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王亞偉告訴你六年十倍是怎麼做到的

  • 發佈時間:2016-02-12 0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導讀】大年初三,基金君給大夥推送范勇宏老師寫的《基金長青》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今天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王亞偉老師是怎麼被范勇宏老師慧眼識珠、伯樂相馬給發現的,又是怎麼遭受挫折、成長成為投資大師的。基金君今天仔細看了一遍,有非常多有用的投資理念,看完一定會受益匪淺。我已經用藍色字體重點標注。

  春節期間全球股市大跌,不妨看看王亞偉老師在熊市裏是如何選股操作的。

  可能你會説,王亞偉如今奔私業績還是挺一般,一直吹捧王老師有意思嗎?我只能回答你,投資是否牛逼不是看一時半會誰的收益高,而是在時間的長河裏,能否一直保證收益的增長。

  感謝范勇宏先生授權我們連載發佈。

  2012年5月7日下午兩點,王亞偉離職媒體懇談會在金融街華夏基金總部舉行。各大主流媒體財經記者悉數到場,把會議室圍得水泄不通。

  市場謠傳多年的王亞偉“被辭職”成為現實,王亞偉正式告別工作14年的華夏基金。之後一週多,各財經媒體紛紛以“別了王亞偉”、“王亞偉:A股傳奇中場休息”、“最後的公募神話”等標題對王亞偉辭職大篇幅報道。新聞媒體、投資者之所以對王亞偉如此關注,源於他創造了難以複製的投資業績。2005年12月31日至2012年5月4日近6年半時間裏,他管理的華夏大盤基金複權單位凈值增長率達1198.91%,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為1046.05%,基準指數同期上漲132.78%。他是中國第一位為基金持有人帶來超過10倍收益的基金經理。

  十年投資探索

  擔任華夏大盤基金經理之前,王亞偉花了近10年時間進行投資摸索與積累。10年間,他有些年份投資業績較為突出,但有些年份並不理想,甚至排名靠後。他的投資理念、投資手法、選股模式也在不斷變化。正是10年間不懈摸索與積累,才有了王亞偉之後的成功。

  第一次認識王亞偉還得從1995年華夏證券東四營業部説起。1995年的東四營業部是全國最大的證券營業部之一,除了傳統的股票經紀業務外,還從事投行、自營、研究、期貨等業務,相當於一個中等證券公司的規模,當時我任總經理。90年代中期的證券業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證券從業人員數量少且大部分是從銀行轉行而來,專業水準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為提高營業部水準需要招收一批優秀人才,但營業部刊發廣告很難招聘到優秀人才。聽説華夏證券總公司正在招聘人才,我就採用“借雞下蛋”的辦法,對總部人力資源部講,把不符合總部標準的簡歷轉給我,裏面或許有適合營業部工作的人,營業部還可節省一筆廣告費。我從一大堆簡歷中選了5個人。經過電話聯繫面試,其中4人聽説是營業部後都拒絕了。聯繫王亞偉時,他同意來營業部談談。他教育背景不錯,在清華大學取得了雙學位。面試時,他給我最大的印像是平和、淡定。吸取面試前面4個人的教訓,我向他描繪了營業部的宏偉發展藍圖,希望他能來營業部工作。他當時就答應了,也許是緣分吧。後來才得知,王亞偉是1989年安徽省理科高考狀元,大學期間就對證券投資産生了興趣。

  1995年10月,王亞偉加盟華夏證券東四營業部的研究部從事研究諮詢工作。東四營業部的研究部主要負責為客戶提供一些日常的投資諮詢服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股評,談不上深入的基本面研究,與現在的證券研究所相距甚遠。

  我發現王亞偉對研究很感興趣。他沒有把工作停留在簡單的股評上,而是從企業基本面入手發掘投資機會,為客戶推薦了一些好股票。一年後任研究部經理。

  他為人低調,生活簡樸,一家人租住在東四十條半地下的房子裏。一天,我對王亞偉説:“我在營業部做股票自營賺了2000多萬元還沒有進大賬,你就接著負責這2000萬元的自營賬戶吧。反正是賺來的錢,儘量不虧損就行了。”或許這就是他的第一個“基金”吧。那幾年行情不好,他居然做到了不虧錢還略有小賺。

  1998年2月,我正在負責組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我找到王亞偉,問他願意不願意到基金公司工作?他憨笑著説:“您覺得行,我就跟您去。”説實在的,基金剛剛試點,將來如何還很難説;況且東四營業部作為國內最大的營業部,年利潤近2億元,被業內稱為“華夏第一營業部”,工作環境及收入都很好。王亞偉放棄東四營業部穩定的工作,選擇到準備試點的基金公司工作也是需要一點勇氣的。

