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電纜博眼球戰略生命力難久:"壺聯網"?胡聯網!
- 發佈時間:2015-09-21 09:48:0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菲
●親近網際網路是好事,但要下真功夫,要讓它成為提升主業的靈丹妙藥。否則再好的藥,用得不對症,也會成為毒藥
國內一家生産電纜的上市公司最近投資上億元,收購了28把紫砂壺,之後又發佈公告,將投資50億元打造以紫砂為代表的“文化+網際網路+金融”的“壺聯網”生態圈。消息一齣,公司股價應聲而漲。
但是,如此博眼球的轉型戰略真的有生命力嗎?
首先,不熟不做是企業多元化戰略的一條金科玉律。企業一旦拋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另辟蹊徑,過去積累的經驗和優勢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無用武之地。所以,國內外企業中成功的多元化,多是沿産業鏈兩端或者向相關聯産業發展。比如當年的海爾,冰箱做好了再去生産洗衣機。白色家電做好了,再去做彩電,進入黑色家電領域……如此穩步擴張,30年下來海爾終於成為世界級的家電帝國。而另外一家當時與海爾齊名的家電企業,卻進入了與原主業沒有關聯的汽車領域。30年後,這家企業已基本銷聲匿跡。
我們再看這家電纜企業,把與電纜風馬牛不相及的紫砂壺作為轉型方向,並希望形成電纜和紫砂壺雙主業結構,如此浪漫的多元化戰略,很難不讓人捏把汗。
其次,“網際網路+”的確是當今傳統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網際網路+”也不是筐,不能什麼都往裏裝。如果神化了“網際網路+”,認為只要加上個網際網路概念,誰都能雞犬升天,那就過於簡單化,甚至庸俗化了。就拿紫砂壺來説,它是地道的傳統手工藝品,其核心價值在於藝術性而非實用性。也就是説,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一把的壺一定是用來收藏而不是喝茶的,同時一定是頂尖大師手工製造而非工業化批量製造的。這樣一個和現代工業的規模化格格不入的藝術收藏品,如何與網際網路融合是一個複雜的課題,絕非造一個“壺聯網”概念就可以實現。
砸下50億元,或許可以炒熱“壺聯網”概念,但是如果沒有找到概念的內涵,就只能是炒作。如此燒錢,燒出的不是市場,而是泡沫。到那時,“壺聯網”可能就真成“胡聯網”了。
這樣説,也許這家公司會不服氣。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曾向媒體介紹,公司紫砂壺業務已有斬獲。當初買的28把大師壺,今年已經拍賣了兩把,單價超過800萬元,是當初收壺均價的兩倍。
但這樣的收益可持續嗎?中國藝術品市場每年也就五六百億元規模,而紫砂壺是其中很小的一項。就算全部被壟斷,規模也有限。一把壺利潤率可能會超過百分之百,的確比賣電纜利潤高。但是,如果市場空間狹窄,每年只能賣幾把壺,最終這項單品利潤看起來很高的“主業”,總體回報率會大大低於電纜。因為電纜是剛需,這個社會沒有電纜不行,而紫砂壺只是很小眾的收藏品,不用紫砂壺我們照樣可以喝茶。
當然,小眾需求也是需求,但關鍵是,小眾産品有小眾産品的做法。如果硬要用做工業品的思路去經營小眾的藝術品,與巨大的投入比,那個市場需求可能就是偽需求。
網際網路思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發現真需求。把偽需求當成了真需求的網際網路創業,沒有不失敗的。奉勸轉型中的企業,親近網際網路是好事,但要下真功夫,要讓它在傳統主業上發揮作用,這樣網際網路才能成為提升主業的靈丹妙藥。否則再好的藥,用得不對症,也會成為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