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哈藥國企改革駛入快車道

  • 發佈時間:2015-08-10 07: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2004年,中信資本、華平投資及辰能投資攜20.35億元入股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一事,曾一度成為國企改革的標誌性事件。然而十餘年來,集團旗下兩大上市公司——哈藥股份人民同泰不僅沒能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業績反而出現了衰退狀況。

  所謂十年磨一劍。2014年最後一天,哈藥股份與人民同泰雙雙停牌,並在3個月後宣佈通過資産置換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隨後,今年7月,隨著有中信資本背景的魏雙瑩被提名為哈藥股份副總經理,市場普遍猜測,中信資本、華平投資已無限接近上市公司核心控制權,哈藥集團有限公司的國企改革也就此駛入了快車道。

  中信、華平等潛伏十餘年 錯過退出哈藥最好時機

  2004年12月,作為當時全國排名前列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哈藥股份實控人哈藥集團有限公司開始推動國企改革,引入國際著名投資機構中信資本、華平投資以及辰能投資,三家公司以現金增資哈藥集團有限公司20.35億元,創造了當時黑龍江省國企改革單項引資歷史紀錄。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也隨即變身中外合資企業。

  與此同時,市場也給予了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原名三精製藥)足夠的肯定。然而,十餘年過去了,雖然哈藥股份(600664,收盤價12.25元)和人民同泰(600829,收盤價14.14元)的股價也曾一度瘋漲,但僅憑廣告轟炸的“哈藥模式”,欠缺研發和行銷的持續成長性,使得兩家上市公司近幾年來的業績情況並不樂觀。

  十餘年前20億元入股

  2004年12月,哈藥股份(原名哈藥集團)公告,中信資本、華平投資以及辰能投資將以現金20.35億元對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增資。增資完成後,哈藥集團有限公司股權結構將變更為:哈爾濱市國資委持有45%股權,中信資本持有22.5%股權,華平投資持有22.5%股權,辰能投資持有10%股權。自此,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從國有獨資的大型醫藥企業轉變成了中外合資企業。這也成為當時國有企業引入外資實施企業改制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公告顯示,中信資本位於香港中環添美道1號中信大廈26層,其所屬集團是中央直屬的大型國有集團中信集團的海外機構,主要業務為向國際及國內客戶提供投資銀行、資産管理及證券買賣等金融服務。中信資本的全資控股母公司是中信資本市場控股有限公司,其行政總裁是張懿宸。截至2003年底,中信資本市場控股有限公司的總資産為2.6億美元,凈資産1.5億美元。2003年,中信資本市場控股有限公司的收入為7410萬美元,凈利潤3450萬美元。

  華平投資是在美國註冊成立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專門從事對産業的直接股本投資業務。根據華平投資官網介紹,迄今為止,其已為全球720多家企業投資了500多億美元,所投企業遍佈全球35個國家。公司于1994年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投資總額超過50億美元,名列國際私募投資前茅。

  當時任哈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姜林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增資擴股使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和國際優勢資本的對接,通過招商改制打破了“國有獨資”的體制,使長期被體制性、結構性等矛盾所困擾的國有企業産權結構發生了變化,開創了集團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股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之初,中信資本行政總裁張懿宸、華平投資董事總經理孫強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進入哈藥集團這一行為是財務投資,原因是看好醫藥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同時也看好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醫藥行業領軍地位的潛力,將來終究是要退出的。孫強更是表示,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未來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不失為其今後退出的一個好的選擇。

  憑“哈藥模式”風光一時

  然而,在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進入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十餘年後,不僅哈藥海外上市的計劃似乎被長期擱淺,目前公司的發展狀況也似乎不盡人意。

  在2005~2010年的六年時間裏,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以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作為兩大主要醫藥平臺,通過大量的廣告投入換取産品知名度,從而帶動醫藥銷售的增長。這种經營策略被業內稱為“哈藥模式”,而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也成為醫藥行業廣告推動銷售的典型。

  根據哈藥股份歷年財報數據,2005~2010年,哈藥股份歸屬凈利潤逐年增長,分別達到4.56億元、4.67億元、5.92億元、8.62億元、9.33億元及11.3億元。可以看出,公司業績在2009~2010年進入快車道。與此同時,公司股價也自2009年快速上揚,從7元附近一度衝破20元,創出歷史新高。