  4月28日,興華基金成立,王亞偉任基金經理助理。管理興華基金期間,王亞偉的投資手法與其他基金經理相比並無過人之處。從1998年4月28日到2002年1月8日王亞偉卸任,興華基金單位凈值增長84.86%,複權單位凈值增長90.48%,同期上證綜指從1332.9點升至1583.46點,上漲18.79%。這段時間上證綜指看似漲幅不大,但經歷了一輪牛熊轉換,其間最高至2245點。

  1999年,興華基金單位凈值增長33.17%,同期滬深指數分別上漲19.18%、14.25%。雖然戰勝了指數,但與同行相比,排名靠後。

  2000年,A股市場迎來小牛市,滬深股指分別上漲51.73%和41.05%。王亞偉未能很好地把握市場熱點轉換帶來的投資機會,對網路科技股調整的幅度和時間跨度認識不足,重倉的網路科技股于二季度大幅調整拖累基金凈值表現。

  調倉不及時使興華基金未能跑贏上證綜指,僅獲得49.32%的收益率,在20隻基金中排名倒數第二。

  受2000年牛市推動,2001年市場出現盲目樂觀情緒。在行情瘋狂時,王亞偉表現得比較理性。年初大幅減持了科技股,分散投資並增加了基金的流動性。受美國“9.11”事件引發全球“網路泡沫”破滅的影響,滬深股指當年分別下跌20.62%、30.03%。

  由於王亞偉年初就減持了科技股並增加了組合的流動性,興華基金全年小幅虧損3.84%,在33隻基金中排名第一。

  整體看,王亞偉在投資上初步表現出謹慎投資、儘量規避風險的投資風格,業績呈現“牛市落後、熊市抗跌”特徵,這與後來“牛市領先、熊市抗跌”的表現有很大差距。

  2001年12月,華夏成長(000001,基金吧)基金成立,王亞偉任基金經理。2002年,滬深兩市分別下跌17.52%和17.03%。華夏成長基金凈值增長3.09%,位列5隻開放式基金首位。

  其間“6· 24”行情爆發,王亞偉較好地把握了“井噴”行情,反向操作,低位加倉,“井噴”後減倉,其間華夏成長基金凈值增長了7.55%。

  2003年,上證綜指上漲10.27%,深證成指上漲26.11%。指數區間震蕩,市場呈“二八現象”,個股走勢分化嚴重,石化、鋼鐵、汽車、電力和銀行等少數藍籌股表現突出,大多數績差股跌幅慘重。華夏成長基金把握住了部分藍籌股的機會,但組合中總體配置比例不夠充分,一些中小市值個股形成了負向拖累。王亞偉在年報中這樣總結:“2003年華夏成長凈值增長13.09%,與業內同行相比,與市場提供的投資機會相比,取得的收益率不能令人滿意。”2004年,市場再次走熊。滬深兩市全年分別下跌15.4%、11.85%。華夏成長基金凈值增長3.91%,儘管戰勝了指數,但在同行中成績並不明顯。

  2005年4月12日,王亞偉卸任華夏成長基金經理。在擔任華夏成長基金經理期間,華夏成長基金凈值增長13.22%,同期上證綜指下跌28.5%。總體看,戰勝了市場指數,2002年度排名較好,但其他年份表現並不突出,在同業中的排名也不突出。

  從1995年加盟華夏證券,到2005年底接手華夏大盤基金之前,10年時間王亞偉在投資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經歷了多次挫折和失敗。多數年份,其投資業績表現平平,但對風險的認識和把握比較突出,這一點恰恰是他日後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六年十倍,行業第一

  進入2005年,儘管王亞偉很努力,但在管理華夏成長基金和管理社保基金組合過程中,投資很不順利,遲遲找不到市場感覺、踏不準節奏。我希望他放下投資,調整一下心態,去國外學習一段時間。起初他不太樂意,經我勸導後最終同意出國學習。我能理解他的想法,籃球比賽中的運動員誰願意主動下場休整呢?無論狀態如何,都希望打滿全場。9月,王亞偉赴美國學習。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學習了3個月,其間拜訪了美國許多機構投資者。這段時間,王亞偉收穫頗多,他自己總結道:“

  美國之旅的3個月,靜心思考讓我跳出中國相對封閉的市場,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觀察國內市場所處的階段,思索國內市場的發展方向。通過接觸各類投資者,我發現,成熟市場中投資者呈現多元化特徵。一家企業在産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會對應不同的投資者,早期是天使投資,然後是VC投資,過一段時間是PE,上市後是基金這類機構投資者,企業衰敗時會有兼併收購或垃圾債投資者介入等等。這個生態系統裏有不同的投資者、不同的投資思路、不同的投資模式,非常多元化。”

  12月,王亞偉從沃頓商學院學習歸來。他跟我提出,想把精力主要用於基金管理,不想擔任投資總監。我同意了他的意見。根據他投資風格靈活和多元化特點,我覺得華夏大盤基金比較適合他管理。12月31日,王亞偉被任命為華夏大盤基金經理。他接手時華夏大盤基金基金份額累計凈值1.001元,之前也沒有分過紅。從此,華夏大盤基金與王亞偉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開啟了中國基金最富傳奇色彩的投資旅程。

