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股民學校 > 正文

字號:  

被寵壞的基金經理:他們真的病了 叫數字迷狂症

  • 發佈時間:2016-01-20 09:09:23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他們號稱投資精英,為何人生投資失敗?他們身為學霸,為何卻無法從別人的案例中學會保護自己?

  昨天某媒體一則消息,再次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觀敲響了警鐘。

  全國最大老鼠倉案在廣州刷新了紀錄。前易方達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民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罪一案,被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830萬元,追繳被告人違法所得2826萬元。陳志民一案涉及買賣股票87隻、成交金額達18億余元、非法獲利達2826萬餘元,為目前全國最大宗的老鼠倉案件。

  自2007年以來,出事兒的公募基金經理已近20人。

  被寵壞的精英

  我們第一眼會看到的是,這是一個令人羨慕嫉妒恨的行業——中國版的華爾街。

  如果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能夠躋身基金經理行業就相當於上了財富快車道,年紀輕輕就年薪至少以百萬計,哪天投身私募,收入或者可以千萬計。他們可謂時代的寵兒。

  照理這些寵兒應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才對吧?但可悲的是,他們卻把這一領域玩成了高危行業,從前面數字可看到,其犯罪比例著實不低,如果深挖的話,還有多少老鼠洞,大家心知肚明。

  而更加吊詭的是,這些高富帥基本都是學霸出身,自律極嚴,工作投入,天天加班,本案主人公案發前已是積勞成疾,而之前的紀錄保持者馬樂同樣30歲不到就患上高血壓和腰間盤突出,而與此同時又淡泊自守,自奉簡約,比如馬樂案發前居然連房子都沒買還住在出租屋。

  他們號稱投資精英,為何人生投資失敗?他們身為學霸,為何卻無法從別人的案例中學會保護自己?

  數字的奴隸

  最恰當的答案:他們有病,真的病了,這種病叫數字迷狂症。

  在資本主義時代,財富的評價開始轉化為一種數字遊戲與數字競賽,華爾街把這種遊戲發揮到極致,同時也以其強權推廣到全世界,全人類開始陷入到數字迷狂當中。股市的漲跌、匯率的升降、利率的增減、價格的起落等等,通過金融體系,用人為製造出的數字綁架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並且仿佛成了生活的全部,而這種病症也隨著中國市場開放,感染國人,證券基金行業顯然是重災區。

  如果你染上數字迷狂症,比如幾個漲停板之後,你股票市值浮盈一百萬,在感受上你會比較激動,但現實中你也基本像馬樂一樣,照樣過著類似學生時代的生活;但幾天以後,市場跳水,賬面浮盈瞬間化為烏有。這時,其實你的生活與幾天前、幾年前也沒什麼不同,但你內心的感受卻如同改天換地,你倍覺失敗,追悔不及,茶飯難咽,家庭失和。

  然後你磨刀霍霍,融資舉債,東山再起,力挽狂瀾,接下來的故事是註定的,夢想開始破壞現實,百分之七十的概率你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非但生活的平靜被打破,因為負債的壓力倍感無路可走,嚴重者跳樓自殺也時有所聞。這就是數字迷狂症的常見現象。

  這種病的嚴重後果是:重則或者要錢——老本徹底賠光、或者要命——自絕於人民;輕則或者失去財務自由,或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這種病就像精神病一樣,通常會覺著自己很精神並不會覺著自己很神經。

  實際上早已經淪為數字的奴隸,但我們卻還會有當家作主的感覺。但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上的數字就如同一個高傲的奴隸主,正在肆意地支配你的資本、你的才華、你的血汗、你的青春、你的家人、你的健康、你的詩情,誘使你傾家蕩産,逼迫你以身試法,去服務它,滿足它,就算把你吸成藥渣,它永遠也不可能滿足。

  像本文主角陳先生,他們以此為職業,全部的生活都為這數字主宰,所以,發病症狀更容易顯現,首先是失去人身的自由,然後幾千萬的罰金再失去財務自由。這其實已經是不錯的結果,因為法律的制裁其實恰是最好的療治,通過幾年刑期,被迫遠離這個數字魔咒,也許再回首,就可以得到生命的自由。

  可怕的是,近些年來感染的人群日益擴大,因為這種病症更有欺騙性,通常打著合理合法的外衣,不像黃毒賭那樣還有道德法律的外緣控制,所以,氾濫的速度極快,今天中國,不受其影響的家庭已經非常少了。

  並不是否定所有的投資理財,重點想説是你在理財還是被財所理。如果你做的都是合理需求下的理財,當屬情理之中,如果你已經達到財務自由了,甚至像陳某民這樣年少多金了,不要説非法謀利,就是合法交易,其實都是對生命的浪費。

  有那份精力,投資一點無風險固定收益産品,省下時間,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短,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對自己更加負責嗎?

  否則,就怕有錢理財,沒命理人,到時追悔莫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