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泰電氣造假事件已捲起一場資本監管收緊和輿論的風暴。
因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以及涉嫌財務造假,欣泰電氣被市場認為退市的風險極高。而如若最終被認定,其將成為因欺詐發行被退市的第一隻股票。在此次事件中涉及的全數仲介機構也將遭到嚴懲。
無論欣泰電氣是否將成為因欺詐發行退市的首只股票,監管部門對欺詐上市等重大違法行為的監管收緊已迫在眉睫,多家問題重重的上市公司徘徊于被退市的邊緣。
業內人士認為,前有萬福生科與海聯訊,後有欣泰電氣,新股發行已成各方利益的膠著點,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亂象迭出是必然的。欣泰電氣東窗事發已給資本市場敲響了一記警鐘,市場監督機制和緩衝機制在資本各方聯合起來通過IPO進行變現的意願面前顯得較為脆弱,欲遏制這股逆流,監管方應祭出雷霆重手。
多重問題暴露陽光下
在“遼寧省誠信示範企業”公司光環的背後,欣泰電氣造假事件浮出水面,暴露在陽光之下。
長達近一年的立案調查之後,欣泰電氣欺詐上市被坐實,東窗事發,給資本市場敲響一記警鐘。
日前,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通報稱,證監會于日前完成對欣泰電氣涉嫌欺詐發行及資訊披露違法違規案的調查工作,依法向欣泰電氣及相關責任人出具了《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初步認定,欣泰電氣在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時存在欺詐發行行為,上市後披露的定期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證監會擬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措施。
在過去的兩個月間,監管部門多次發起對欣泰電氣IPO業務仲介機構的立案調查。
早在今年4月份,證監會就專門部署了對欣泰電氣審計機構北京興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興華所”)的立案調查;4月21日,證監會對欣泰電氣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保薦機構興業證券啟動初步調查程式,並已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轉入正式立案調查;同時,對欣泰電氣IPO的法律服務機構北京市東易律師事務所正式啟動立案調查的行政執法程式。實際,北京興華所已有“前科”,今年5月份,其參與申報項目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參仙源就因虛增利潤而被監管部門作出處罰。
隨後,欣泰電氣IPO資産評估機構遼寧元正資産評估有限公司,也出現在證監會稽查部門宣佈的正式啟動立案調查的行政執法程式名單上。至此,參與欣泰電氣IPO的四家仲介機構均遭立案調查。
至此,在市場中造成重大影響的上市公司欺詐發行案中,出現過多家知名仲介包括廣東明大律師事務所、深圳華鵬會計師事務所、南方證券、平安證券等。而按照監管部門規定,一旦正式認定欣泰電氣欺詐發行或仲介機構未勤勉盡責,則處於正常審核狀態的仲介機構IPO保薦項目的上市進程或將會受到影響。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表示:“欣泰電氣因虛假陳述行為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其行為包括報送中國證監會的IPO申請文件中相關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以及上市後披露的定期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這件事情對創業板造成了較大影響,對於仲介機構,未來應當加強對企業的調查。”
而如若最終認定,欣泰電氣將可能成為因欺詐發行被退市的首只股票。早在2014年10月份,證監會曾發佈《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並對重大違法公司實施強制退市制度作出規定。一旦欣泰電氣被強制退市,其將進入A股市場因欺詐發行被退市的首批股票“名單”。
財經觀察家葛甲則認為:“欣泰電氣IPO造假案性質極其惡劣,證監會應該對此案進行嚴查,並對相關保薦機構做出嚴肅處理。前有萬福生科與海聯訊,後有欣泰電氣,新股發行已成各方利益的膠著點,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亂象迭出是必然的。欣泰電氣東窗事發已給資本市場敲響了一記警鐘,市場監督機制和緩衝機制在資本各方聯合起來通過IPO進行變現的意願面前顯得較為脆弱,欲遏制這股逆流,監管方應祭出雷霆重手。”
專家建議在監管上下重手
這不是欣泰電氣第一次違規,此前其就多次涉嫌財務造假。
自欣泰電氣為上市做準備之時,其就在多處埋下地雷。2011年,欣泰電氣收購遼寧欣泰股份有限公司66KV及以上油浸式變壓器業務相關資産,並申請上市,但由於其收購該項業務後收入出現大幅下降,遼寧欣泰股份出現經營虧損,對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其第一次上會被否。
2012年7月3日欣泰電氣IPO成功過會。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欣泰電氣創業板首發招股説明書,欣泰電氣發行2335萬股,發行後總股本9335萬股。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欣泰電氣在上市前的資産重組時,以偷梁換柱的資本運作手法,將其母公司原始國資資産遼寧欣泰旗下的經營資産實現上市,從而製造一個父借子殼上市的“戲碼”,利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多次侵吞國有資産。同時,更有相關人士直指,欣泰電氣涉嫌虛增利潤約為其報表顯示凈利潤的40%以上,且負債居高不下,涉嫌嚴重財務造假。
2015年7月14日,欣泰電氣收到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同年11月27日其自曝“家醜”承認造假。從立案調查開始,欣泰電氣定期發佈存在暫停上市風險提示資訊,但A股市場上,在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中,處罰和譴責還是監管部門對其違規行為進行的最常見的處理方式。
2016年6月1日,欣泰電氣公告稱,涉嫌欺詐發行及資訊披露違法違規案已由中國證監會調查完畢。
監管層披露,由於應收賬款餘額過大,為保欣泰電氣順利上市,于2011年12月份至2013年6月份,欣泰電氣通過外部借款,使用自有資金或偽造銀行單據的方式,在年末、半年末等會計期末衝減應收款項,大部分在下一會計期初衝回,致使其在向中國證監會報送的 IPO申請文件中相關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登陸創業板之後,欣泰電氣在2013年、2014年的年報中均有虛構財務數據的行為,2014年年報中,還存重大遺漏問題。
賀在華認為,財務造假一直屢禁不止,造成一現象的原因是市場監管機制還不夠完善,企業鑽法律空子。“財務造假對資本市場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提高市場風險。對於阻止此類行為的發生,應當完善配套監管措施,強化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及資産評估等仲介機構在重組上市過程中的責任,按‘勤勉盡責’的法定要求加大問責力度”。
反觀在國際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對造假者的打擊可以説是“毀滅性”的,一旦發現上市公司存在造假行為,其處罰結果往往讓造假者對違規成本極為忌憚。
葛甲表示:“財務造假的背後意味著相關各方能獲取高額不法利益,但坑害的卻是投資者利益,以及資本市場的規則與秩序,造成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失去信心。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先從監管措施下手,嚴格落實退市制度,該退市的堅決退市,該申請司法機關介入的絕不搞模棱兩可,唯有如此才能剎住這股歪風。與此同時,立法的步伐不能停頓,在監管上下重手為的是短期內遏制財務造假勢頭,完善法律法規才能長治久安。”
編者按:個別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卻又希望瞞天過海,就會通過違規信披、隱瞞信披的方式隱秘進行。如果對於信披違規監管和處罰不到位,不足以震懾違法犯罪者。今年以來,有80多家上市公司因信披違規被監管部門通報批評或處罰。本專題聚焦信披違規較為嚴重的上市公司,深入剖析違規背後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們也鼓勵投資者站出來維權,依法起訴索賠。
(責任編輯:曹霽晨)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