  2006年,股票市場在2005年成功築底基礎上借助各項利好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大牛市,滬深股市全年單邊上揚,漲幅超過130%。上證綜指上漲130.43%,深證成指上漲132.12%。

  這一年,王亞偉緊緊把握住了牛市行情,始終保持高倉位,接近90%。由於正處股權分置改革關鍵時期,王亞偉對未股改的股票、重組概念股票、資産注入概念股票、隱蔽資産型股票等冷門股進行發掘。與其他基金重倉持有熱門大白馬股票不同,華夏大盤基金的重倉股有很多是市場上不為人關注的股票。上半年,王亞偉主要建倉新能源、軍工、電力設備、食品飲料、電子以及資源等行業的股票。下半年,逐步減持估值偏高的食品飲料、商業零售和軍工等行業的股票,增持有色、傳媒、機械等行業。2006年表現較好的銀行、地産股始終沒有出現在華夏大盤重倉股中。年底,華夏大盤基金以154.49%的收益率列118隻股票型基金中第12位。業績最好的股票型基金是李學文掌舵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260104,基金吧)基金,凈值增長182.22%。孫延群管理的上投摩根阿爾法(377010,基金吧)基金和呂俊管理的上投摩根中國優勢(375010,基金吧)基金分別以172%、170%的凈值增長率位列二、三名。

  2007年,股市繼續大幅上漲。充裕的資金推動股票估值水準不斷抬高,成交量極度活躍,市場投機氣氛蔓延。監管當局多次提示風險,但投資者全然不顧風險的存在,在不斷製造熱點的同時將市場推向非理性繁榮,引發了以提高印花稅為契機的政策干預。經過短暫調整後,指數再次加速上漲。上證綜指于10月16日創下6124.04點歷史新高,資産泡沫進一步膨脹,最終在超級大盤藍籌股上市中宣告破裂。

  鋻於2006年A股漲幅巨大,王亞偉發掘冷門股的投資策略也不適合容納過大規模的資金,為保護基金投資者利益,華夏基金決定於2007年1月19日暫停華夏大盤基金申購業務。

  在2007年大牛市中,王亞偉始終把握四項原則:獨立思考、理性投資;穩紮穩打、控制風險;自下而上、精選個股;動態調整、優化組合。緊緊抓住人民幣升值引發資産重估與高估值推動資産注入兩條投資主線,自下而上選擇投資品種構建投資組合。2007年上半年,他對金融業保持低配置甚至零配置。下半年,王亞偉認為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準有向下修正壓力。他主動回避估值偏高的行業及個股併發掘尚未被充分關注的局部投資機會,主要看好資産類公司及行業整合給區域性優勢公司帶來的發展機遇。

  憑藉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及個股的深入發掘,2007年華夏大盤基金以226.24%的凈值增長率領跑所有類型基金,比第二名許煒執掌的中郵核心優選(590001,基金吧)基金高出35個百分點,超越上證指數129.58%。鄧曉峰管理的博時主題基金、許春茂管理的光大保德信紅利(360005,基金吧)基金、孫建冬管理的華夏紅利基金分列主動型基金三至五位。根據晨星和彭博的數據,王亞偉這一成績在2007年全球基金經理業績排名第二。從此,華夏大盤基金和王亞偉成為媒體、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優異的投資業績使王亞偉榮獲“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稱號及晨星(中國)“2007最佳價值發現基金人物獎”;華夏大盤基金榮獲《21世紀報道》“2007年中國開放式進取混合型基金最佳表現獎”等各大獎項。

  一年業績領先,並不能證明你是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根據以往慣例,大多數的基金經理第一年排名第一,第二年很可能就排名末尾了,沒有連續3年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

  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能夠穿越牛熊週期並持續排名前列甚至領先,能夠長時期內為投資者創造良好回報。王亞偉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做到了。

  2008年,在各種利空因素疊加下,資産泡沫迅速破滅,A股市場步入罕見的大熊市。上證綜指由5265.01點下跌至1820.81點,跌幅65.39%;深證成指由17731.84點下跌至6485.51點,跌幅63.36%。部分個股跌幅巨大,縮水八九成。

  2008年初,王亞偉採取了保守的資産配置策略,嚴格控制風險,股票倉位保持在較低水準。重點投資新疆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受益於節能減排和産業整合的行業優勢公司,以及農業、資訊技術、醫藥類公司,減持了週期性鋼鐵、地産類公司。但對股市調整幅度估計不足,對債券市場的牛市也沒能很好地把握。2008年,華夏大盤基金以34.88%的收益率位居同類型基金第二,僅次於王勇管理的泰達宏利成長基金(32.28%)。2006年牛市排名前列、2007年大牛市排名第一、2008年大熊市排名第二,王亞偉展現出很強的投資能力和風險管理水準,這與幾年前“牛市落後,熊市抗跌”相比有了質的提升。投資手法日益成熟,投資風格也初步形成。

