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披露大幕徐徐落下 新興産業成亮點
- 發佈時間:2014-10-31 06:58: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陳娟娟
隨著三季報披露大幕徐徐落下,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成績單”——收入萎縮、業績增速下滑。
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發稿時止,2532家上市公司發佈了2014年三季報,期間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76315.4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00%;實現凈利潤合計17865.8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68%。回顧201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為14.94%,與之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整體增速出現放緩。
可喜的是,新興産業的業績數據“吐芽”成為三季報的一抹亮色。2010年10月,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産業的七大新興産業浮出水面。經過近4年的發展,新興産業在政策的呵護之下,正逐漸擺脫“稚嫩”。2014年三季報顯示,新興産業上市公司呈現出産品市場化加速、盈利能力提升的特徵,成為A股公司業績整體增速下滑背景下的亮點。
業績分化 新興佔強
19.67%,這是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報的平均銷售毛利率水準。從數據分析來看,它遠高於傳統的鋼鐵、化工等行業,卻遠不及眾多新興産業。例如,智慧交通概念公司三季報的平均銷售毛利率高達36.15%,較去年同期的35.15%小幅上升,其中兼具數字地圖、車聯網和動態交通業務的四維圖新銷售毛利率達到了83.10%。
翻開三季報的“成績單”可以發現,新興産業不僅體現在毛利率水準高,更加突出的是盈利能力整體大幅提升。隨著國家提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政策,並與“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在過去幾年間,一系列針對新興産業的政策相繼出臺。2014年前三季度的財務數據顯示,新興産業正在度過“增收快、增利慢”的起步期。
長城證券分析師張勇指出,在經濟處於新常態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可能出現持續放緩的過程,那麼傳統週期行業都會受到業績的壓力,反而是戰略新興産業有望實現業績高增長。
最突出的是新能源産業,2014年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實現凈利潤合計30.4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合計虧損3.43億元,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近些年,在政策的推動下,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領域吸引了大批資金投入,産能急劇擴大。然而,受到美國“雙反”調查,以及歐盟等主要應用目標市場需求萎靡的影響,國內光伏企業競爭加劇導致去年整體陷入低谷。情況在今年出現了明顯好轉,推動環保和治理霧霾等政策陸續推出,控制煤炭和直接燃燒類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核電等新能源繼續填補能源消費缺口。
同樣的情形還出現在高端裝備産業身上。2014年前三季度,30家高端裝備製造公司實現凈利潤合計177.4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2.04億元增長了34.36%。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168.43億元,也就是説,它們在經歷了2013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之後,在2014年找回了高增長的節奏。
目前,中國南車、中國北車由於合併傳聞備受輿論關注。從基本面來看,兩家軌道交通裝備企業今年以來的業績均實現了大幅飛躍。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北車實現凈利潤39.5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10%;中國南車實現凈利潤39.7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8.29%。近年來,隨著中國高鐵和軌道裝備的迅速發展,高端的軌道交通裝備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營收高速擴張
營業收入規模整體下滑,是今年三季報的整體特點。數據顯示,2532家上市公司發佈了2014年三季報,期間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76315.4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00%。
新興産業並沒有受到A股公司收入陷入低速增長的影響,多數産業的營業收入維持了高速擴張的態勢。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典型的例子。在汽車行業中,13家新能源汽車概念公司201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4.3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3.91%。雖然,與智慧交通、太陽能發電等行業相比,這些公司的營業收入漲幅並不算非常高,但是數據顯示,汽車整車行業201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僅為6.14%。顯然,擁有新能源汽車業務的上市公司在所屬行業中的收入增幅明顯更高。
2014年,鼓勵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接踵而至,從打破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地方保護,到推動充電配套設施建設,尤其是9月份開始免征購置稅,實現了電動車應用市場化的破冰。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出現了由公共領域的政策推動向私人領域的市場拉動轉變的新特徵。與此同時,電動汽車銷量迎來爆髮式增長,今年上半年已超過2013年全年,電動乘用車銷量佔比由2013年的45.6%,提升到68.6%,私人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潛在需求開始釋放。
