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不斷尋底 不都是清理配資惹的禍
- 發佈時間:2015-09-18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近期,談及股市時,部分業內人士稱“不好説”,但也多直言“市場信心不足”。那麼,什麼原因造成信心不足呢?依筆者淺見,或許因以下兩方面:
一是對經濟基本面的誤讀。不可否認,最近一段時間發佈的一些經濟數據確實不那麼亮眼,比如8月份外貿進出口數據雙降,比如8月份工業增加值數據低於預期,尤其是投資項目增速下降,引發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
事實上,這些數據直觀上確實反映出現實的不樂觀,但是,透過數據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工業數據總體趨勢為增長,而投資增速回落的同時,投資行業結構繼續改善,表明結構轉型正在朝良性預期變化。
而進出口數據不利表明外需和內需不振,這也意味著後續傾斜性政策將繼續加力,尤其是後續投資項目不斷推出,“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落地,將帶動進出口形勢向好。當然這種變化不會一蹴而就,9月份數據或許仍然不好看,但是其中孕育的細微結構性變化不應該再被忽略。
二是對監管降杠桿的不理解,尤其是對場外配資的清理。不錯,市場的上漲首先要有資金的支撐,降杠桿、清理配資確實快速減少了市場參與資金,直觀上造成股指連續下跌。但經歷此次股市沉浮,更多的場內外投資者應該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如為什麼要降杠桿清理配資,從中可以學到哪些教訓。
杠桿這一物理名詞用在金融領域,指的是以比例恰當的融資,大大提高自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力。但是,杠桿只有和理性相伴才能發揮出建設性作用。此前,筆者曾在本欄目撰文《杠桿有用 更需善用》,分析了“成也杠桿,敗也杠桿”的道理,無論將杠桿用在哪一領域,適度是關鍵,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破壞性作用。在A股市場上,券商融資融券業務明顯就是杠桿性質的,但這是可控的,有監管的,是適度的;而場外游離狀的配資業務,資金來源多樣,進入市場渠道多元,杠桿級數不等,資金規模難以估量,存在太多未知數,也註定伴隨風險級數的不可估量,最終推動市場不斷遠離估值,催生泡沫。沒有資産品質支援的泡沫,破裂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而任由難以抑制的泡沫失控後自然破裂其殺傷力將是巨大的,因而監管層適時出手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果斷正確決策。
不過,在清理配資整個過程中,或許由於規模、形式等數據資料的不完整,相關資訊披露顯得相對模糊,這可能是造成投資者預期不穩定和信心不堅定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證金公司資金籌集入市、社保基金等週邊資金入市方面資訊披露相對充分。此外,為制約股指期貨交易過度投機而提高保證金、限制開倉數量等措施,為減少頻繁報撤單行為限製程序化交易,為穩定市場波動交易所確立熔斷機制,包括近來對個人和機構頻頻開出罰單,穩定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都做出了充分報道解讀。
市場信心的恢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從政策、制度、規則等層面通盤考慮。證監會發言人在9月初答新華社記者問時也表示,解決這次市場波動所暴露的問題,“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監管”,並將“彌補監管漏洞,完善市場管理制度”列入下一步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