  王亞偉連續3年取得良好投資業績,在股市斷崖式下跌致使投資者信心喪失、股票基金很難發行的情況下,王亞偉依然為市場所熱捧。10月20日,由王亞偉擔任基金經理的華夏策略基金僅發行一天就募集15.83億元,遠好于同期其他股票型新基金的發行。華夏策略基金成立之後一直沒有開放,只能贖回不能申購,直至王亞偉離職半年後才打開申購。

  連續兩年排名前兩位,華夏大盤基金再獲多項殊榮,如《證券時報》“三年持續回報股票明星基金獎”、理柏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三項“進取混合型基金獎”,2008年福布斯(中國)優選基金排名第一等。

  2009年,中國股市在4萬億刺激計劃、十大産業振興計劃、區域發展規劃以及汽車家電下鄉等所有政策刺激下走出超級大反彈行情。年末,上證綜指報收3277.14點,上漲79.98%;深證成指報收13699.97點,上漲111.24%。市場1月至7月單邊上漲,幅度和時間超出大多數人預期,8月又大幅下跌,行業輪動頻率加快,一年的時間走完了以往幾年的週期輪動,先是早週期領漲,中週期、後週期個股緊隨其後,8月大跌後週期股退潮市場又轉向消費股,好比50米折返跑,基金經理操作的難度是很大的。

  2009年初,王亞偉認為2009年股市風險與機會並存,策略選擇上可以比2008年更積極。上半年經歷了從穩健到適度積極的轉變。一季度由於經濟復蘇尚難以確認,股票倉位控制在較低水準,排名並不突出;確認經濟和市場復蘇後,及時提高了股票倉位,但整體倉位仍低於70%,主要依靠在二季度調整組合結構,加大對房地産、煤炭、鋼鐵等週期受益行業的投資力度,取得了超額收益。下半年市場大幅震蕩,為規避日益加劇的結構性風險,四季度大幅增倉銀行、交通運輸行業,減持採掘業和金屬非金屬行業。2009年,華夏大盤基金以116.19%的收益率再次奪得年度冠軍,陸文俊管理的銀華核心價值優選(519001,基金吧)基金緊隨其後。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基金業中,連續3年前兩甲,兩奪收益率冠軍,一次亞軍。憑藉靚麗的業績,王亞偉成為同行、投資者和媒體關注的焦點。王亞偉投資的股票也被投資者追捧,形成A股獨特的“王亞偉概念股”板塊。

  王亞偉無可爭議地當選2009年“股基王”,華夏大盤基金也包攬《中國證券報》“五年期開放式混合型持續優勝金牛基金”、《證券時報》“2009年度三年持續回報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獎”、晨星(中國)“激進配置型基金獎”等各種獎項,華夏策略基金摘得《上海證券報》“金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獎”。

  2007至2009年,A股市場經歷了大牛市、大熊市、大反彈,成功跨越牛熊週期、業績持續排在前列的基金很少。2009年11月,華夏大盤基金累計凈值突破10元,成為中國基金有史以來首只累計凈值突破10元大關的基金。據天相投顧統計,除華夏大盤外,華夏紅利、興業趨勢(163402,基金吧)、中信紅利(288002,基金吧)、興業全球(340006,基金吧)也成為3年間連續位列同類基金前1/3,總回報豐厚的“恒星”。其中孫建冬管理的華夏紅利基金平均規模超過200億元,是2007至2009年3年間業績最好的大型基金。

  2010年,中國經濟政策著力點放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上。A股全年震蕩下行,上證綜指下跌14.31%、深證成指下跌9.06%,結構分化也十分明顯,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金融地産行業、週期性行業股票大幅下跌,僅在10月份有脈衝式反彈;消費成長型行業、新興産業、創業板中小板股票受到市場追捧。

  王亞偉保持了中等偏高的股票倉位,增加了分紅收益率較高的低估值藍籌股票,新疆資源股以及醫藥、水利、軍工等行業的股票為基金凈值做出較大貢獻。年末,華夏策略基金和華夏大盤基金分別以29.50%和24.24%的收益率排名偏股型基金第三名和第七名。華夏大盤基金從2006到2010年的5年時間,累計凈值總回報高達13.58倍,大幅戰勝市場和同類基金。

  2010年,王亞偉奪得《福布斯》中文版發佈的2010中國十佳基金經理榜榜首。華夏大盤基金囊括《上海證券報》“金基金”獎、《證券時報》“五年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獎”等獎項。華夏策略基金摘得《上海證券報》“金基金”獎、《證券時報》“2010年度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獎”等獎項。

