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四家影視公司上市夢斷 高估值泡沫遭遇“寒流”

  • 發佈時間:2014-10-27 07: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妍妍  責任編輯:陳娟娟

  編者按:隨著多家上市公司收購影視公司計劃的夭折,曾經風靡A股市場的影視並購大潮遭遇寒流,而一些影視公司獨立IPO被否,也使得這股寒流呈迅速蔓延之勢。

  臨近11月份,影視公司並購的瘋狂終於遇到了“冷空氣”。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6日,今年以來A股共發生63起影視公司並購案,涉資近550億元。自9月份以來,泰亞股份熊貓煙花禾盛新材紛紛宣佈終止收購方案,影視公司歡瑞世紀、華海時代、金英馬上市計劃慘遭擱淺。

  此外,上週五晚間,證監會網站公佈的《創業板發審委2014年第24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能量影視IPO未通過,該公司擁有陳魯豫、周立波等明星股東。

  根據此前披露的招股説明書,能量影視擬在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195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06%,計劃募資2.32億元。其中,陳魯豫持有能量影視325萬股,佔比5.57%,為第三大股東;周立波持有200萬股,佔比3.43%,為第七大股東。如果能量影視上市成功,陳魯豫身家可能超億元。

  對此,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兩年,影視並購高潮疊起,多是高溢價並購,消息一經放出,便引發公司股價上漲,但是投資者並沒有考慮並購最終能否通過證監會的批准。近期影視並購失敗的案例比較多,意味著這輪影視並購潮即將告一段落。”

  至於能量影視上市折戟,在業內人士看來,可能是因為其業務産品線單一、抗風險能力弱,並且對明顯高於行業毛利率的相關指標未能給出有説服力的説明。另據記者了解,影視公司上市夢斷不止上述四家,此前因財務問題遭媒體質疑的新麗傳媒上市之路也頗為坎坷,而選擇被上市公司收購的影視公司中也有幾家即將遭拋棄。對這些影視公司而言,這個冬天有點冷。

  高估值催生行業泡沫

  是什麼催生了影視並購熱?知名投資人曹海濤指出,一方面,影視公司、尤其是民營影視公司上市進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作為財務投資的股東們已經成為這些民營公司尋求資本解套的最大壓力方;另一方面,有強烈市值管理需求的上市公司,對於公司的大文化概念、業績增長、企業轉型方面,可謂“求賢若渴”。

  值得注意的是,影視公司多為輕資産公司,並購估值普遍較高。上述三個宣告失敗的案例中,歡瑞世紀、金英馬、華海影視的增值率分別高達439.74%、300%、815.97%。蔡靈指出,高溢價的影視並購案難以通過,並購潮勢必迅速降溫。

  除了高估值之外,影視並購的另一特點是股價飆升。繼去年長城影視借殼江蘇宏寶以來,上市公司只要發佈收購影視公司的預案,資本市場便以股價的瘋狂漲停來回應。今年6月份,海潤影視借殼上市就讓申科股份收穫了11個漲停板,成為繼江蘇宏寶之後又一“妖股”。

  在蔡靈看來,參與瘋狂並購影視公司大潮的上市公司中不乏借機炒作的公司。有些上市公司故意將估值抬高,然後在二級市場進行炒作,公司或許早已預料到證監會一關難以通過。“上市公司既達到了炒作的目的,又不需要為並購影視公司買單。這種模式只能為公司帶來短期利益,難以支撐公司的長遠發展,而且不利於公司的聲譽。”蔡靈強調。

  投資者對影視並購的盲目追捧、一些上市公司以及機構投資者的煽風點火,使得影視並購的泡沫越吹越大。“泡沫會隨著影視並購的降溫而破裂,當前已經到了一個轉捩點。”蔡靈表示。

  影視公司看上去很美?

  影視公司並購預案一經發佈,大明星、大導演、大編劇等一連串明星股東的存在以及一兩部小有名氣的作品,就使得一家成立僅兩年的小公司“看上去很美”。

  外行看熱鬧,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的63起並購案中,近六成均為跨界並購。其他行業的公司只是看到了影視行業沐浴著政策春風,卻不知背後的高風險。

  一位影視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這個行業的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早些年業外資本剛開始進入時,甚至有劇組的場工冒充導演,騙子不少”。

  不少對影視行業蠢蠢欲動的投資人也告訴記者:“不能用其他行業的投資邏輯來投資影視,這個行業多年來形成的行規是投資人看完劇本提供資金後,什麼都不管,至於這個片子能不能過審、能不能如期上映、票房高低,完全無法預判。”

  國內影視行業産業化初級階段的不規範、不可控、不確定問題讓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幾家並購案無疾而終,除了可能出現的內幕交易、談判條件未達成一致等問題,財務問題也是存在的。”曹海濤表示,被並購的公司大多沒有經歷過IPO財務、稅務、法律甚至證監會審核的層層關卡,歷史遺留問題容易暴露。

  他表示,發票問題一直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大考驗,群眾演員酬勞、在沙漠和鄉下拍攝的吃穿住行等發票怎麼開是個問題。況且,演員的薪酬本來就很高,如果再要求影視公司支付稅後收入,很容易增加雙方的風險和成本,抑或引發演員逃稅或者公司未盡代扣代繳稅費義務的紛爭。

  曹海濤解釋:“最早華誼兄弟上市的時候,相關部門或審核人員很容易被影視明星或陣容的高大上迷倒,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開始走向資本市場的時候,無論是仲介機構還是審核部門均可以看出裏面的問題。”

  此外,影視行業受政策因素影響大,今年“一劇兩星”政策一齣,不少電視劇公司都面臨生死存亡的壓力。在曹海濤看來,這也是華海時代這樣的小公司突然遭上市公司拋棄的原因。

  並購後整合風險大

  即便並購成功,上市公司也面臨整合壓力。如同領證結婚後,怎麼過日子是個新的問題。有影視公司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原來我們公司的老闆作風比較豪爽,現在被上市公司收購後,報銷都要走流程,使得公司一部分骨幹有出去單幹的想法。”

  事實上,影視公司最大的風險在於其對核心人才、核心團隊的依賴過大。據記者了解,不少影視公司的項目經理一旦有了一定的資源都會出去單幹。“以前找不到錢,現在市場最不缺的就是錢,我打算做完這個項目就出去開公司,因為現在的公司已經不能滿足我想做的事了。”一位準備創業的人士告訴記者。

  曹海濤也指出,目前一些影視並購的案例中,被收購的公司團隊出走案例不在少數,兩家公司的文化、做事風格、溝通方式如果完全不同,很容易引起矛盾,給彼此一個較大的空間反倒是好事。“整合本來就很難,尤其是整合人,不是光靠股份、未來、平臺就可以拴得住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