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券商動態 > 正文

字號:  

中信證券違規交易疑團

  • 發佈時間:2015-09-22 13:32: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寧  責任編輯:楊菲

  “當前公司正面臨著重大考驗,希望廣大員工齊心協力,共渡難關。”8月30日,中信證券因徐剛等4位高管涉嫌內幕交易被調查陷入輿論危機時,董事長王東明、總經理程博明將一封聯名親筆信發送到員工郵箱,以安撫與穩定人心。

  時隔半月,執筆者之一的總經理程博明,也因同樣的理由遭到公安機關調查。同遭調查的還有中信證券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于新力、資訊技術中心副經理汪錦嶺等人。

  9月15日,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確認此事,不僅點了3個人的姓名,涉嫌從事何種非法證券交易活動,而且“協助調查”變成了“接受調查”。這已經是中信證券被帶走的第二撥高管人員,且級別高至“第二號人物”。

  不到一月,捲入內幕交易風波的中信證券已有11人被調查,核心高級管理層半壁江山轟然崩塌,這家由財政部直接管轄的“中國高盛”究竟怎麼了?

  “事情因股災而起。”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某大型資管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儘管7月份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穩定股市的舉措,可拋售行為還是愈演愈烈。股市暴跌難止,這一敏感時期,中信證券隱秘操作的一系列交易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利用救市主力的資訊優勢暗中輸送利益,以及種種聯合外資做空中國股市的跡象,使得中信證券涉事高管紛紛被帶走。”該負責人稱。

  值得玩味的是,談及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與《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的關係時,中信證券內部人士曾對外界説, “這個世人皆知,而且現在人人都説自己通天,我們也搞不清。”

  企業觀察報記者注意到,9月12日,美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芮東曾言,“中信證券引發的金融反腐將不斷發酵。”

  在外界看來,關於中信證券違規交易的多個疑團雖仍未有答案,但從種種跡象和事實判斷,一幅中信證券的“權勢”圖正逐漸浮現。

  主力軍救市讓人看不懂

  關於此次中信證券被調查高管涉及內幕交易的許多細節,比如通過何種渠道、怎樣的方式進行內幕交易等,調查及監管部門目前仍未對外透露只字片語。

  8月25日,《證券日報》發表一篇題為《摧毀中國股市信心將危及整體改革》的文章,文中寫道:“一些機構幾乎放棄了對基本面的研究分析,轉而把心思放在‘賺國家穩定資金的錢’上邊。他們的做法成為傷害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剛好發表在新華社通報中信證券徐剛等人被調查前夕。

  “此文顯然意有所指。”有國內金融機構人士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説。事實上,早有金融機構注意到中信證券在今年七八月份的國家積極救市維穩期間,有暗箱操作為己輸送利益之嫌。部分海外金融機構亦對此提出質疑。

  這些質疑緣起中信證券救市時買進的股票。在7月份的“A股保衛戰”中,中信證券一直是券商之首和救市主力軍,然而,不止一家金融機構人士對外界表示,中信證券在救市期間買入的部分個股讓人看不懂。“買入中石油、銀行、券商這些大藍籌股用以穩定股指是正確的,可令人費解的是中信證券總部營業部3天耗資21億買進美邦服飾;金融大街營業部分別花12.8億元、8.5億元買進江蘇三友良信電器;呼家樓營業部花14億元買進長盈精密。事實是,這些股票業績並不好,基本面也沒有改善。”

  “在救市過程中,這些股票卻放了天量,放完量的幾天之後形成一根大陰線,這明顯就是莊家跑了。比如美邦服飾,這其中有貓膩。”上海倍霖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杉曾這樣告訴媒體。

  除了不合常理地買進股票外,中信證券還在暗中大幅減持,這亦在業內引發強烈反應。根據證監會的記錄,在國家救市期間的關鍵幾日,中信證券出現海量賣空單據,且賣空單據市場排名靠前。而此前,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還公開表示,“救市場就是救自己”,並與多家券商共同承諾自營股票盤不減持。“這樣的行為顯然對市場不公”。 華爾街合資券商人士指出。

  基於種種質疑,企業觀察報記者多方聯繫中信證券相關部門,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應。如果上述質疑皆成立,身為國家隊救市主力的中信證券又為何能夠在舉國救市的高度敏感時期,在國家監管部門的眼皮子底下“暗度陳倉”?