  2011年,美國主權評級下調和歐債危機惡化導致週邊市場大幅下跌,國內經濟增速繼續放緩、通脹高企、利率居高不下,A股市場持續擴容、再融資、“大小非”頻繁減持導致股市供求關係失衡,銀行理財産品和民間借貸不斷分流資金,投資者喪失信心,估值重心下移,創業板泡沫破滅,股指連創新低,上證綜指“指數10年漲幅零”,年末滬深指數分別下跌21.68%、28.41%,跌幅居全球主要股市前列。王亞偉採取防禦性投資策略,組合均衡配置,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高估值品種的投資風險,但仍無法完全回避大盤下跌的系統性風險。華夏策略基金和華夏大盤基金分別下跌14.25%和17.10%,跌幅遠小于大市,分別排名第11位、第26位。雖然沒能進前10名,但連續多年業績排名前列讓王亞偉毫無爭議地成為“中國最牛基金經理”,居《福布斯》中文版“2011中國最佳基金經理50強榜單”之首。華夏大盤基金榮獲《證券時報》“五年持續回報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獎”等獎項。華夏策略基金獲晨星(中國)“激進配置型基金獎”等大獎。

  2012年5月4日,王亞偉因個人原因辭職。

  從2005年底接手到辭職,華夏大盤基金累計單位凈值達到11.472元,區間最高累計單位凈值高達14.069元,複權單位凈值增長率達1198.91%,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1046.05%,其間業績比較基準僅增長132.78%。短短6年多,他創造了基金領域難以複製的業績,為投資者帶來超過10倍的投資回報。作為最成功的基金經理,王亞偉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媒體也不吝惜筆墨跟蹤報道。王亞偉告別基金業,“王亞偉時代”也隨之結束。

  獨立思考靈活多變

  投資是需要天賦的,不完全靠運氣。短期內,運氣有用;但要想取得長期業績,單靠運氣是不行的。觀察歷年與王亞偉爭奪冠軍的明星基金經理們,他們長期業績落後王亞偉的原因在於業績不夠穩定。而王亞偉近幾年來業績持續穩定,一直是基金年底排名大戰的參與者。持續穩定地居於前列,6年多的時間創造了10倍的收益,他是如何做到的?

  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了解他的投資理念。他的投資理念核心是:“

  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仔細研究,不拘泥于投資法則的條條框框,採取靈活的操作策略。”

  投資理念的形成

  王亞偉的投資理念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歷經了長達十幾年的摸爬滾打,經歷了許多重大的事件甚至付出了很多代價,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後逐步形成的。

  1998年剛開始管理基金,投資五糧液(000858,股吧)時,王亞偉曾拘泥于原先設定的目標價,最終1000多萬元的賬面盈利化為烏有。他常以此為戒,告誡自己戒驕戒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管理華夏成長基金期間,他的很多投資具有前瞻性,常常能提前買到後來的大牛股,但往往因熬不住而過早賣出。例如,貴州茅臺(600519,股吧)2001年一上市,華夏成長基金就重倉買入,但是那幾年白酒行業受消費稅因素衝擊,基本面直至2003年下半年才改善,華夏成長基金在熊市裏堅守幾年後始終沒有收穫最後在黎明前退出。還有中集集團(000039,股吧),華夏成長基金也過早退出,沒有能夠享受到2004年幹貨箱量價齊升的行業景氣。

  2004~2005年期間,王亞偉的選股面不夠廣,對一些持續成長的優質股票研究關注不足,重倉投資了一些業績彈性較大,但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的股票,一旦發生負面因素衝擊,公司的經營業績會受到較大負面影響,例如南方航空(600029,股吧)受益於人民幣升值但未預料到燃油成本大幅上升,海正藥業(600267,股吧)的原料藥和製劑出口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但那幾年正處於新老産品青黃不接的斷檔期,股價表現都不理想。

  王亞偉2005年下半年去美國學習歸來後,投資策略較以往更為靈活,類似于國外的多策略基金(MultipleStrategy),既能採取發掘隱蔽資産、拐點再生、重組事件驅動,甚至指數基金成份股調倉等策略,也能使用經典的低市盈率、低市凈率價值型投資策略(例如2006年下半年耐心潛伏市盈率僅為個位數的煤炭和電解鋁公司神火股份(000933,股吧),2007年獲利數倍了結)。持股集中度也更為分散,只有極個別特別有信心的股票才會超出基金凈值的5%,大多數情況下單只個股投資比例佔基金凈值的0.5到2個百分點,較好地分散了非系統風險,依靠寬廣的選股面選出一批具有超額收益的個股,而不是單純依賴幾隻重倉股。至此,王亞偉的投資理念才基本成型。

  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並尊重市場

  2007年4月,在華夏基金成立9週年之際,王亞偉撰寫了題為“以謹慎的心態獨立思考”的文章,詳細闡述了他多年的投資感悟。

  他認為:“

  市場的演變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浮躁心理是投資大忌。要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並尊重市場,隨時評估市場的變化,同時還應始終保持一種謹慎的心態和獨立的思考。”

