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2015盤點:證監會開29張罰單 優等生頻觸雷
- 發佈時間:2016-01-08 16:03:46 來源:東北網 責任編輯:閻明煒
直到2015年的最後一天,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還在等待著證監會最終的調查結果。
時間倒回到2015年11月末,這三家業界頂級的券商同時停牌引發了當天的券商板塊大跳水,在公告中,三者宣佈,因在兩融業務開展過程中涉嫌違規,已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而在不久前的7月,這三家券商剛剛被證監會確認為具備行業內最高風險管理能力的AA級券商,享受所有評級中最多的業務便利和最少的上繳資金。
彼時,中國的證券業正在陷入輿論的風口,A股高調突起繼而緊急迫降,數萬億財富灰飛煙滅之後,違規融資、第三方介面、場外杠桿、爆倉、做空以及程式化交易等現象浮出水面,監管層也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救市與整肅的戰役。
只是沒人預料得到,這一次,被認為是證券市場中的“優等生”成為了受罰重災區——在2015年獲評AA級的27家券商中,有14家因兩融業務違規或 其他違規行為而被證監會採取行政監管措施或處罰,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另有30余名證券公司高管被免職或者陷入調查風波,累計罰沒的資金更是達到了 2.42億元。
這是2015年中國證券市場令人費解的一幕。
隨整肅而來的是加速的變革,在股市震蕩打亂了市場原有的節奏之後,決策部門決心走得更快一些。監管層馬不停蹄的出臺新規,立法機構一路大開綠燈,注 冊制落地可期,證券法修改箭在弦上,一些資深證券業人士想到十年前的券商綜合治理期間,在沉珂弊病的消磨中,市場重塑得以加快。
只是,如何讓已經到來的 2016年真正成為一個新的開局?
29張罰單引出市場之問
2015年,中國證監會密集又淩厲地向23家券商開出了29張罰單,從業務警告到限期整改,從暫停資格到高管禁入,被處罰的券商不僅包括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等大佬級券商,同樣包括方正證券、民生證券等中小券商。
目前,作為參與“救市大軍”組建的21家券商中,已經有15家領到了證監會的罰單,僅有6家倖免,而這些被處罰的券商基本上是國內券商的主力隊員。為什麼是它們?它們本該在股市巨震之後,成為穩定市場的中堅力量。
其中,如果算上11月末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海通證券在2015年已經“三進宮”了。第一次被處罰是在1月份,因為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受過 處理仍未改正,被證監會暫停新開信用賬戶3個月;第二次是在9月份,因為違規進行場外配資和外部接入,未按規定審查違規配資,被證監會罰款1.14億 元,7名責任人被警告並罰款。
到了11月30日,傷疤還未癒合的海通證券再次發佈公告,因融資融券業務中涉嫌違反“未按規定與客戶簽訂業務合同”的規定,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一 天,中信證券和國信證券也發佈了相似的公告,兩家的形勢較海通更加嚴重,曾被看做救市“帶頭大哥”的中信證券高管大部分被調查,目前高層還未穩定,另一家 大佬國信證券總裁自殺身亡,上下人心惶惶,同時,兩家公司還都陷入了做空股市的漩渦。
除此之外,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和銀河證券也在2015年領到過不止一次的罰單。
目前,和海通證券一樣具備最高券商評級AA級資質的27家券商,有14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要問的是,為什麼撞上槍口的是這些證券市場的“優等生”?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是新增AA類券商最多的一年,一年新增7家。並且,這一年參評的95家證券公司中56家評級上升,僅4家評級下降,使得A類券商從去年的38家猛增至今年的64家,增幅近七成。
綜合數據表明,這是有券商評級以來,對券商整體評價達到歷史最好水準的一年。這與當年密集增加的罰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的解釋,A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在行業內最高,能較好地控制新業務、新産品方面的風險。為了保證評級的權威性,券商評級 過程是經由證券公司自評、證監局初審、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復核等多重程式提交之後,由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證監局、自律組織、證券公司代表等 組成的證券公司分類評價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確定的。
每年的4月到次年5月,是券商的一個評級週期,在次年的7月評級結果會被證監會公佈,根據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評價計分的高低,證券公司由高到低被 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目前,尚無券商拿到AAA級資質,也無券商被 評為D級和E級,AA級已經是國內券商最高分類級別。
同時,《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也列示了券商的扣分細則,在接受證監會的處罰時,券商的評分會有一定程度的扣除。
然而,就在券商評級整體上移的2015年,被證監會認可、代表著券商中最高風險把控能力的AA級券商卻成為了因各種違規行為受到證監會處罰的重災 區。這是一個看起來無法解釋的悖論。還要追問的是,7月份剛剛拿到被認定為風控能力最強的AA類評級,相隔數月就出現連續被處罰的情況,可以僅僅歸因于一 些券商的妄為麼?這其中是否也有值得監管部門反思的問題?
