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57家上市公司“涉險” 如果沒有真該OUT

  • 發佈時間:2015-12-22 07:07: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當保險與A股相遇,絢爛秀場之中,不僅有舉牌角鬥的刀槍火花,還有縱橫捭闔的謀略邂逅。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2015年至今,已有57家上市公司通過籌建、入股、收購保險公司的方式介入保險領域,其中不乏已經在A股叱吒多年的資本巨擘。也就在這一年間,保險成了A股的最熱詞之一,有業內人士曾戲言,浸淫A股數年的大佬如果沒有個保險業務,真有些落伍了。

  資本雲集的背後有著行業發展的必然原因。對於涉足其中的各路資本來説,其大舉“涉險”或希望提前佈局搶佔保險領域巨大發展紅利,或謀求金融全牌照延伸商業觸角、乃至打造全球金控模式。

  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産業資本大舉發力保險業既是國家大力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結果,更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謀求自主融資渠道、打造全球化金融控股模式的歷史階段的産物。

  “面對著宏觀、中觀及微觀等因素的集體作用,多年未獲青睞的保險業已然變了一番模樣。擁有最為靈敏嗅覺的資本市場已經在2015年先知先覺,用一次又一次的保險證券化傳遞著寶貴的産業演進資訊。”有資深觀察人士表示。

  資本之潮

  上周,斥資50億元跨入保險業的遼寧成大復牌後連拉四個漲停,成為最近一年來A股非保險類上市公司跨界“涉險”最新案例。

  回顧A股與保險結緣最多的2015年,遼寧成大的“涉險之舉”並不孤單。當前海人壽、安邦集團等國內數家保險公司在A股大筆掃貨之時,盤踞A股多年的非險資本對保險行業所展開的陣地蠶食與股權爭奪戰也步步升級。

  借助資本衝規模 效倣巴氏降成本

  今年以來,已有57家上市公司通過籌建、入股、收購等方式介入保險領域。細看案例,資本大佬將旗下保險資産證券化時均採取了巧妙的手段,利用定增驅動“蛇吞象”,曲線完成保險公司“借殼”

  “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

  梳理今年上市公司裝入保險資産的案例,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涉及的上市公司大多隸屬於某資本大佬麾下,在經過了多年的苦心經營後,這些在傳統産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上市公司已經缺乏持續後勁,而同一麾下的蓬勃發展的保險資産卻有待快速擴張,供需一經對接,轉型就此開始。

  長袖善舞的“明天係”就是其中代表,彈指一年間,“明天係”已將手中的兩張“保險牌”分別裝入華資實業西水股份

  今年9月19日,華資實業發佈公告,擬以每股9.14元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34.66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316.8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全部用於對華夏人壽進行增資。

  超過300多億元的鉅額定增,創下了上市公司並購險企的紀錄,若交易最終能夠順利完成,屆時華資實業將掌控華夏人壽51%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事實上,這已是“明天係”今年第二次“輕舒猿臂”。11月26日,剛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的西水股份增資天安財險的案例也是如此。據方案,西水股份將斥資135.3億元,實現持有天安財險50.87%的股權,成為天安財險的控股股東。

  定增而改變公司主營,整合而力推保險上市,擁有華夏人壽、天安財險、天安人壽三大保險平臺的“明天係”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保險證券化。

  “不同於國有保險公司的財大氣粗,民資掌舵的保險公司往往在資金上不那麼寬裕,考慮到規模快速擴張對公司註冊資本增加有著嚴格的要求,動輒數百億元的現金注資對民資股東並不容易,而上市之後,多樣的融資渠道則能顯著紓解這一難題,這也是資本大佬急於將保險資産證券化的重要原因。”滬上某險資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英雄所見略同,恰如低調的“明天係”,高調救市的劉益謙也在幾進幾齣之後,毅然將國華人壽裝入上市平臺天茂集團,為旗下資産鋪就道路。

  回看彼時方案,天茂集團以3.39元/股的價格,定增募資不超過98.5億元,其中72.37億元用於收購上海日興康、上海合邦投資和上海漢晟信合計持有的國華人壽43.86%股權。交易完成,天茂集團對國華人壽的持股比例將從7.14%提升至51%,並實現合併財務報表。