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未來我國工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它們的産品應用邁向市場化,一方面需要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相對成熟,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扶持政策的刺激。尤其是2014年以來,基於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需求,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等産業的市場空間迎來爆髮式增長。
前面提到的智慧交通就是收入增長最快的領域。2014年三季報顯示,18家智慧交通概念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8.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8.66%。其中,易華錄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73億元,同比增長88.08%,報告期內,易華錄的智慧臨朐、南海軌交、湖南婁底等多個項目穩步推進,阿裏雲也開放了7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由易華錄直接參與開發。
隨著我國智慧産業的不斷推進,智慧交通這一細分領域的發展也正在加速,不少地方已經制訂並公佈各類智慧交通發展規劃,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也有望制訂頒布。不久之後,全國性的智慧交通系統規劃將有望制訂並出臺,預計到2015年我國智慧交通産業規模有望達到千億規模。
對外投資大幅增加
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整體對外投資的規模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2014年三季報顯示,A股公司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28499.01億元,與去年同期的-33572.82億元相比,對外投資凈額萎縮了5073.81億元。
不過,新興産業正處於勃勃生機的發展期,産品需求不斷擴大和政策鼓勵資金進入,使得投資規模穩定增長。以智慧醫療為例,14家公司2014年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24.56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0.32億元相比,對外投資凈額增加了逾14億元,增幅超過了一倍。
在眾多的新興産業中,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幾乎成為一種常態。在雲計算方面,31家公司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204.9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24.48億元相比,對外投資增加了80.49億元;在新能源汽車方面,26家公司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141.28億元,與去年同期的-60.60億元相比,對外投資增加了80.68億元;在高端裝備方面,31家公司前三季度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271.38億元,與去年同期的-210.24億元相比,對外投資增加了61.14億元。
從雲計算及相關産業來看,自從被國務院列入戰略性新興産業,並提上“十二五”規劃日程,中國雲計算産業迎來全新發展契機。近幾年來,在政府、廠商、系統整合商、運營商及SP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雲計算相關技術的科普力度和影響範疇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用戶開始認同並嘗試雲計算相關産品和服務。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全球雲計算市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17%,國內市場更高,將達到26%。去年中國雲計算産業規模已達到1000億元。
動力電池領域也是如此,在新能源汽車産量迅速增加的刺激下,相關企業掀起了一股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投資熱。6月,科力遠高管表示,公司將在5年內成為“全球第二大鎳氫動力電池生産商”;6月4日,江森自控宣佈,其在重慶的汽車電池廠于當天投入運營,工廠每年將生産600萬塊汽車電池;陜西有色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鋰離子動力電池合作項目在西安簽約;西部資源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修訂稿)》,預計一到兩年完成能源動力電池研製,三到五年進行規模化生産。
總體而言,新興産業是轉型升級的標桿,隨著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面對國內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挑戰,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為代表的新興産業有望獲得持續高增長。
週期性行業轉型升級提速
由於宏觀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週期性行業的業績正呈現分化。從已經披露三季報的上市公司表現看,鋼鐵、有色等週期性行業的盈利能力較中報有所提升,房地産、採掘等行業則加速下滑。受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的影響,週期性行業的轉型升級已明顯提速。
業績冷暖不一
由於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週期性行業直接受到衝擊,成為業績下滑“重災區”,房地産、採掘等行業整體業績同比下降,排在眾多行業的末位。但鋼鐵、有色等行業的增速已經較中報回升。
鋼鐵行業在中報業績大幅下滑46%的基礎上,三季報盈利回升,業績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Wind數據顯示,31家上市鋼企中有19家鋼企業績實現同比增長或扭虧。河北鋼鐵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5億元,同比增長328%;沙鋼股份實現凈利潤5233萬元,同比增長251%;華菱鋼鐵、安陽鋼鐵、首鋼股份均實現扭虧。
