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還原長虹集團控股鑫昊歷程 投注電漿鎩羽而歸

  • 發佈時間:2015-07-30 08:29: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娟娟

  隨著一封舉報信的曝光,長虹集團瞬間被推向風口浪尖,曾經鮮為人知的事件被再度提起。目前,長虹集團正組織相關方進行核實。與此同時,證券時報記者聯繫到發佈舉報信的楊學軍本人,他表示目前不能隨意對媒體發表意見和資訊,舉報信已説明瞭所有問題。

  事實上,舉報信圍繞的焦點便是長虹集團對安徽鑫昊電漿收購案,那麼這裡面有隱藏著什麼秘密呢?通過大量資料梳理,證券時報記者發現,長虹集團歷時5年時間完成對安徽鑫昊的控股,後者電漿業務曾被給予厚望。然而多年後,電漿行業早已黯然衰落,並未如期為長虹集團帶來紅利。

  歷時5年控股鑫昊

  根據全國信用資訊系統顯示,安徽鑫昊電漿螢幕件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6月10日,目前最新的註冊資本為16億元,經營範圍包括,螢幕件、電子産品及零配件、家用電器開發、製造、銷售等業務。目前,長虹集團與合肥鑫城國有資産經營有限公司為安徽鑫昊股東,雙方各自持有其68.75%和31.25%的股份。

  不過,上述資訊並不能完整反映出安徽鑫昊歷年來的股權變動情況,證券時報記者輾轉多方,終於獲得安徽鑫昊股權轉讓的官方資料。2013年有接近鑫昊的消息人士曾對媒體稱,鑫昊在2009年初創立之時,長虹就與合肥方面有過約定,將回購鑫昊。

  首先在2011年7月份,合肥鑫城發佈《安徽鑫昊電漿螢幕件有限公司股權轉讓仲介服務機構採購競爭性談判邀請函》明確指出,安徽鑫昊由合肥鑫城全資控股,註冊資本10億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安徽鑫昊資産總額19.27億元,負債總額9.36億元,凈資産9.91億元。直到2012年11月26日,合肥鑫城才通過合肥招標投標中心發佈《安徽鑫昊電漿螢幕件有限公司20%國有股權轉讓公告》,同年12月27日,長虹集團以2億元的金額受讓上述股權。

  隨後,長虹集團對安徽鑫昊單方面增資6億元,持股比例提升到50%。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1月四川長虹(600839)曾公告,收到長虹集團《商榷函》,徵詢上市公司是否增資安徽鑫昊。但四川長虹經營管理層內部慎重研究認為,安徽鑫昊仍處於試製期,預計未來至少兩年仍將出現經營虧損,決定暫不參與增資。該議案決議共獲得8名董事同意,趙勇與其餘兩高管作為關聯董事,執行回避表決。

  2014年1月7日,合肥鑫城再將其持有的安徽鑫昊18.75%的股權掛牌轉讓,轉讓低價設定為3億元。2010年11月12日,長虹集團、合肥鑫城國分別與徽商銀行合肥新站支行簽訂了最高額保證合同,擔保的最高債權額為8億元,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

  最終,長虹集團再度取得安徽鑫昊18.75%的股權,先後歷時5年時間,最終成為後者控股股東。

  既買生産線又購商業地

  創立伊始,2009年7月份,安徽鑫昊便迅速與日立電漿螢幕股份有限公司已達成項目承接協議。

  根據協議,安徽鑫昊將引進日本日立電漿産品技術、製造技術及生産線設備,並承接日立電漿30年的技術積累和技術團隊。與此同時,安徽鑫昊還可獲得其專利許可,建設一條年産能為150萬片(42英寸計)的電漿面板生産線,産品規格覆蓋42英寸、50英寸、60英寸、85英寸等未來主流大尺寸。

  但實際上,由於在電漿電視領域業績不佳,日立已于2008年9月宣佈退出電漿面板的生産,此次出售的電漿面板生産線于2007年2月投産。安徽鑫昊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鑫昊電漿面板生産線預計2009年8月開工建設,2010年9月開始生産線安裝工作,2011年3月正式投産。

  有意思的是,在安徽鑫昊重點業務電漿面板尚未盈利之際,該公司又耗費鉅資參與土地競購。據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顯示,安徽鑫昊以6.93億元的總價拍得“XZQTD148號”地塊,該宗地塊面積為277畝,規劃用途為居住,地塊單價250萬/畝。

  從地理位置來看,上述地塊位於合肥市新站區河東路以東、天水路以南,周邊3公里半徑內擁有新海公園、瑤海公園、生態公園、喜來登酒店,據合肥火車站約5公里路程,地理位置好。據悉,該地塊現已開發建成“長虹世紀榮廷”項目,成為長虹集團旗下長虹置業在合肥的首個樓盤。

  而證券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1年3月,合肥市新站區曾出讓一宗與上述位置相近的“112號”地塊,被福建金輝安徽房地産有限公司、北京融僑金輝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競得,拿地單價為267萬元/畝。相比來看,安徽鑫昊應該撿了一個大便宜,其拿地價格竟然比兩年前還低。

  電漿電視或將絕跡

  眾所週知,電漿面板和液晶面板是交戰多年的老對手,相比之下,電漿電視具有可視角大、亮度均勻性好、圖像層次感豐富、動態清晰度高等一連串的優點。

  但在商業領域,好的技術並不代表擁有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時有發生。在電漿發展的初期,松下、三星[微網志]、LG、日立等巨頭強勢把控技術優勢,電漿面板製造産業鏈形成一定程度的寡頭壟斷。

  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電漿技術的封閉,絕對大多數的企業轉向液晶面板産業。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液晶面板生産線得到快速擴産,並逐步解決了液晶電視在色彩、反應速度等技術方面的問題。

  一度風光無限的電漿電視早已江河日下,如今在主流家電市場幾乎銷聲匿跡。有數據統計顯示,電漿電視出貨量正逐年萎縮,全球市場佔有率僅為5%,預計到2015年末,電漿電視將完全消失。

  證券時報記者發現,2007年,四川長虹曾斥鉅資啟動四川虹歐螢幕件有限公司電漿面板項目一期工程,規劃總投資6.75億美元,年産PDP模組達到216萬片。從産業發展來看,長虹似乎搶在了電漿的尾盤高位,自2008年開始,先鋒、日立就已宣佈退出電漿面板生産,“電漿之父”松下也宣佈在2014年3月完全結束其電漿業務。

  在此背景之下,虹歐公司自然難以交出一份滿意答卷。2011年~2014年8月,該公司分別虧損7.49億元、7.38億元、3.47億元和3.45億元。最終,2014年11月份,四川長虹公告,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持有的虹歐公司61.48%股權,至此四川長虹甩掉電漿的重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