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流動性“冰封” 成交額不及A股一家
- 發佈時間:2015-07-29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新三板公司家數雖然與日俱增,但交投卻顯得太過清淡,尤其是經過本輪大跌之後,流動性接近冰封。
股轉系統數據顯示,7月24日,2876家掛牌公司僅498家有成交,成交金額也就3.38億元,只相當於一家A股公司普普通通的日成交額,流動性匱乏可見一斑。
日成交額僅數億
股轉系統數據顯示,7月24日,2876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有成交的公司只有498家,其中372家為做市轉讓,126家為協議轉讓,成交金額合計3.38億元,成交股數6075.07萬股,成交筆數6623筆。相比下跌前,新三板如今的交投可謂進入了“冰河時期”。
即使在本輪下跌之前的4月7日,新三板的日成交額也只有52.29億元,有成交的公司家數也就在幾百家上下,大部分公司都沒有交投。
據安信證券觀察,協議轉讓龍頭股中科招商自5月中旬首批定增股上市以來,曾出現交易量小高峰,單日成交過億。但進入7月以來,除7月9日單日成交過億,成交額持續維持在低位,近日更是連續縮量,成交額徘徊在1000萬元。而做市龍頭股中海陽(430065)的交易量亦連續多日在幾百萬元徘徊,不復3個月前單日成交量過億的風光。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三板4月7日以來這輪下跌中,不少公司展開自救,因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包括智冠股份(831823)、藍山科技、行悅資訊(430357)等,而這些公司平日裏還多少貢獻了些交易量,停牌之後無形中導致整個新三板交易量大大萎縮。
期待政策紅利
對於新三板流動性的現狀,東吳證券指出,首先應該大力發展做市轉讓制度,支援更多的股票由協議轉讓變為做市轉讓,鼓勵企業主動轉為做市轉讓,以改善流動性“廣度”。其次,推出競價交易制度,下調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實施市場分層管理,這需要流動性“深度”改善作為支撐。
東吳證券稱,“廣度”決定了新三板投資者的選擇範圍,“深度”決定了投資者的投資成本,而投資成本是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流動性“廣度”比改善流動性“深度”要容易,政策引導的空間更大,所需要的時間較短,未來新三板的制度調整其實更需要偏重改善流動性“深度”。
針對低迷的市場,高層也做了相應的回應。股轉系統監事長鄧映翎在7月2日參加“新三板與中小企業發展論壇”時表示,今年底要推出轉板試點,對於在新三板發展成熟的企業,在滿足了流動性後,就可以登陸創業板,未來新三板還將打通與上證所戰略新興板的轉板通道。上述論調無疑會激發新三板各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而實際上,新三板後續的政策紅利預期遠遠不止這些,還有諸如競價交易、分層制度等,以及做市商擴容。
北京科創企業投融資聯盟秘書長李浩指出,2015年新三板完成融資超400億元,這是衡量新三板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此外,大批質地較好的企業蜂擁而至新三板,從側面反映了新三板的巨大爆發力。如果股轉系統將年內推出分層及推薦、做市資格擴容的兩個重量級政策付諸實際,將使整個新三板市場迅速火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