不僅僅是上市鋼企,在控制産能、礦價下滑之後,三季度全國大中型鋼企主營業務已實現扭虧。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披露的數據,前三季度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92.82億元,同比增長71.26%。
由於部分金屬品種價格提升,有色金屬行業三季報也表現不俗。如果剔除中國鋁業一家公司巨虧的影響,披露三季報的89家有色金屬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了31%,增速較中報提升了5個百分點。洛陽鉬業、中金嶺南、錫業股份等公司的凈利潤均出現明顯提升。
相比之下,由於煤炭價格低迷,採掘行業前三季度的盈利堪憂。56家採掘類公司三季報凈利潤同比下降7.3%。中國神華、陜西煤業、中煤能源、潞安環能等公司的業績均同比下降;國投新集、煤氣化、安泰集團則出現虧損。
轉型升級提速
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正從投資向消費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
對於一直保持高增長的房地産行業而言,今年的業績增速就出現明顯下滑,前三季度上市房企凈利潤同比降幅達到8.5%,較中報擴大了約3個百分點。在經過前幾年快速擴張后,我國不少城市的樓市庫存量高企,房地産公司去庫存壓力倍增。
隨著行業增速下滑,房企毛利率也逐級下降,房地産行業正向新的發展週期邁進。在經營策略上,以大規模資金投入為特徵的重資産運營模式也在發生轉變,萬科等眾多房企開始嘗試“輕資産”運營。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房地産企業的輕資産運營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代建模式、小股操盤、業務輕型化。萬科的“輕資産”模式主要採取在合作項目中不控股,但仍由萬科團隊操盤,使用萬科品牌和産品體系,共用萬科的信用資源和採購資源。
當前,“輕資産”運營模式已給房企貢獻利潤。萬科三季報顯示,公司積極探索“輕資産、重運營”的經營模式,前三季度實現投資收益16.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216.1%。
鋼鐵行業同樣面臨著轉型調整的壓力,特別是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社會對鋼材的需求強度在下降。經濟增速下滑與鋼材需求強度下降疊加,使得鋼材表觀消費量難以增長,鋼材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異常突出。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呼籲,鋼鐵企業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主動控制産量釋放,另一方面提升産品品質和品種檔次,不斷滿足日益提高的下游用戶新需求。
六成滬港通標的公司“報喜”
隨著三季報密集披露,滬港通概念股業績亦逐步浮出水面。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430家滬港通標的上市公司公佈了三季報,共有251家公司實現了凈利潤同比增長,佔比達60%。其中,具備稀缺性和業績成長性的相關標的或將獲得多方青睞。
六成標的業績增長
有60家企業實現凈利同比增長50%以上,凈利增速居前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電氣設備、電腦、非銀金融、傳媒、電子等行業。其中7家電子類上市公司全部實現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此外,非銀金融板塊和傳媒板塊也保持業績高速增長。
具體公司方面,凈利增速位於榜首的長電科技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7.06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凈利潤1.27億元,同比增長1099.2%;安信信託、廣東明珠、興發集團和太平洋證券等公司凈利增速也居於前列。
業績下滑明顯的公司主要集中于週期性産能過剩行業,如化肥、石化、煤炭等。在目前已經公佈三季報的430家公司中,有18家公司出現虧損。其中,國投新集前三季度營收下滑11.33%,虧損10.82億元,凈利同比大幅下滑3793%,凈利增速位於墊底。國投新集表示,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調整經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煤炭市場持續下滑,煤價下降,煤炭需求減少。與之類似的還有鄭州煤電等公司。
除了週期性行業,部分熱門行業公司亦出現業績大幅下滑。中國軟體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明顯,儘管營收同比增長12%,但公司前三季度凈利虧損達1.04億元,同比大降1940%。
熱門標的業績分化
滬港通概念股中,機構普遍看好的“稀缺性”品種主要集中在軍工、中藥、白酒、券商等行業。
今年以來,軍工板塊總體市值規模增長近60%,預計隨著滬港通的推進,具備改革和優質資産注入預期的軍工板塊頗受市場關注。
目前已經有13家國防軍工類上市公司公佈了三季報。不過目前板塊相關公司業績表現並不突出,數據顯示,僅半數企業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部分公司凈利潤增速明顯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所致。中國船舶201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7.4億元,同比增長38.2%,實現凈利潤1.39億元,由於去年同期中國船舶凈利僅為1530萬元,凈利同比增長922.8%。此外,四創電子和航空動力分別實現凈利潤2800萬和4.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2%和88.8%。
而中藥類上市公司整體表現較為強勁。康恩貝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5.72億元,同比增長22.6%,實現凈利潤3.97億元,同比增長30.2%。亞寶藥業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13億元,同比增長19.22%,凈利潤達1.39億元,同比增長32%。天士力實現營收92.2億元,凈利潤達11.4億元,同比增長26.3%。
食品飲料中的白酒和調味品行業也是港股稀缺標的。10隻屬於滬港通概念股的白酒股中,目前已有7家公司公佈三季報。其中除伊力特凈利同比微增8%以外,其他公司凈利潤均同比下滑。其中貴州茅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21.7億元,同比增長0.78%,凈利潤達107億元,同比下降3.4%。山西汾酒、金種子酒、老白幹酒、沱牌舍得凈利同比分別下降66.4%、79.4%、2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