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三板 > 要聞 > 正文

字號:  

警惕新型孵化服務三大隱憂 推動"雙創"良性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1-26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孵化服務日漸豐富,涌現出一大批眾創空間、創業咖啡、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一些企業還借助本部資源形成了內孵化平臺。記者調研發現,這些新型孵化服務有效對接了資本與項目,但同時也存在資源浪費、側重補貼、盈利模式不清等隱憂。如不從根源上破解難題,恐將阻礙“雙創”向深層次推進。

  新型孵化器助力“雙創”初顯成效

  縱觀全國,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服務機構如雨後春筍迅速興起。科技部火炬中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已有北京、江蘇、安徽、武漢等地122家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服務體系。這些新型孵化器發揮創新創業、線上線下、孵化投資等優勢,因低成本、全要素受到創業者普遍認可。

  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一條200米長的創業大街入駐了36氪、車庫咖啡、3W咖啡等創業服務機構,形成了創業投資、硬體平臺、教育培訓、投融資對接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服務模式。

  “中國光谷”武漢東湖高新區資本大廈裏,一家名為光谷創業咖啡幾乎每天人頭攢動。咖啡廳集合創業、投資、孵化功能,兩年內孵化創業項目超5000個。其中,“90後”大學生付小龍“戀愛筆記”獲1000萬元融資,軟體“車來了”獲阿裏500萬美元A輪融資。

  在陜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師李晉創立了校園科技創業孵化器“閃電孵化器”,成為改變校園創業環境的領跑者。目前,“閃電孵化器”正在孵化“慕聲定制耳機”等近10個項目。

  新型創業孵化機構讓創業者們聽到了夢想“花開”的聲音。中關村創業者許單單創立的拉勾網,已成招聘行業領軍代表。他告訴記者:“是中關村給我勇氣和能力,把夢想從枕頭付諸到現實。”可遇時尚青年公寓創業者、武漢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佘福元在光谷創業咖啡的幫助下,已獲得一千萬元風投資金。“光谷創咖在團隊最關鍵的時刻找來了投資援助,雪中送炭倍感溫暖。”他説。

  一些大企業利用內部資源進行內孵化,成為“雙創”一道靚麗風景。以從事餐飲行業外送服務的“百度外賣”為例,該項目首先在百度公司內部孵化,依託公司大數據掌握外賣市場需求,將訂單分配給外賣配送員“百度騎士”。發展一年多後,人員從最初的不到20人壯大到近700名員工、超過1萬名線下“騎士”的團隊,並於今年7月被拆分出去,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開放員工持股等,從一個創業項目真正成長為獨立公司。

  隱憂顯現或影響長期發展前景

  新型孵化服務在有效助推“雙創”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三大隱憂。

  一是重數量,輕需求。一些地方政府過於看重孵化器數量,認為這是衡量地方孵化水準的唯一指標,因此在建孵化器時偏離需求,片面求大求多,導致孵化器容量超過創業者數量,造成資源浪費。

  中西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地孵化器的面積較東部還有“差距”,將“多建快建”以“彌補差距”。而在實地走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孵化器位於城郊偏遠地區,交通、餐飲、醫療等配套服務不甚完善,入駐率頗低。由於創業者數量有限,政府背景的孵化機構只能靠增加補貼等方式與民營孵化機構“搶客”,無形之中增加孵化成本,加劇惡性競爭。

  二是重補貼,輕服務。地方政府為鼓勵孵化服務,相繼出臺豐厚的補助方案。一位在西部省份擔任省級孵化器審批的專家組長説,最近一次評選就有50家孵化器申報省級孵化器。很多申報單位不是專業做孵化的,只是將現有的實驗室包裝成孵化器。“這些單位材料寫得很好,但對創業者幫助到底有多大,以及他們申請補貼背後的動機,都讓人懷疑。”

  業內人士透露,新型孵化器良莠不齊。有的淪為“二房東”,有的只提供場地不提供設備,有的只收租金不做資本對接,還有的在享受政府補貼後做“甩手掌櫃”,很少履行義務。光谷創業咖啡執行總經理宣潔説,今年9月在光谷舉行中國第四屆創新創業大賽,本該由享受補貼的孵化單位共同承辦參與的賽事,結果參與度並不高,最後由光谷創業咖啡一家唱“獨角戲”。

  三是重眼前,輕長遠。民營孵化機構大多依賴財政資金和社會捐助,盈利模式尚未成型,一旦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房租補貼、風險補償等政府資金支援,前景不容樂觀;而國有背景的孵化機構只靠政府資金支援,若脫離國家政策也將難以為繼。

  位於武漢的“CC美咖”眾籌咖啡館原本提供孵化服務,然而卻在2014年倒閉。創始人宋文艷説:“孩子好生卻難養。我們盲目跟風做孵化服務,沒有市場論證,也沒有明確盈利模式,40多個合夥人也沒有創業經驗。這些硬傷導致每個月虧損數十萬元。”

  整合資源 提升孵化“軟環境”

  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指導委員會委員易鵬認為,儘管當前我國創業創新環境日新月異,生態體系不斷完善,但與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支援孵化服務的政策環境尚待健全,整體服務能力和水準有待提高。

  據他介紹,美國、德國、法國為打造孵化服務可謂“軟”“硬”兼施:一是硬體服務,也就是場所、基礎設施等物理條件,二是軟體服務,也就是孵化器向入孵化企業所提供的各種援助服務,包括基礎服務和專業服務。

  易鵬建議,地方政府在順應“網際網路+”創業特點和需求的同時,一方面積極打造適合創業的物理孵化“硬空間”,另外一方面激發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的參與熱情,整合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智庫、仲介組織、投資機構、孵化器等社會各方資源,幫助創業者低成本對接資源,提升創業創新的“軟環境”。

  此外,為提升“雙創”孵化環境,一些創業者、投資者和創業導師建議,首先宜從實際需求出發,提升創業孵化“硬空間”,扶創業者“開工”。華中科技大學創業者楊新説,有些地方政府建的孵化器離城區很遠,好像創業者是去“煉仙丹”,不食人間煙火。“哪些地方適合做孵化?那就是加班累了,到半夜兩三點鐘下樓還能吃到宵夜的地方。”他期盼,孵化機構能更多考慮創業者的實際需求。

  其次,利用市場機制改善創業孵化“軟環境”,送創業者“一程”。東科創星天使投資基金負責人熊展説,從想法到産品,再到盈利,創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創業孵化服務也是全鏈條、多領域的全程服務。

  華中科技大學“Dian團隊”創業導師、華中科技大學電信係教授劉玉説,如果地方政府能更加明確自身定位,制定政策時適度而不過度,到位而不越位,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創業孵化機構就能更好利用風險投資、多元控股、傳統孵化等綜合優勢,通過市場規律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參與創業,從而推動“雙創”由政策驅動向市場化轉型,實現“雙創”的良性持續深層次發展。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毛偉豪、扶慶、石志勇、馮國棟、馬姝瑞、羅政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