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海信科龍兩輪牛市股價大跌7成 小散被套16年虧近80%

  • 發佈時間:2016-03-21 08: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海信科龍(000921.SZ)深套股民16年,解套或許遙遙無期。

  “人們都説48元買的中石油35元仍不抽身是傻子,我23.8元買了科龍電器,至今仍在山頂上傻傻地站崗。”3月18日,當上海老股民老彭見到長江商報記者時仍對投資科龍電器後悔莫及。

  長江商報記者調查發現,1999年7月13日上市的科龍電器在第六個交易日創出歷史高位,雖然A股歷經兩輪大牛市,並且海信重組了科龍電器,但仍未擺脫股價下跌的陰影,16年來,股價再未達到25.40元的歷史高位,截至2016年3月18日,其股價為7.4元,跌幅達7成。

  此外,儘管海信重組科龍後,一躍成為僅次於海爾、美的的第三家白電巨頭,但高管走馬燈似地更換,以及沒有及時開發市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業績或許難有大的起色。

  3月17日,一大型家電連鎖店區域經理劉先生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海信科龍擁有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産品,但空調品牌不及格力,冰箱不如海爾,且電視機又升級至以內容為王時代,在打價格戰的家電市場中,海信科龍難以討到好。

  “處於二三線品牌的海信科龍,不僅要與國內一二線品牌電器打價格戰,還將面臨日益挺進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擠壓,挑戰的壓力不小”。3月16日,山西證券一投資顧問陳先生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及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家電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就看海信科龍能否把握住機會,以過硬的産品搶奪市場。

  3月17日,海信科龍證券謝姓工作人員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公司已經在智慧化轉型,空調市佔率逐步提高。至於未來以何種有足夠競爭力的舉措參與競爭,謝稱暫不知曉。

  老股民被深套 股價翻3倍才能解套

  被海信科龍深套16年的老彭曾盼望著大牛市行情中能解套,如今經歷了兩輪大牛市的他開始變得有些心灰意冷。

  1997年,43歲的老彭説服妻子拿出5萬元積蓄炒股。嘗到了幾次中簽、炒新股的甜頭後,他將目標鎖定在炒新股上。

  1999年5·19行情到來,老彭乾脆辦了停薪留職全身心投入股市之中。那年7月13日,科龍電器在深圳交易所掛牌上市,次日便強勁拉出一個漲停板。不聽小道消息、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老彭反覆研讀科龍電器的IPO資料後,他對公司有了信心,下定決心長期持有。於是,他騰挪資金12萬元,在7月20日那天,一口氣吞進5000股。

  然而,世事難料,科龍電器上市前不菲的業績突然轉身,上市後業績持續下滑。伴隨業績下滑的是二級市場上股價持續走低,2005年7月20日,股價創出1.58元的史上新低。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上市前後,科龍電器業績可謂兩重天。1996年至1998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15億元、5.76億元、5.91億元,呈現穩定增長態勢。然而上市後,業績開始“反水”。除了1999年凈利潤增長至6.44億元外,2000年的虧損就達6.78億元,2001年虧損額更是擴大至15.56億元。到2005年,虧損金額高達36.94億元。

  業績走麥城、股價坐滑滑梯,老彭的心也在一點點下沉。不過,老彭依然沒有動,他堅信自己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不菲的收益跑不了。

  原以為海信重組科龍是一次解套絕佳機會,恰逢2007年的大牛市,沒想到股價沒有突破10元,虧得太多,就乾脆放一放。

  這一等又是8年。2014年下半年啟動的牛市行情讓老彭的信心一點點恢復。然而,去年6月,在股市情緒高漲之時,股價也僅在6月15日當天觸及15.55元。他原本打算割肉罷了,可就在他猶豫之際,股價又下跌了兩毛,以致深套至今。3月18日,海信科龍收盤價7.40元,他已虧損近80%,意味著要翻3倍多才能解套。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上市16年來,海信電器僅在1999年有過一次10派2.14元的“慷慨”分紅,此後未見分紅動作。16年來,公司增發一次,累計融資23.36億元,而派現僅有2.12億元,後者約為前者的0.09倍,相較同為家電企業的格力電器4.23倍。

  兼併重組後陷進退兩難境地

  讓股民深套16年的背後,或是海信科龍兼併重組後的進退兩難及良機錯失。

  其實,科龍電器上市後不久就遭遇財務造假風波,公司經營陷入絕境,海信僅以6.9億元就將其收入囊中。然而,兼併之後,海信科龍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長期關注並購的劉先生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在科龍並購案中,披露的2004年數據顯示,海信集團銷售規模270億元,科龍電器84億元,但在白色家電領域,科龍的産能、技術實力及品牌影響力遠在海信之上,屬於蛇吞象並購。兩家公司在體制、管理風格等方面都有差距,要想短期內融合好絕非易事。更主要的是,科龍電器深陷破産、官司等境地,重組後涉及到內外部異常龐雜的法律糾紛、資本市場關係,甚至是銀行關係等。