  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大佬將旗下保險資産證券化時均採取了巧妙的手段,利用定增驅動“蛇吞象”,曲線完成保險公司“借殼”。

  儘管資産置入方案頗有些“討巧”,但換個角度來看,在旗下險資情況剛剛轉好之際,便借助資本運作之手將其送上市,資本大佬對將旗下保險公司做大的急迫心情不言自明。

  以華夏人壽為例,公司近三年(2012年至2014年)規模保費排名穩健上升,分別為第9名、第7名和第4名,憑藉超強的投資能力,公司近三年的凈利潤分別為-5.9億元、-15.9億元和11.5億元,2014年實現了盈利。凈資産則在兩年半中增長了12.5倍,從2012年底的18.6億元增長至2015年6月底的232.2億元。

  剛剛步入盈利的資産就要裝進上市公司,熟諳資本規則的大佬們自然明白當下保險資産證券化的輕重緩急。“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工業社會初期的高資本回報率形態已經難以延續,手握巨量資産池的各路資本,除了拼命做高投資收益外,降低資金成本不失為有效而便捷的途徑。此時利用資本市場將保險資産規模做大,將為今後建立良好的籌資渠道打好基礎,算得上是搶得先機。”

  在採訪中,一些資本玩家更是常常表露出對巴菲特的效倣之意。巴菲特當年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平臺,利用保險業務提供的大量現金流,為其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投資資本,而後再通過一系列並購將資産規模做大。為此,國內不少新銳中小險企背後的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都毫不諱言要成為“中國的巴菲特”,炮製其“産業+保險+投資”的業務模式。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公司最吸引巴菲特的是“浮存金”,“浮存金”是保險公司暫時管理的但並不屬於它的資金。如保險公司今天收到的一些公眾繳納的保費,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投保人出現問題時才發生賠付。這麼長的時間裏如果保險公司經營好的話,這些資金就可能是零成本的資金,甚至變成負成本的資金。

  巴菲特在1998年公司年度會議上對公司的股東們説:“浮存資金的成本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負數,也就是説,我們以低於零的成本獲得這些資金。所以説,當我們獲得這筆負債的同時也就實現了利潤。”很簡單,別的投資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是6%至10%,而巴菲特的資金成本有時候是負數,比賽還沒開始,巴菲特就已經贏了。

  産業之風

  合縱連橫做佈局 深耕産業求閉環

  在進軍保險業的資本軍旅中,房地産、網際網路及金控PE的陣容最為強勢。究其原因,或者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以便跨界資本運作;或者瞄準金融全行業牌照,打造金控模式

  不同於資本大佬的深耕多年、長袖善舞,來自各個行業的産業巨擘也對保險業虎視眈眈,只不過它們的目光並非借助資本市場證券化,而是調轉方向,結合自身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細分領域保險公司。

  在進軍保險業的資本軍旅中,房地産、網際網路及金控PE的陣容最為強勢。

  萬達集團從時代萬恒手中接過百年人壽的1億股股份,累計持有後者的股份增至9億股,持股佔比上升到11.55%。恒大地産出資39.39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後更名“恒大人壽”)50%股權,並喊出了2015年年底前保費收入確保突破100億元或力爭300億元的目標。

  泛海控股通過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民安財險51%股權,躍居後者的控股股東。

  中天城投通過全資子公司貴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收購聯合銅箔100%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中融人壽20%的股份,與清華控股成為並列第一大股東。

  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至少還有5家上市房企擬在旗下設立保險公司。

  究其原因,少數房企入股或創立保險企業的目的是降低經營成本、便於自己跨界資本運作,更多房企進入保險行業,則是瞄準金融全行業牌照,打造金控模式。泛海控股掌控民安財險後,計劃通過該公司聯合巨人投資發起設立亞太再保險公司,而中天城投也準備通過貴陽金控發起設立華宇再保險。

  另一方面,以BAT為主體的網際網路資本,構成保險行業佈局中又一道耀眼風景。

  繼阿里巴巴從中央匯金公司手中接下新華保險10%的股份後,馬雲直接操盤發起成立了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並計劃未來5年內保費收入超過180億元。

