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價33%剝離硅片業務 保利協鑫入手80億元現金
- 發佈時間:2014-12-01 01:30: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恒
現金結算可令保利協鑫凈資産負債率由146.5%壓低至38.8%,並降低短期債務佔比
在以江蘇協鑫等九方為“接盤人”,向*ST超日提供資金並注入資産的“重整計劃”獲得債權人投票通過後,11月30日晚間,協鑫集團旗下保利協鑫發佈公告稱,其已與相關方就硅片業務的交割簽署了協議。
根據公告,硅片業務交割將分兩個批次獨立進行,總代價為80億元人民幣(101.03億港元)。其中第一批交割涉及資産21億元,接盤方為江蘇協鑫;第二批交割涉及資産59億元,接盤方為上海淼昌。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出售硅片業務的賬面收入比其凈資産高出24.57億港元,即保利協鑫股東將由此獲得高達33%的交易溢價;而由於出售硅片業務將全部以現金方式結算,保利協鑫亦可通過債務結構調整,將自身凈資産負債率由年中時的146.5%壓低至交易完成後的38.8%,並改善負債結構,將短期債務(一年內到期)總量削減49%,佔總負債比例由64.4%壓縮至54.1%。
根據此前公開資訊,市場預測保利協鑫12GW的硅片業務將經過“騰挪”最終注入正在進行破産重整的*ST超日,而保利協鑫在剝離硅片業務後,將專注于多晶硅生産。
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Solarbuzz分析師廉銳博士分析稱,“從生産的角度看,多晶硅生産更類似于化工系統工程,而硅片業務則屬於單臺設備加工的製造業,更適合與同屬製造類的組件生産合併管理。保利協鑫將兩者分開(多晶硅、硅片),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出售業務現金結算的初衷
需要理清的關係是,江蘇協鑫為*ST超日重整牽頭接盤人,擬出售12GW硅片業務的保利協鑫為江蘇協鑫母公司協鑫集團旗下的另一港股上市平臺。而為了實現以現金方式結算,令保利協鑫股東獲得如上收益,則協鑫集團計劃最終注入*ST超日的12GW硅片業務就必須通過第三方“倒手”完成(以取得諸如“過橋”資金等)。
不過,此番“騰挪”最終確定的“倒手方”均與保利協鑫、協鑫集團存在關聯關係。除了江蘇協鑫,根據公告,硅片資産第二批交割的接盤方——上海淼昌,為民生及中國長城資産管理公司(有限合夥人)擁有,而牽扯其中的長城資管間接為*ST超日破産重整的“接盤人”。
記者採訪的多位業界人士,似乎對剝離硅片業務後的保利協鑫發展並不擔憂。
翻閱保利協鑫2014年中報可知,上半年公司多晶硅業務毛利率達為25.6%,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為33.8%;與之相比,硅片業務的毛利率和EBITDA僅為16.1%和19.9%。據此可見,多晶硅業務具有較硅片業務更強的營利能力。
而事實上,此前保利協鑫也一直致力於通過技改增強自身多晶硅業務。根據相關公告,保利協鑫稱其顆粒硅量産項目已打通生産全流程,並已投入規模化生産。保利協鑫相關人士還曾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顆粒硅有望於今年底達到1.2萬噸的産能,明年底將累計實現2.5萬噸的年生産能力。同時,原有的6.5萬噸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産線也將通過改造升級擴大至7.5萬噸。通過這兩項擴産,保利協鑫在2015年底可以形成年産10萬噸多晶硅的生産能力。
“如果協鑫首批産出的顆粒硅的確如其所述,品質達到了國標電子級水準,同時又大幅降低了成本,那麼這對鞏固保利協鑫的多晶硅市佔率地位將意義非凡。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入賬80億元,將為保利協鑫多晶硅業務擴産提供大量的流動性支援。”一位業界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竭力做到“一碗水端平”
細究保利協鑫此次公告不難感到,公司及協鑫集團方面採取了大量舉措以確保股東、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在佈局旗下多晶硅(H股公司保利協鑫)、光伏電站(H股公司協鑫新能源)和光伏系統整合(A股*ST超日)三大上市平臺的過程中,協鑫集團最難的是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令保利協鑫及*ST超日的股東都因此受益”。
故此,根據公告,除申請美國獨立會計師根據硅片資産的股本權益給予合理估值外,對於硅片業務轉讓第三方後的再交易(注入*ST超日),保利協鑫公告還表示,公司與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協定:倘日後首批買方及/或第二批買方在交易完成後的兩年內向朱共山的關聯方轉售全部或部分目標資産,則朱共山需和保利協鑫其他股東分享任何按朱共山的股權比例的資産價值增值的50%。
此外,保利協鑫對硅片資産的後續業務安排,也是達成這項交易的條件之一。協議顯示,保利協鑫還將與兩次交割的接盤方簽署長期供應合同,以保證多晶硅和硅錠的銷售(售價根據市場上下浮動)。
市場層面,根據不久前中國光伏産業協會秘書處公佈的預測性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多晶硅消費量將超過20萬噸,創出新高;另一方面,儘管在商務部和海關總署“58號文”發佈後,我國大量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的局面尚未改善,但今年12月底,徹底關上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大門已指日可待。可以預見,由此空出的市場份額,將成為國內多晶硅廠商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