  “中信證券在此次救市中的地位,決定了其能夠手握國家底牌。”前述金融機構人士認為。據了解,證金公司與21家券商自營團隊組成了國家隊的救市組合,其中,中信證券列在首位;在二級市場操作上,證金公司將資金通過這21家券商各個營業部買入上市公司股票,而中信證券的總部營業部、望京營業部、金融大街營業部、呼家樓營業部這四大營業部,則是證金公司的最主要“御用席位”。

  “這樣一來,對於整個救市數據,中信證券基本上都能完整獲得。在洞悉國家隊交易詳細數據的前提下,其內幕交易將變得相當方便和隱秘。”他説。

  而中信證券最高管理層內部,同樣存在著隱秘的利益線條。此次被調查的程博明、徐剛、劉威和葛小波四每人平均為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成員,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議事規則》顯示,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于2010年10月創立,目前執行委員共8人,除董事長、總經理為常設委員外,其餘人員均由董事長或總經理委任。該機構為中信證券最高經營管理機構。

  另據中信證券的業務和管理層結構,此次一同被帶走調查的房慶利、姚傑、汪定國三人屬同一條業務線上、受金融市場管理委員會管理,而中信證券金融市場管理委員會主任正是前述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劉威。

  “將此稱為‘窩案’並不為過。經濟業務部、投行部、資金運營部、股權衍生品部、研究部等是中信證券的主要業務部門,徐剛領導的經濟業務部則是公司投資的核心部門,從目前被監管部門帶走調查的中信高管其職務和清晰的上下級關係來看,中信高管內部極有可能通過洩露和互通資訊,多部門配合進行違規交易。”業內人士表示。

  護盤先鋒被疑“內鬼”

  除了能夠在資本市場高度敏感時期掌握國家底牌,中信證券還憑藉著其中國地位與境外資本巨頭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信證券2015年中報披露,截至報告期末,其境外法人持股比例達18.8%以上;營業收入達 311.11 億元,同比增長 195.32%; 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達 124.7 億元,同比增長 205.97%。其中,值得關注的是,2015 上半年,中信證券引入了多種投資策略互相融合,另類投資和對衝基金品種覆蓋海外市場。

  這當中,最為引發外界關注的是,中信證券與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之一Citadel的關係。2010年2月,中信聯創和對衝基金Citadel共同出資成立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中信聯創的大股東金石投資是中信證券旗下的專業直投機構,而此次被調查的中信公司另類投資部執行總裁汪定國正是前司度公司的董事。

  表面上看這似乎也並無異常。直到今年7月31日,滬深交易所對頻繁申報或頻繁撤銷申報、涉嫌影響證券交易價格的34個賬戶採取了限制交易措施,這些賬戶被市場指為A股暴跌的“內鬼”,具有外資背景的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的賬戶名列其中。

  司度公司主要股東、對衝基金 Citadel由億萬富翁Kenneth Griffin創建,其管理的資金規模高達250億美元。2012年,Griffin曾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賺錢的對衝基金經理,據彭博今年4月份的數據,Griffin擁有59億美元凈資産,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254位。而高頻交易是Citadel最為成功也是最受爭議的賺錢策略。

  “做空A股的通常做法是在現貨和期貨兩邊同時操作,由於國內的現貨市場股價偏高,境外的資金通常先賣空股指期貨,然後打壓現貨市場,從而通過做空股價獲利。當外資以‘司度公司’這一合法內資身份進入A股市場後,單靠大手筆買賣,也足以做空。”前述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的資管公司投資業務負責人稱。

  基於前述與司度公司、 Citadel的關係,一時間,在7月救市行動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中信證券被輿論推上了“聯手國際對衝基金做空中國股市”的風口浪尖。