  公開資訊顯示,重組科龍電器後,海信科龍高管走馬燈似地更換,或與處理這些複雜的關係有關。

  劉先生説,頻繁更換高管的原因,除了面對一攤子重振困難外,或許還存在文化差異、融合艱難因素。

  一家大型家電連鎖店區域經理劉先生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海信本是一家以技術立廠的企業,其在黑電領域較強勢,科龍在白電領域有著輝煌的歷史,並購之後,不僅未能發揮出1+1點2的效應,相反,二者的優勢均在喪失。這期間,定位不當或是一個重要原因。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格力、美的都不遺餘力地擴大空調市場規模,逐漸取得了行業龍頭地位,在全球市場上掌握了話語權。而海信空調,與格力同期進入市場,定位於相對高端産品。然而當時,空調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從奢侈品轉為普通生活用品。面對普及型市場,海信並沒有調整戰略,而是繼續秉承高端路線,結果導致海信被格力、美的遠遠拋在身後。沒有在市場拓展、渠道建設上有效突破,導致大部分市場被搶走。

  劉先生介紹,海信錯失了空調行業高速發展的最佳時期。海信收購兼併科龍是在2006年前後,那時正處於空調行業洗牌整合期,也是行業高增長髮展的關鍵時期。當時,科龍空調年銷售達250萬套,海信空調年銷售150萬套,加在一起與格力、美的僅就是100萬-200萬套的差距,此後,格力、美的持續發力,很快完成了500萬套到1000萬套的跳躍,而海信科龍仍在低位徘徊。

  “海信與科龍重組,産能未能釋放,渠道建設未跟上,加上內部的融合遲遲不能完成,導致海信科龍持續落後於格力等家電企業。”山西證券一投資顧問陳先生説,此外,海信推出變頻不是時機。一直以來,海信被譽為國內變頻的旗手,但是在海信逞強變頻的這一時期,變頻市場一直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市場,在整個空調市場的佔有率始終沒有超過10%。直到2009年,美的發力變頻,市場才迅速擴大,而海信科龍的變頻長期不溫不火。

  智慧化升級面臨諸多挑戰

  一直自詡以技術立廠的海信科龍正在推進智慧化升級,不過,他將面臨諸多挑戰。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從2011年開始,海信科龍就開始啟動智慧化戰略,力推智慧高端産品,如投資8億元在廣東省江門市建設智慧化工廠等。海信科龍的智慧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12年,公司凈利潤達到7.18億元,2013年升至12.39億元。不過,2014年,凈利潤下滑至6.72億元。去年上半年盈利5.05億元,但三季度單季虧損0.47億元,二線品牌交出三線業績。

  今年1月8日,海信科龍公告稱,公司冰箱零售市佔率為16.98%,這一數據相對公司而言是不錯的業績,冰箱收入已成公司的主要收入,去年三季報顯示,冰洗營收約佔總收入的45%,且毛利率下滑,顯然,距離財報中所稱的高端化、效率化、毛利率和産品結構改善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實是,冰箱市場前景並非廣闊。

  中怡康數據顯示,去年前10個月,國內冰箱市場零售量為2613萬台,同比下降6.6%;零售額為696億元,同比下降3.0%。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陳鋼曾指出,冰箱市場整體規模很難出現大的擴張,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不過,受益於産業新政,對企業而言,如果能以此為契機,促進先進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及産業結構升級,能夠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家民間機構的調查報告稱,正在推進的城鎮化建設將促進四五級及農村市場的需求,冰箱作為家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潛力不可小覷。此外,高端消費者對節能、時尚産品的興趣較大,也有一定的需求。不過,在國內品牌大打價格戰的同時,來自國際的冰箱品牌以其領先的工藝、設計、新技術應用等大踏步挺進國內市場,且其價格優勢擠壓了國內品牌冰箱利潤。與此同時,貿易環境的惡化也造成了出口困境。中國冰箱的出口很大一部分在美國,而美國消費需求沒有明顯增長。加上匯率、原材料及運費成本的不斷提高,都使得中國冰箱産業在出口方面面臨考嚴峻考驗。

  劉先生表示,在電視機方面,樂視、小米等均以用戶思維進行了佈局,已經進入內容為王的時代,海信的電視機儘管品質不錯,但已淪為附屬品,缺乏優勢。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方面,除了要以二線品牌與格力、美的等一線品牌競爭外,還遭受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擠壓,挑戰不小。

  不過,劉先生認為,海信科龍啟動智慧化轉型較早,且在技術方面有優勢,如果把握得當,還有不少翻身機會。

  海信科龍證券謝姓工作人員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公司已經全面推進智慧化轉型,空調市佔率逐步提高。至於未來以何種有足夠競爭力的舉措參與市場競爭,謝稱暫不知曉。

海信科龍(00092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