  然而,連年騰飛的業績背後,靠的是天價廣告費作為支撐。數據顯示,2010年,哈藥股份投入廣告宣傳費5.4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25.35億元;2011年的廣告宣傳費為4.48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34.87億元;2012年,廣告宣傳費飆升至8.98億元,而營業收入也劇增至176.63億元。一時之間,哈藥股份以廣告拉動銷售的模式創造出了銷售神話。與此同時,人民同泰2010~2012年的廣告費用也分別達4.61億元、5.1億元和5.06億元。

  無可否認,營收的爆髮式增長令哈藥股份風光無限。而這個時期也是眾多市場人士猜想的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退出哈藥集團有限公司的最好時機。然而,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並未在此時離場,而繼續堅守的結果便是“哈藥模式”開始走上下坡路的尷尬情景。

  上市公司業績不進反退

  2011年,儘管哈藥集團有限公司為兌現股改承諾將醫藥資産整體注入哈藥股份,但這份重組方案並未遏制住哈藥股份的整體頹勢,由於注入的資産給哈藥股份貢獻的每股收益微乎其微,2011年也成為哈藥股份走向低谷的轉折年。

  財報顯示,2010年,哈藥股份凈利達到歷史峰值的11.30億元。隨後公司業績走上下坡路。尤其2012年,哈藥股份凈利竟不到5億元,不足歷史峰值的一半。而到了2013年,公司凈利僅1.69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6.24%。直至2014年,哈藥股份盈利2.47億元,同比增長46.5%,但相較于2010年超過11.3億元的凈利潤仍相去甚遠。

  就在業績大幅下滑之際,哈藥股份股價也遭遇暴跌。2010年11月11日,哈藥股份股價來到歷史最高價20.72元(前複權,下同),隨後便背離上證指數一路下跌。至2012年12月4日,兩年時間股價跌去超七成。

  相較于其餘同類上市公司的發展,哈藥股份也跑在了後面。

  在老牌的大型綜合性醫藥集團中,華潤三九2006年的凈利潤僅為2.12億元,2014年就已經達到了10.36億元;復星醫藥2006年的凈利潤僅為2.58億元,2014年便飆升到21.13億元;近年來發展得並不如意的華北制藥,2006年利潤為-1196萬元,2014年的凈利潤則達到4161.82萬元。但哈藥股份2014年2.47億元的凈利潤僅是其2006年凈利潤4.67億元的一半左右。

  在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進入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十餘年後,儘管市場此前對這次哈藥的國企改革寄予厚望,但海外上市的悄然擱置、旗下上市公司業績的倒退等,都不免令人有些失望。

  中信資本走向前臺 哈藥股份激勵方案藏玄機

  十年沉寂,一朝騰飛。

  2014年的最後一天,當哈藥股份(600664,收盤價12.25元)和人民同泰(600829,收盤價14.14元)同時停牌,哈藥國企改革再次起航。並且,僅僅3個月後雙方就完成資産交割,解決了留存多年的同業競爭問題,如此效率讓人震驚。而隨著有著中信資本背景的高管進入哈藥股份,市場普遍認為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已無限接近上市公司核心控制權。

  更令人玩味的是,7月中旬,哈藥股份公佈了一份行權條件頗為苛刻的股權激勵草案,並且董事長張利君在內的公司“老人”竟然不在激勵之列。

  高效率解決同業競爭

  在股價沒有異動的情況下,2014年12月31日,哈藥股份和人民同泰雙雙停牌,擬進行重大資産重組。

  2015年2月17日,兩公司披露重組預案,擬通過資産重組徹底解決雙方的同業競爭問題。根據方案,人民同泰將以擁有的全部醫藥工業類資産及負債,與哈藥股份持有的醫藥公司98.5%股權進行置換,資産評估差額部分2.91億元由哈藥股份以現金等方式向人民同泰補足。交易完成後,哈藥股份全部醫藥工業類資産均在除人民同泰外的母體內;人民同泰將不再從事醫藥工業業務,公司的主營業務將變更為醫藥批發、醫藥零售等醫藥商業業務。

  3月26日,哈藥股份公告稱,上述資産置換事項已經完成交割。自停牌到交割完成不過三個多月時間,如此效率在資本市場可謂難得一見。

  相關投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哈藥股份此次解決同業競爭可謂神速,民營企業的重組通常都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國企通常時間會更長。同時,同業競爭問題的解決將為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兩家上市平臺的資本運作打開空間。

  一位接近哈藥集團有限公司的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多年來的同業競爭問題得到解決,不排除是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在背後推動。從股價也看得出來,今年以來哈藥股份股價有明顯回升趨勢。

  中信資本不甘財務投資?