  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人們要認識自己往往很難,而了解自己是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人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過低估計自己的脆弱,市場狂熱時陷入貪婪,市場低谷時陷入恐懼。投資者只有在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知識能力及自身局限性的基礎上,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才能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

  投資中,沒有一個現成的方法是最好的。如果不了解自己,僅把別人成功的方法照搬過來,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巴菲特的成功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的,他在以往投資經驗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方法,比如通過現金流折現的方法對企業估值。但對高科技企業,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握高科技企業的現金流,如果仍然延續以前的做法,很可能會造成投資的巨大損失。

  了解自己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還要了解市場的變化,並結合自己的特點,不斷地調整投資思路。資本市場不是按照自己的想像和規則運轉,這就像拿著幾年前的地圖遊覽北京,可能會到處碰壁,因為北京的發展日新月異。市場也是一樣,不斷發生變化,投資者要不斷地跟蹤這個市場的變化,才能夠及時發現投資機會。

  老獵手同樣是小學生。“

  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場的基礎上,還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哪些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完善,通過不斷學習進一步加深對市場的了解。經過10年的投資經歷,有朋友戲稱我是投資上的老獵手,實則不然。即使是老獵手,目前面對的這個市場與以往也完全不同。人民幣升值、制度變革、全流通、人口紅利等諸多因素,已使市場與以前熟悉的股市有太多的不同。在如此多的新問題面前,老獵手同樣是小學生。”

  獨立思考

  王亞偉多年來一直強調“市場是值得敬畏的,我們應該以謹慎的心態獨立思考,不隨大流”。他堅持認為專業投資者需要通過獨立思考,形成一套能夠體現自己風格並適合自己運用的投資方法,投資的著眼點一定要放在自己對市場本身的認識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別人走,失去主見。要想獲得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必須要從充斥市場上的各種聲音中冷靜下來,獨立思考。這是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資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必須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過濾能力,才能抓住事物的關鍵,不然就會迷失方向。投資是一件寂寞的事情。最後扣動扳機的只能是一個人。公開資訊並不意味著我和你掌握的一樣多。大多數人是拿起報紙讀他人解讀的觀點,人云亦云,真正讀原著、靜下心來思考的人很少。

  市場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這只股票好、那只QFII已經買了,或者説所有的基金都買了,自己買也不會錯。實際上這些觀點背後的潛臺詞就是自己並沒有對投資作獨立的思考,而是把投資建立在別人思考的基礎上,那麼犯錯誤的概率將會非常大。作為基金經理,投資者把錢交給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就是沒有盡職盡責。

  堅持獨立思考,註定王亞偉不可能去隨大流。他在篩選股票時,甚至有意識地重點發掘基金行業重倉股之外的股票,而不在最熱門的那些大白馬上投入過多精力。在華夏大盤基金重倉股的組合上,較少看到某個階段最熱門的行業和股票,體現出與基金行業重倉股的強烈反差。人是無法抓住自己的頭髮脫離地面的,較大程度上地偏離這些被同行過度持有的熱門股票,才使得華夏大盤基金取得遠遠超越基金業同行的業績。

  追求安全邊際之上的收益

  王亞偉始終堅持“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的原則。在牛市中投資,應回避資産泡沫,保持一種謹慎的心態,堅定追求“安全邊際之上的收益”。風險兩個字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因為大家對風險的認識是不盡相同的。什麼是風險?什麼時候風險最低?基金經理的判斷可能完全不同。不同的人選出來的股票是不一樣的,這使基金在市場上的最終表現也不一樣。

  在對風險認識的基礎上,王亞偉一直倡導有業績支援的成長型投資,而且成長本身的穩定性、持續性在投資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僅要看上市公司當年的增長,還要看能不能保持至少3~5年的良好增長,“

  只輸時間不輸錢”,還要看安全邊際是不是足夠大。但是對於安全邊際,如同風險一樣,不同的基金經理理解也是不同的。王亞偉關注的安全邊際,是考慮到了公司一些隱蔽的價值之後的安全邊際,更為靈活。

  靈活多變的選股策略

  只有完全理解“在既有原則下,靈活多變”的精髓,投資者才能明白王亞偉為什麼會不拘一格地選股。查閱華夏大盤基金的定期報告會發現很多“陌生”的重倉股,甚至有些股票從傳統的基本面分析並不出彩,其擅長的重組概念股似乎與倡導“有業績支援的成長股”概念衝突,這些與投資者通常理解的價值投資不一致。一些人因此對王亞偉的投資風格産生質疑,認為他偏離了價值投資。

