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擬登創業板 20家PE蟄伏其中
- 發佈時間:2015-12-28 02:10:25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楊菲
完成了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的華大基因,登陸資本市場有了新進展。12月18日,證監會披露了華大基因遞交的招股説明書顯示,其擬登陸創業板並欲募資17.32億元。
基因測序技術作為基因科學領域最重要的一項應用,目前已由實驗室研究演變到臨床使用,被認為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將開啟萬億藍海”。但在市場還未成熟之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多家公司覬覦這片藍海,華大基因並非“一枝獨秀”;同時,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其研發人員數量僅為8.52%;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基因測序應用的挑戰,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市場教育和科普過程,並且受限于倫理和法律,給華大基因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
頻頻傳出上市消息
作為深圳近年崛起的新生代公司之一,華大基因早已名聲在外。自1999年成立以來,華大基因完成了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承擔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的部分工作,並建成了大規模測序、生物資訊分析、克隆微生物、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臺。
令資本市場更為關注的是,這家高科技公司的上市進程,也可謂一波三折。
最初,華大基因一度被傳聘請投行準備赴海外上市,但最後不了了之。華大基因董事長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基因公司現在只能在國內上市,不能讓外資涉入。”
隨後,華大基因對戰略進行了調整,擬將旗下的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分開在H股和A股上市。一位華大基因內部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2013年銷售部門的業績目標設得很高,也基本拼下來了,就為了上市,但後來又沒消息了。”
有分析人士稱,華大基因兩地上市失敗的原因或是因為華大科技業績疲軟。其招股書顯示,華大科技在2013年的營業收入是6.16億元,凈利潤為9867萬元;2014年,其營業收入為6.45億元,凈利潤卻下降到6485萬元。
此後,華大基因又傳出A股借殼的消息,也不了了之。最終,華大基因上市的路徑終於落定IPO,上市地點選擇在深交所創業板。
對於選擇創業板上市的原因,醫藥行業分析師孟雲坤分析稱,從華大基因披露的業績來看,登陸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機板都符合要求,但是上創業板能帶來更高的估值。
PE扎堆潛伏
在華大基因不斷傳出上市消息的同時,很多投資機構早已盯準了這塊“肥肉”。
PE們的投資熱情來自於一個參照物:Illumina。這家美國的基因測序設備公司于200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佔有全球基因測序儀70%的市場份額,目前市值高達277億美元。
2011年至今,Illumina股價已經翻了6倍。因此,很多投資機構也對華大基因滿懷信心。據《理財週報》的報道,華大基因首次傳出融資消息時,有上百家機構前往深圳華大基因總部要求投資。
2012年,華大基因首次向資本市場敞開大門,出讓華大科技42%股權,融資近14億元,有近十家機構跟投。2014年,華大基因又出讓了華大醫學19.34%的股份融資20億元,此輪融資一次性引入了19家投資機構,其中不乏深創投、軟銀、南海成長、華弘資本等知名PE。
孟雲坤分析稱:“按照2014年的融資數據,華大醫學的當時估值大概100億元,這對於投資機構來説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按照目前的創業板市盈率和招股書上披露的利潤,華大基因未來很可能達千億市值。”
2015年上半年,華大醫學又先後引入了和玉高林、中國人壽、豐悅泰和等外部投資者。其中中國人壽、豐悅泰和各以5億元的價格獲得華大基因2.7%的股份。
目前,在華大基因的股東名單中,已有20余家PE機構在列。
業績低於市場預期
在此之前,市場一直傳言稱華大醫學和華大科技將分別單獨上市,然而兩個公司的實力卻大相徑庭,華大醫學業績增長較快,而華大科技業績卻一直表現平平。
為了實現創業板IPO,華大基因內部做出了調整。如今待上市的主體其前身正是華大醫學。
2014年11月,大股東華大控股以現金方式對華大醫學增資,12月,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重組,華大控股、華大農業將其持有的華大科技合計57.62%的股權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至此,華大科技成為了華大醫學的控股子公司。
今年6月,華大醫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成了如今待上市的華大基因主體。
隨著招股書的發佈,華大基因業績的神秘面紗也被揭開。3年前,市場推斷華大基因的總營收已達20億元,凈利潤超過2億元。然而,招股書中的數據卻終結了美好的猜測。
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的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營收均在12億元以下,其凈利除了2013年達到1.72億元外,其餘年份均不足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華大基因報告期內部分凈利潤還來自政府補助,2014年其補貼佔利潤總額的比例達到23.49%。
“藍海”中有多位競爭對手
雖然基因測序行業目前仍然算是“藍海”,有很大市場有待挖掘,但已經有多家公司涉足該領域,華大基因正面對著多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目前,國內主要的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有藥明康得、貝瑞和康、金域檢驗、博奧生物等,還包括A股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和迪安診斷,其中,達安基因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2億元,凈利潤0.66億元,與華大基因“勢均力敵”。
為了搶佔市場份額,華大基因不斷拓展自己的銷售力量,其銷售人員比例已佔員工總數的34.56%。相比之下,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其研發人員數量僅為8.52%,甚至低於管理人員的比例15.02%。
在籌備上市的過程中,華大基因還面臨著核心人員離職“另立門戶”的尷尬。今年7月,公司創始人之一王俊離職。有消息稱,王俊的離職或與公司經營業績不佳有關,但未得到華大基因證實。
同時,行業監管模糊也是華大基因面臨的另外一個不確定性因素。2014年2月,國家食藥監局和衛計委一度叫停了基因測序在臨床上的應用。一個月後,又發佈了首批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的名單,華大基因位列其中。有分析人士指出,基因測序應用的挑戰,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市場教育和科普過程,並且受限于倫理和法律。
12月25日,新京報記者致電華大基因董秘辦聯繫採訪事宜,對方通過郵件回復稱,目前公司處於上市靜默期,相關資訊均以招股書為準。
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華大基因營收均在12億元以下,其凈利除了2013年達到1.72億元外,其餘年份均不足1億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