立,對於進入資本市場後應當如何發展缺乏整體認識,市值管理為這批企業評估自身資本市場表現提供了某種依據。
其中可能的一條導火索,在於新三板首次市場分層標準三中的“不少於6個億”的市值標準。
“分層的這個標準直接刺激了某些三板公司做高股價的衝動,通過做股價把市值做到6個億對很多企業來講是不合適的。”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表示,“如果公司的實際價值無法支撐股價,維持股價是很困難的。”
強調價格管理與市值管理的區別,是從事市值管理的仲介機構強調的核心問題。
“市值管理簡單地説就是基於市值最大化創新商業模式設計持續盈利路徑;基於市值最大化構建掛牌公司的運營管理系統;基於市值最大化打造掛牌公司的核心團隊。”上海錦獅投資創始合夥人施淇豐表示,“用交易清淡和交易活躍作為主要或最重要指標或著力點制訂市值管理策略其本身就是不正確的,這也是很多A股市場人士把‘市值管理’等同於‘股價管理’,進而導致A股市值管理概念被‘妖魔化’和‘誤解’,甚至造成A股市場非法交易盛行的主要原因。”
不可套用A股模式
“市值管理對掛牌公司而言需要做流動性管理,投資機構關係管理,資産並購等業務資源,很多機構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源,券商做這個事有內部資訊隔離問題,外部機構做需要和券商配合,企業自己做才有機會能做成。”天風證券人士表示。
“考慮到三板市場流動性和滬深A股市場區別巨大,且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而非散戶充斥的滬深A股市場。我很懷疑大家熟悉的市值管理能否在三板玩得轉,換句話説,也許三板的市值管理根本就是另外一套東西。”某知名PE基金副總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市值管理概念多橫跨資本端和業務端,幾乎包含新三板公司的全部行為,如産品戰略、品牌戰略、並購重組、投資者關係管理及公共關係管理等,內涵較為寬泛,落地需要相當實力及執行力。
“我認為新三板企業家首先要有市值管理的意識,第二是企業要具備進行市值管理的實力,第三是要有規劃。”南山投資周運南表示,“市值管理這個目標和手段,可以讓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但同時不同企業的發展階段差異很大,要考慮企業的各方面實力,業務發展潛力、資金實力、人才儲備等等,不是所有三板公司都適合做市值管理;市值管理是個系統性工程,不能只取其中某一點來做,要有長遠規劃,既要有經營規劃又要有資本規劃,不能臨時抱佛腳只把股價做上去。”
“我們作為PE從業者,現在市場上所謂的‘市值管理’只不過是我們投後管理的日常動作。比如我們投資後,本來就是要幫企業找C輪、D輪資金,本來就是幫企業爭取各種資質、爭取做市商,本來就要幫企業尋找並購標的、尋找上下游合作方,幫助企業成長。”朱為繹表示。
“創新型、創業型和高成長型是新三板公司的典型特徵,它本身就要求掛牌公司靜下心來好好做好核心業務核心産品構建持續盈利和持續成長的系統和團隊,並在完全市場化的環境中經過檢驗和證偽證明自己是‘高成長價值投資好標的’。” 施淇豐表示。
“創業板和主機板的流動性與新三板區別太大,沒有充分交易和充分競價,所以把滬深A股傳統市值管理的手法直接套用在新三板上是不合適的。”洞見資本創始合夥人杜明堂表示,“新三板公司作為公眾公司還是有市值概念的,雖然現在流動性仍不盡如人意,但不能視而不見,這樣也是不對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旦流動性改善,最先受益的也是先下工夫的企業,並在資本市場率先兌現企業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