  王亞偉並不認同以價值投資或投機來鑒別不同的投資風格。他認為,價值投資與投機的唯一區別是投資者有沒有對股票作過認真仔細的研究。在2009年7月9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王亞偉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目前社會對於價值投資存在一些誤區。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須標榜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投資業績會説明一切。“是否是價值投資,取決於如何投資、在什麼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麼無關。比如,巴菲特經過研究,在8元的價位買了比亞迪(002594,股吧),這算是投資;如果只是聽説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著買,即使有機會在8元以下買入,也只能算是投機,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隻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於當前價格,那麼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而一旦價格高於未來預期價值之時還去追,就屬於投機了。”

  王亞偉的投資理念受彼得· 林奇影響很深。林奇選股視野寬廣,十分靈活,為了戰勝市場,藍籌股與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並非林奇重點投資的對象,後期麥哲倫基金投資的股票達到1400多只,包括很多不為其他基金所關注的中小型股票。林奇的投資範圍包括隱蔽資産股、拐點再生股、冷門股等。關於拐點再生股,彼得· 林奇重倉投資瀕臨破産的克萊斯勒,可謂美國版的重組股,在公司重組成功、恢複元氣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關於冷門股,林奇提到,如果某只股票名字奇怪,看不出行業歸屬,有幾年都沒有分析師覆蓋、沒有機構投資者拜訪,那麼公司基本面一旦出現積極的變化,就有可能有重大的投資機會。

  在2009年7月9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王亞偉也對媒體關心的投資重組股問題作了詳細解釋:“我的投資風格是尊重市場、挖掘市場中被低估的投資機會。投資重組股和價值投資並不衝突。我關注重組股,是因為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産物,蘊藏著很多投資機會,對此視而不見是不負責的。但我從來不依據內幕資訊去投資重組股,我只依靠三點:公開資訊、合理推測、組合投資。很多股票是否會重組、誰來重組、如何重組,其實已經有足夠多的公開資訊了。如果公開資訊不夠充分怎麼辦?我就通過換位思考加上合理的推測。但是,即使仔細研究公開資訊了,也作了合理推測了,投資重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該怎麼辦?我還有第三點:組合投資。舉例來説,在我的投資組合裏,精心挑選了20隻潛在的重組股,如果未來一年有60%成功實施重組,平均每個月就會有一隻,從概率分佈上就是如此。質疑我總是精準押中重組股的人只看見了樹木。孤立地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個重組股組合而言,單月的成功概率僅為1/20。”

  從14年的投資歷史來看,投資重組股只是王亞偉投資生涯中一個很短的階段。所投資的重組股,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比例上,都只佔投資組合中很小的一部分。

  優化組合及高換手率

  “一隻股票好不好,不應該孤立地去評估,而要以全市場的角度綜合考量。如果有比它更好的,那它就不是最好的。以最優替換次優,組合整體就得以優化。”王亞偉非常注重股票的階段性價值,這與相當多的基金經理長期持有白馬股的策略迥然不同,他賣股票時也很少賣到最高點。“

  我賣掉甲是因為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乙,儘管甲還有20%的上漲空間,但乙有50%的上漲空間。”

  按照這樣的優化組合的操作方式,換手率自然也會比一般的基金經理要高一些。一些人認為這也不符合價值投資。其實,這方面王亞偉也是受到了彼得· 林奇的很大的影響。林奇自稱是相對價值論者,而不是最大價值論者,曾舉過例子,希望自己所處的狀態是:以20美元的價位買進A公司的股票,而不是以30美元的購買B公司的股票,然後,為了購買20美元的B股票,他會在A股票升到30美元時把它拋出。通常,林奇的3個交易員每天有100隻股票須交易,年換手率大約在100%以上,遠高於美國共同基金經理的平均水準。林奇覺得他的工作越出色,換手率就越高。

  投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説過:“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門外漢只需些微努力與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並不可觀)的結果。但是如果想在這個容易獲取的標準上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在辭職懇談會上,王亞偉對投資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要做好投資,光靠科學是不行的。科學只是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能讓投資拉開差距的是藝術成分。藝術是很難量化的東西,主要靠時間和經驗積累。這種積累能夠讓自己知道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事,這就是大家所説的“度”,對“度”的把握是投資的關鍵。投資中常常有互相矛盾的東西,比如説有主見是好事,但過分有主見,可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就走到了極端。然而如果完全沒有主見,隨大流,就走到另外一個極端。投資時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獨有的隨著市場變化可以不斷完善的體系,這才是持續投資成功的關鍵。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需要更加敏銳的思維和非凡的洞察力,反應和行為必須與眾不同。

  告別公募基金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2012年5月7日,華夏基金公告王亞偉于5月4日因個人原因離職,同時,鞏懷志接任華夏大盤基金基金經理,譚琦接任華夏策略基金基金經理。王亞偉離職時是現任基金經理中執業時間最長的基金經理,實際操作累計時間是4861天(13.32年)。如今,超過10年執業時間的基金經理鳳毛麟角。