有資深證券業人士表示,雖然對照《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列舉的評分標準能夠算出各家券商的具體評分,但是評分與證券評級並無一個明確的量化標準,所以,在實際操作中,證券的評分不一定會影響券商的評級。
例如,在2015年1月,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三家券商,由於在兩融業務存在到期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涉及客戶數量眾多,對其 此採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賬戶三個月的措施,對照《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中“公司被採取暫停業務許可行政處罰措施”處以扣8分的措施,也並沒有引起三者的 評級下降。
而在2013年光大烏龍指爆發之後,根據同一公司同一事項採取多項處罰按最高分值扣分的原則,證監會對於光大證券四項處罰措施中最嚴厲的一項同樣也只是扣8分,在當年的評級中,光大證券卻連降7級,從AA級券商降級為C級。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等三家券商扣分而不降級呢?記者暫時不可知,但是,可以明確的是,評級下調確實令券商忌憚。
分類評級“殺手锏”
券商評級成為各券商重要的忌憚因素,得從10年前的券商綜合治理時期説起。
從2003年下半年起,剛滿10歲的中國證券業開始進入風險集中爆發的階段,行業連續虧損,資金缺口巨大。從2004年開始,證監會啟動了證券公司 綜合治理工作,通過“一摸三抓”的手段,經過三年的治理,證監會處置了一大批高危券商,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責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門調查。。
到了2007年底,綜合治理取得成效,證券行業的風險被化解。在券商綜合治理之後,監管層開始券商風險的評價重要性,根據各家券商不同的資金情況、 管理水準和風險管理能力,開始分層次的進行監管,並且由證券業協會發佈了《證券公司專業評價實施辦法》,接受證券公司自主申請和監管委託,從資格評價轉入 對創新業務的專業評價。
這就是券商評級的來歷,在之後多年的運作中,券商的評級標準不僅成為券商風險能力的一個直觀評判,更成為關乎券商的“財運”的存在。
根據相關規定,證監會按照分類監管原則,對不同類別證券公司規定不同的風險控制指標標準和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比例,並在監管資源分配、現場檢查和非現 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區別對待,對於評級低的券商,將是被“重點關照”的對象;同時,在增加業務種類、新設營業網點、發行上市等券商規模的擴大,以及確定創新 業務、新産品試點範圍和推廣順序的券商業務線上,評級較高的券商享有先發優勢。
更重要的是,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結果,確定不同級別的證券公司繳納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具體比例,根據後來修訂的2013 年證監會“證監會公告〔2013〕22號”通知,保護基金規模在200億以上時,AAA、AA、A、BBB、BB、B、CCC、CC、C、D等10級證券 公司,分別按照其營業收入的0.5%、0.75%、1%、1.5%、1.75%、2%、2.5%、2.75%、3%、3.5%的比例繳納保護基金,這就意 味著,券商評級越高,上繳的資金也就越少,券商評級越低,上繳的資金也就越多。
北京的一家券商經紀業務總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其實,按照目前A股的現狀,各家券商對於兩融業務都變得很謹慎了,其他創新業務能暫緩了也暫緩了,所以,對於證監會處罰的方向,被處罰的券商並不擔心創新業務這方面,主要擔心的是業務罰款和評分降級。
當年光大證券在被證監會降級為C級之後,業績就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僅上繳投保基金的保證金一項,就需多繳納2.25%的營業收入,由上一年的 2413.34萬元上漲至6490.55萬元,多繳納了4077.21萬元;另外,在2014年上半年,受烏龍指影響,光大證券融資利率大幅上升,融資成 本增加,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53%。
註冊制的解藥
在10年前的那次券商綜合治理之時,證監會不僅推出了《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有效的區分了券商的風險,在其他領域推動的監管創新,對其後資本市場發展也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例如,在這段時期,證監會形成了關於創新試點評審和規範類評審的模式,成立了針對風險較大證券公司處置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註冊成立;同時,針 對違規挪用客戶保證金,建立了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獨立存管制度和頒布《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為了保證券商責任人的資質,還證監會了頒布《證券公 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監管辦法》。
這些規則的推出,為此後的資本市場規範運作提供了重要的規範性框架,而這些制度推出的原因,正是資本市場在運作中出現的風險和不足。
不過,自2012年券商創新業務蓬勃發展以來,各家券商紛紛投身了業務的創新,創新的業務突破了原有的部門與市場界限,此時的風險把控成為券商最大的挑戰。
據上述券商經紀業務總部人士透露,在這次大牛市剛剛來臨之時,通過證監會的摸底調查和券商的自身風險把控,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違規兩融的通道,但是隨 著A股加速進入上漲通道,一大批中小投資者的融資需求很快滋生了場外配資市場,當場外配資活躍到連券商都不能忽視時,越來越多的券商轉而繞道給HOMS等 第三方系統提供介面,在獲得大量佣金的同時,使得大量的場外配資順利入市交易,從場外配資的盛宴中分了一杯羹。
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批AA類券商碰到了紅線,相繼成為被證監會處罰的對象。值得反思的是,這些“優等生”的犯錯是否不可避免?
不過,經過這次股市大調整之後,監管層對於市場的把控或許將會不同,據一位接近證監會人士透露,這次監管層意識到了一些監管措施在操作方式上給市場 帶來的影響,所以,已經和各大機構券商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未來會以更多市場化的手段調控市場;同時,近期以來,證監會吸納了一批有市場經驗的專業人士,以補充工作人員實操經驗不足的短板,未來,證監會的監管將會更加市場化和具有技巧性。
同時,註冊制的臨近將會把監管層的市場化監管和券商的規範運營進一步提升,在12月27日,實施註冊制中調整適用證券法的議案通過了全國人大會議,證監會主席肖鋼此前表示,與股票發行核準制度相比,註冊制是一種更為市場化的股票發行制度。
註冊制之後,證監會的工作重心將移到事中和之後監管,脫離出直接對市場的干預和壓力之後,證監會將會有更加充足的精力和狀態,研究市場動向和把握制度的更新,為證券市場的平穩安定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上述接近證監會人士還表示,目前,證監會還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其他制度的建設與業務規範,包括新股發行、並購重組與投資者保護等等,此次對證券業的規範,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高層有計劃有步驟的對資本市場進行的一次凈化行動,後續還將會由相關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