  不僅如此,阿裏旗下的螞蟻金服還出資12億元收購了台灣國泰金控在滬全資子公司國泰産險60%的股權。

  與阿裏比肩進發,百度也與安聯保險、高瓴資本聯合發起成立了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即“百安保險”,該公司將首先佈局線上旅遊業的保險,繼而逐步切入其他生活消費場景。

  像百度那樣以資本抱團方式進入保險業幾乎是BAT的一致性打法。

  國內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就是由阿裏、騰訊、平安共同成立的。而騰訊不久前在山東發起設立的和泰人壽,聯合操盤者就有中信集糰子公司中信國安

  最後,2015年金融資本近年來在國際保險企業中的並購也不乏大手筆,體現出中國金融力量走向世界的歷史趨勢。

  8月31日,位於新三板的九鼎投資發佈公告稱,與註冊在荷蘭的富通國際簽署協議,以現金方式支付106.88億港元,受讓富通國際所持有的富通香港100%的股份。

  行業之變

  政策利好頻落地 八仙過海謀變局

  無論是追求更低資金成本的資本大佬,還是志在嫁接自身優勢的産業巨擘,其在2015年路人皆知的“涉險”情節除了各自不同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對保險業發展前景的強烈看好

  與數年前相比,如今的保險行業,無論是政策環境還是市場空間,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各路資本戀上保險公司的主因。尤其是自保險業新“國十條”發佈以來,保險業不斷經歷改革“催化劑”,市場化道路的長遠目標也在不斷明確。

  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新國十條”提出了要將商業保險的地位升級為社會保障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同時提出在2020年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國壽險保險密度為127美元/人,財産保險密度為109美元/人。

  根據政策指引和與保險行業本身的成長空間推算,預計到2020年財險與壽險的保費佔比分別為39%和61%。總保費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6%,其中人身險年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5%,産險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到18%。

  在廣闊的前景指引下,保險監管也漸趨市場化。2015年,保險資金投資政策全面落地,幾乎所有的投資渠道和品種已向保險公司放開。這對於擅長運作的資本大佬和産業巨擘來説,其將獲得更大的騰挪空間。

  下半年不斷震驚市場的險資舉牌潮就是該政策的現實體現。總計30多家上市公司、動輒數百億元的舉牌買入,以安邦、生命、前海等一眾險企高調搶籌,導致萬科A等大型藍籌股易主。

  在業內人士看來,險資舉牌潮上演並不意外。“今年7月,保監會發佈的《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對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比例上限由佔上季度末總資産的5%調整為10%。僅此一條就給險資留出了巨大空間。”

  與此同時,保險行業利好政策也在集中釋放。尤其是撬動商業保險需求的最大杠桿——稅收優惠政策,將於今年率先在健康險和養老險這兩大領域落地,行業保費收入駛入增長快車道將是大概率事件。

  面對行業的大好形勢,各路資本自然不願放棄如此“良機”,搶奪先機、卡準位次才是正途。

  出於快速做大做強的考慮,險企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但總體來説,可大致分為兩種情況——萬能險和專業化。

  作為保險業務中的“類理財”産品,近些年快速膨脹的萬能險成了不少險企們做大規模的“萬金油”。包括上述華夏人壽、國華人壽在內,在二級市場上攻城略地的險企大多屬於此類。

  對於有著産業鏈資源的新設險企來説,利用自身優勢,深挖細分領域保險潛能則顯得更為重要。記者梳理時發現,上述産業資本設立的保險公司大多較為專業,主要集中在再保險、健康保險、相互保險、信用保險、網際網路保險、保證保險等細分保險市場。

  在分析人士看來,保險新“國十條”打開了整個保險行業的成長空間,尤其是專業性保險公司漸受政策鼓勵和支援。與此同時,傳統壽險、財險市場競爭已十分激烈,如果只是對原有市場主體的簡單複製,做一個跟隨者而不是開拓者,能否突圍還是未知。

  “股東在相關領域往往有一定的業務協同優勢,借勢切入細分保險市場,未必不是明智之舉。”上述分析人士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