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光大改制之後路徑猜想:現有兩大上市平臺如何整合

  • 發佈時間:2014-08-04 09:16: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唸唸不忘,終有迴響”,經過長久的等待,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光大集團”)重組改革方案終於獲得國務院批准。光大集團正式由國有獨資企業改制為股份制公司,並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繁複的股權關係、兩總部一集團的尷尬關係、歷史遺留問題等等,都將迎刃而解。而更讓市場關注的是,光大集團改制之後其整體上市之路又有多久?究竟會採取何種模式?如何對現有上市平臺進行整合?

  光大“金控”版圖完全形成

  光大銀行以及光大證券日前在上交所同時發佈公告稱,光大集團重組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准,根據該方案,光大集團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起設立。

  公告稱,財政部以光大集團的股權、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光大香港)的股權、財政部對光大集團享有的債券本息作為出資;匯金公司以持有的90億股光大銀行股份、中國光大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及承接的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本息作為出資。重組改制後,光大集團(包括境外分支機構)全部資産、負債、機構和人員由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承繼。

  至此,光大集團近十年跌宕起伏的重組改制之路終於“修好”。不僅僅是此次重組改制獲批,從2013年開始,光大集團好事不斷,先是光大銀行“命途多舛”的H股上市之路終於完成,隨後今年7月光大集團丟失已久的信託牌照重新獲得。其實,光大集團歷史遺留問題頗多,光大集團最初于1983年在香港成立,即光大香港總部;1990年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在北京成立,即光大集團北京總部;形成“一個集團兩個總部”的經營管理模式,兩者雖隸屬於同一個集團,但彼此之間互不隸屬。

  隨後,風險事件襲來,在20世紀90年代,光大集糰子公司光大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因投資不當資不抵債被央行撤銷,子公司光大銀行鉅額不良計提導致虧損。2004年1月,已瀕於破産的光大集團向國務院彙報了自身資不抵債以及光大銀行資本充足率等問題。於是,國務院要求央行牽頭研究光大集團、光大銀行改革事宜,直到2007年8月5日,國務院終於批准了光大銀行和光大集團注資重組的方案。隨後金融危機巨浪掀起,光大集團雖然不斷地向著自己的“金控夢”邁進,但是卻錯過了最好的發展十年。

  但是,按照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此前的規劃,重組改制可以解決掉光大集團成立30年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包括光大北京總部與香港總部長期互不隸屬問題,光大集團對光大銀行、在港企業、實業企業不能並表問題,歷史債務問題,香港企業和實業劃出問題,不能並表制約未來發展後勁問題等都在國務院批復中得到解決。而全部並表後,光大集團“金控”版圖將完全形成。截至2013年底,光大集團管理的資産總額約2.6萬億元,全年合計實現稅前利潤約370億元。

  現有兩大上市平臺如何整合

  同樣,按照規劃,一旦光大集團正式掛牌,五年爭取整體上市的計劃也將正式提速。

  但是如果光大集團啟動整體上市,又將採用怎樣的操作模式?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認為,光大集團如果實現整體上市可以擴大資金來源,提升資本充足率。可能吸收合併某一個上市公司進行上市,也可能重新發行IPO再吸收已上市子公司,之前有很多案例,如中信證券在香港吸收合併中信泰富實現整體上市。

  眾所週知,光大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平臺,光大銀行和光大證券,如果光大集團整體上市,按照一般的操作原則,最有可能的是直接在光大銀行的基礎上進行資産整合,光大銀行會成光大集團整體上市的載體。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但這樣一來,光大證券的地位將會非常尷尬。金控集團整體上市並不多見,但也絕非沒有先例,中國平安的操作軌跡,即平安模式,或許將成為光大集團整體上市方案的一個。

  中國平安收購深發展之後,其所處境地與改制後的光大集團非常相似,中國平安也有兩家不錯的上市平臺,中國平安和平安銀行。在整個收購整合完成之後,中國平安選擇了保留深發展的上市地位,僅僅將上市公司名稱改為平安銀行,使得平安銀行以中國平安子公司的身份繼續上市。

  在一位分析人士看來,平安模式很可能會被光大集團借鑒,即光大證券的上市地位很可能得以保全。畢竟,如果想讓光大證券退市,光大集團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其大致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直接向光大證券的中小股東發出全面收購要約,如此要耗費鉅額現金;二是啟動換股吸收合併,直接將中小股東手中的光大證券股票按照一定的換股比例,全部換成光大集團的股票。

  “上述兩種方案不僅僅代價巨大,而且如果光大集團讓利不夠大,還不一定能夠獲得小股東的認同,方案存在流産的可能,從而拉長了光大集團整體上市的週期。”該分析人士説。

  新平台資産價值如何重估

  除此之外,光大集團整體上市之後,整個集團的資産價值將面臨重估。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光大集團最優質的資産莫過於光大銀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光大銀行是整個光大集團資産的精華部分,其盈利能力最強,而如果光大集團啟動整體上市,將信託、租賃、保險甚至是實業資産全部裝進上市公司,會不會得到市場認可?

  “投資者如何看待光大集團新裝入的資産,這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整體上市之後光大集團的資産不可避免地要面臨重估,這個重估的結果是向上,還是向下,現在還很難説。因為投資者一方面要迎接光大集團整體上市、市值被大幅做大的利好,但同時也要面臨精華資産被稀釋的現實。”前述分析人士直言。

  不過,也有一位券商人士提出一個建議,光大集團完全有能力規避集團整體上市之後估值向下的風險,即光大集團選擇以光大證券作為最終的資産整合平臺,而讓光大銀行繼續保持獨立上市地位,這樣一來對光大集團來説有兩個好處:一來可以確保光大銀行作為集團精華資産不被其他資産稀釋,股價有充分保證;二來可以盤活光大證券,畢竟在“烏龍指”之後,光大證券江湖地位和市場形象驟降,股價長期萎靡,經營吃力,以它作為集團上市的載體,能夠迅速盤活這一上市平臺,讓其股票重新找回興奮點。

  “但問題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光大證券的動態市盈率在40倍以上,而光大銀行的動態市盈率只有不到區區4倍,如果以增發的方式完成集團整體上市,光大集團的首選整合平臺仍然是光大銀行,如此一來,由於增發市盈率低,光大集團的股東在新的上市公司平臺上將能夠取得更大的股權份額。”上述分析人士説。記者 況玉清 閆瑾/文 韓瑋/製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