  “中信聯創于2010年出資100萬美元投資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佔20%股權。該股權已轉讓,並於2014年11月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目前未持有司度股權。已退出的該筆投資屬於財務投資,且規模小,投資期間,中信聯創並未參與司度公司的日常運營及管理。中信證券堅決擁護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以維護市場穩定,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對於排山倒海般而來的質疑,中信證券官方如是回應。

  但在多位金融人士看來,這樣的解釋顯然不具備充分的説服力。“2010年以來,中信期貨(中證期貨)席位交易存在一隻或多只不同凡響的神秘做空力量。本次股災之前,中信期貨席位的持倉沒有任何異常,直到6月17日,空單開始劇增。” 華融證券投資顧問付學軍表示。而對此中信證券並未予以回應或解釋。

  “在與對衝基金 Citadel、司度公司的關係方面,中信證券不持有股份並不意味著雙方的人脈關係已中斷。”直到目前,這樣的質疑仍未停止。

  而就在8月25日中信證券徐剛、汪定國等高管被調查前夕,前述《證券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發表的那篇題為《摧毀中國股市信心將危及整體改革》的文章中還寫道,“如果‘自己人’和外部力量合夥,攻擊市場的軟肋,與政府維穩行動對賭,就涉嫌危害國家金融安全,應當對其採取果斷措施。”

  除了本身的內幕交易,中信證券是否還與外資聯手做空中國股市,監管層目前還沒有向外界通報明確的調查結果。“如果前述質疑成立,那麼中信證券很有可能憑藉手中的交易市場數據引來境外基金,通過商業關係或私人關係渠道洩露資訊共同牟利。” 多位金融機構人士表示。

  中信證券背後複雜的關係鏈

  多個跡象指向中信證券違規交易,中信證券近半數核心高管被調查的情況下,不止一位資本市場人士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説:“董事長王東明是否能夠安然無事?”對於中信證券的前述行為,如果説他不知情,那麼這個董事長也太滑稽了!如果他知情而無事,那到底又是怎麼一種情況?”

  對於這樣的懷疑,因目前調查監管部門尚未公佈調查結果,外界不得而知。但通過對大量公開資料的梳理,可以肯定的是,中信證券背後有著縱深廣泛的社會關係,這足以令其在國內甚至國際證券期貨市場“叱吒風雲”。

  諸多社會關係當中,最親密的當屬《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王東明的親弟弟。事實上,早在2004年中信證券收購廣發證券失敗時,基於《財經》雜誌發表的多篇關於廣發證券的報道失實,就曾有輿論質疑《財經》雜誌是中信證券的專用“寫手”與“槍手”。

  而這次與中信證券8名高管同一時間被監管部門調查的,還有《財經》雜誌記者王曉璐,原因是夥同他人涉嫌編造並製造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資訊。對此,王曉璐亦予以承認。

  2015年7月20日,《財經》雜誌及財經網發佈記者王曉璐撰寫的報道《證監會研究維穩資金退出方案》,彼時正值股災出現轉機一週後,文章一經傳播旋即引發股市再度暴跌。證監會發言人曾專門針對此文公開闢謠,指該報道“不實”,“不負責任”。

  “在證券市場的最敏感時期犯下這樣明顯的錯誤,實在讓人覺得蹊蹺。”財經媒體評論人士稱。同樣的質疑出現了,“王曉璐的這篇報道是當期《財經》雜誌的封面重磅文章,身為《財經》雜誌總編輯、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總幹事的王波明對此是否有不知情的可能?”

  對此,外界目前亦無法知曉。但從時間節點上看,王曉璐的這篇報道,與前述中信期貨空單開始劇增、中信證券捲入涉嫌聯合境外資本做空中國股市的時間頗為吻合。“太多的‘巧合’都無法不讓人懷疑,《財經》雜誌以其輿論影響力服務中信證券,為其創造便利和條件。”有財經媒體評論人士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説。

  中信證券、《財經》雜誌、證監會……背後撲朔迷離的關係令事件變得不那麼簡單。

  一石激起千層浪,前述金融界人士認為,錯綜複雜的關係,中信證券此番被調查,其背後牽涉的背景或許非同一般。

中信證券(600030)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