  2012年5月7日下午兩點,王亞偉離職媒體懇談會舉行,這也是他第二次主動站到聚光燈下。在持續兩個半小時的會議中,王亞偉對記者提出的所有問題一一作答。

  關於離職原因,王亞偉談道:“這次離職是我個人原因,主要因為外界對我的關注太高,讓我感覺壓力太大。我不希望媒體對我買的股票進行報道。我不希望散戶因為我買了一隻股票就跟著投資,他們因此賠了錢會讓我感到不安。反過來,這又會對我的投資造成困擾,因為到後來我發現每次作投資決定前我都得想想‘我買了這只股票會不會被廣泛報道,如果被廣泛報道了,散戶跟著買造成誤導怎麼辦’,這樣就會對我的投資造成約束。有很多機會我是可以把握的,但是我會變得縮手縮腳。往極端説,任何一隻股票都有風險,都不適合散戶盲目投資,除非他們對這只股票作了非常細緻的研究。這是我在這幾年投資中面臨的最大困境,也是我下決心要離開的主要原因。”“此外,我還面對很多其他困惑。比如,去上市公司調研,人還沒去,消息就已經傳開了。在投資圈的交流也受到影響。比如,有一些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我只是提出來供探討,但媒體可能會當成一個重要觀點報道出來。報道出來有可能造成‘誤傷’,久而久之我也不敢發言。這種狀況時間久了會使自己離市場越來越遠。我知道這種狀態如果不改變,投資感覺會慢慢消失。我很擔心投資感覺消失,我希望對投資保持敏感,要做到這一點,我需要遠離過度的關注,心無旁騖地思考投資問題。”

  如何評價自己的投資業績?他説:“我不知道怎麼概括,也許最終就是那麼幾個數字,幾隻基金的收益率。我覺得我是一個比較合格的基金經理。始終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覺得這個方面我做得還是不錯。”

  王亞偉離職影響最大的是華夏大盤、華夏策略兩隻基金。兩隻基金自4月份陸續出現贖回,華夏大盤基金贖回更為嚴重。為應對鉅額贖回,兩隻基金大幅降低倉位以儲備更多現金支付贖回。2012年5月5日,公司公告,華夏大盤基金實施成立以來的第九次分紅,每10份分紅30元,創出基金史上單次分紅最大比例紀錄。同時,華夏策略基金也實施分紅,每10份分紅6元。2012年5月底,華夏大盤基金規模減少60%左右,華夏策略基金規模減少38%左右。

  在媒體懇談會上,王亞偉認為是華夏基金成就了自己,自己離開或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他比喻道:“比如一輛賓士車,前面小標記是賓士的標記,它沒有了這個車開起來還是一樣的。”他説:“公司從一開始並沒有打造明星基金經理。業績好,自然受關注度就提高了,這是一種較長時間積累、自然發展的結果。公司很早就樹立了以投研為核心的文化。我們很早就認識到一家基金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業績。一名基金經理業績好,在這個行業裏會更加出名,最後會成為明星,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我覺得和公司的行銷策略沒有關係。明星經理不是想打造就能打造出來的。這麼多基金公司,這麼多基金經理,可能會有一兩個人做得好,就會成為所謂明星基金經理。我覺得從概率上也有一定可能性,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一個班上有人成績好,有人成績連續幾年排在前面,這個成績是班主任包裝出來的嗎?實際上不是。背後有個人努力的成分在裏面。”

  從1998年初加入華夏基金,王亞偉在基金業堅守了14年多。他管理的華夏大盤基金在6年半的時間裏累計回報達到1046.05%(開放式基金自成立以來累計業績排名第二的為520%)。王亞偉在14年基金經理生涯中所創造的業績,和傳奇的基金經理彼得· 林奇的業績記錄相比,也毫不遜色。正是長時間的堅守及難以複製的投資業績,使王亞偉已經成為明星基金經理的標桿和符號。在為王亞偉業績感嘆之餘,客觀分析其成功背後的因素,在這個高度競爭、資訊透明的投資行業,能夠取得如此成績與他的自身天賦、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與中國股票市場特殊的歷史機遇是分不開的,和而不同的華夏基金投研文化也為他一展抱負提供了良好的投資平臺。

  王亞偉辭職了,留下了基金業迄今為止難以複製的業績。離開所熱愛的行業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他得到很多,但付出了更多。他的離職對大多數人來説,更多的是驚訝與惋惜,對兩隻基金的投資者來説,更多的是感激與迷惘。5月9日晚,在王亞偉歡送會上,看到這些平日裏理性、內斂的基金經理們相擁而泣,與王亞偉共事17年的我自然也無限感慨。在競爭激烈的基金經理崗位上拼搏多年後,離開對任何一個基金經理來講是遲早的事。只是那一天到來時,仍讓人難以接受。

  王亞偉的成功是中國基金髮展的時代産物,他的離職標誌著一個明星基金經理時代的結束。他14年所創造的成績將載入中國基金史冊,成為年輕基金經理們努力學習的楷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