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私有化背後的“海歸路”
- 發佈時間:2016-04-18 11:39:43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曹霽晨
博納私有化成功,意味著又一家中概股成功回歸。近年以來,中國企業除了“走出去”,還迎來了規模不斷擴大的回歸潮。這是新趨勢還是暫時現象?存在就是合理,雖然有點現實主義,但透過現象,我們還是看到資本逐利的本質,以及一些可為的商機。
“真正讓我下定決心要回 A 股上市的是《智取威虎山》,博納取得了那麼好的票房成績,受到了國內市場的一致好評,還引領了紅色經典的話題。但同一時期,博納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卻一直在跌,這讓我非常難過。”博納影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于冬如是表示。
4月11日,博納影業發佈公告稱,公司已于當月8日完成私有化,即日起正式退出納斯達克,這離2015年6月其發佈退市公告不到一年的時間。此前博納發佈的私有化退市公告顯示于冬、紅杉資本和復星國際3家聯合以每股13.7美元的價格要約收購博納。
2010年12月,博納影業作為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登陸納斯達克。對於私有化之後的計劃,是否會借殼上市等,博納影業方面回復記者稱,目前還沒有任何私有化之後的資訊,一切以官方公告為準。
掌握絕對控制權
退市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估值太低,那也是大多中概股之痛。退市前博納影業(NASDQ:BONA)總市值 50 億元左右,而華誼兄弟(300027)市值近 400 億元、光線傳媒(300251)總市值達 373 億元、華策影視(300133)總市值也有 282 億元。作為國內最頂尖的的三家電影公司,這樣的市值差距顯然讓于冬接受不了。
“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問他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于冬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止一次吐槽。
于冬表示,博納影業集團正式完成私有化後靈活的資本環境將使博納擁有更大施展空間,能更快地推進公司戰略。希望就此攜手相關資本,打造一個覆蓋全産業鏈的平臺化影視生態體系。
據悉,交易完成後,其中出資8600萬美元的阿裏影業將間接持有博納影業約8.94%股權(按全面攤薄基準計約8.29%股權),而此前處於第二股東位置的復星國際所持股份降至4%,紅杉資本持股比例則為5%。
記者翻閱博納影業歷時公告時發現,在此次私有化協議簽署之前,復星國際就將13.9%公司股份,以27.2美元/普通股的價格賣給了于冬,交易作價1.19億美元。交易完成後,復星國際、紅杉資本、騰訊、阿裏影業持有公司股份分別為6.2%、5%-6%、7%及10%,而于冬持有公司股份數額高達44.3%。此後,經過漫長的私有化歷程,阿裏影業等買方財團股權被稀釋的持股比例由30%躍升至50%,將公司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認為,無論是私有化還是再上市,中概股大股東的持股能保持在30%以上,就沒有人能夠挑戰他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一般來説,35%就算很高。中概股私有化過程中,創始人通常作為大股東會保持30%以上的股權比例,這樣很難引起私募基金的攻擊,而且大股東對私有化財團,也會進行一定的篩選,選出一些比較支援自己的財團,例如將控股權、甚至投票權授予自己。
此外,阿裏影業入股博納影業後,雙方將加強在內容製作和發行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在娛樂全産業鏈的優勢。雖然最初對BAT忌憚,但博納最後還是和網際網路公司走在了一起。在2014年上海電影節上,于冬曾喊出“未來整個電影行業都要給BAT打工”。在之後的私有化中,博納就成功納入阿裏、騰訊旗下公司作為買家。最終博納的私有化買家包括:阿裏、騰訊、中信證券、復星國際、紅衫、軟銀賽富,以及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這些大買家組成了一個豪華巨團,包括馬雲、馬化騰、郭廣昌、沈南鵬、閻焱等諸多大佬。
再上市之路
私有化退市、解除VIE架構、登陸A股是中概股回歸的三個標準動作。私有化完成之後,外界也開始關注起博納的回歸之路到底該怎麼走,在如今殼資源緊俏的背景下,其會不會像一些已經回歸的小夥伴一樣選擇借殼呢?
首先,A股關注申請上市企業的連續盈利狀況,不過資料顯示,博納在美國上市的55個月裏,博納沒有一個季度是不盈利的,盈利能力應該不會成為博納A股上市的阻力。但漫長的排隊之路也並不好熬。
有分析人士表示,即使過程一切順利,排隊上市A股仍至少需要兩年時間。但由於國內市場變化很快,很難保證兩年後的影視産業狀況,博納能否趕上最佳時期是未知的。
儘管如此,于冬對於博納的A股上市持有信心,“且相比其他正在等待上市的影視公司,依照博納影業的口碑和影響力,即便排隊也不會是最後一名”。
集體回歸路
從去年的牛市開始,中概股回歸成了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現如今有30家中概股宣佈了私有化決定,其中如家、學大教育、盛大遊戲、完美世界、巨人網路、分眾傳媒、優酷馬鈴薯包括如今的博納等8家都已完成私有化,而如家、學大教育、盛大遊戲、巨人網路、分眾傳媒等5家分別借殼上市,還在私有化過程中的搜房網也選擇了萬里股份借殼上市。
仙瞳資本創始合夥人劉牧龍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私有化回歸不適用所有中概股,國內市場的確更有利於許多在美國估值過低企業的融資需求,但高科技公司還是適合美國資本市場。
事實上,回歸的公司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遭遇做空、被低估,選擇退市;第二類是被A股的火爆所吸引,創始人聯合相關人士主動提出私有化建議。國內A股上的競品公司市值動輒數百億元人民幣。尤其當奇虎 360于3月30日宣佈正式進入退市階段、優酷馬鈴薯完成私有化等,更是刺激著中概股集體退市浪潮。
在今年整體資産荒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的熱潮令大量資金渴望向前端延伸。大型金融機構資金規模巨大,中概股回歸成為這類機構覬覦的價值洼地。不難看出除了聚美優品、360、如家等背後“若隱若現”的紅杉、分眾傳媒私有化溢價買入的方源資本、凱雷集團等PE;BAT這樣的大體量公司也進來佈局,甚至險資也找到了投資新的機會和領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