  中信資本和華平投資潛伏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十余載,期間一直謹守財務投資者“本份”,但近期卻出現了中信資本明顯參與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管理的跡象。

  財報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哈藥股份45.06%的股份,而哈藥股份又持有人民同泰74.82%的股份。顯然,哈藥股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所以哈藥集團內部的一系列變化一般也是通過哈藥股份體現出來。

  資料顯示,在解決同業競爭問題後,哈藥股份馬不停蹄地調整了高管結構。在7月18日的七屆八次董事會決議中,公司公告聘任了劉波、魏雙瑩、周行作為副總經理。這三人裏,劉波原本就是哈藥股份的總會計師,而魏雙瑩和周行則均有深厚的外資背景。

  公告顯示,魏雙瑩曾任泰科國際安全産品中國區財務總監,斯必克公司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中信資本營運董事、哈藥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周行曾任飛達仕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安費諾集團MCP中國區總監,偉創力集團上海/常州總經理、上海/馬來西亞總經理。

  此外,哈藥股份還新增了兩名董事——潘廣成和劉慶財。而僅從其背景來看,新增的兩名董事此前並不在哈藥集團任職,與哈爾濱市國資委也並無關聯。

  董事長缺席股權激勵

  除了快速解決同業競爭以及任命新高管,哈藥股份還推出了一個高行權條件且激勵對象耐人尋味的股權激勵方案。

  哈藥股份7月21日公告,公司擬向985名員工授予7660萬股限制性股票,約佔目前總股本的3.995%,授予價格為6.67元/股,鎖定期兩年。解鎖條件主要包括,2016~2018年,公司凈資産收益率分別不低於7%、9%、11%。此外,以2014年凈利潤值為基數,2016~2018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於200%、350%和550%。《每日經濟新聞》計算發現,以2014年凈利潤2.47億為基準,哈藥股份股權激勵的行權條件對應2016~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41億元、11.12億元、16.06億元,而公司近十餘年最好業績不過只有11.3億元。

  對此,申萬宏源發佈報告稱,上述行權條件下的業績增速顯著高於市場原有預期,彰顯了管理層堅定改革的魄力與長期發展的信心。而由於此次哈藥股份的激勵強度非常寬,除了5名高層管理人員外,其餘中層業務骨幹達到980人,中層授予股份佔比87.99%。申萬宏源認為,此次股權激勵強度足夠大,可以調動核心員工的積極性。

  然而,記者注意到,儘管此次股權激勵對象將近千人,但哈藥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利君卻並未出現在激勵名單中。根據激勵草案,公司6名非獨立董事中,僅劉波、孟曉東在股權激勵名單之列,張利君,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廠長、黨委書記吳志軍這兩位哈藥“老人”以及公司新任董事潘廣成、劉慶財均不屬於激勵對象。相反,剛進入哈藥股份,有外資背景的魏雙瑩、周行,以及原和君集團有限公司合夥人,現哈藥股份副總經理沙梅則出現在了激勵名單中。

  值得一提的是,7月13日,張利君耗資近500萬元,增持人民同泰35.73萬股。而同在7月,劉波、孟曉東及沙梅則分別增持哈藥股份6萬股、3萬股和8.8萬股。

  那麼,為什麼哈藥股份的激勵計劃會把董事長排除在外,而張利君為何選擇增持人民同泰而不是像一些激勵對象那樣增持哈藥股份呢?

  為了解情況,記者致電哈藥股份證代苗雨,但電話無人接聽。隨後記者致電公司董秘孟曉東,但他稱正在度假婉拒了採訪請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