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穩增長措施待出 股市再迎10萬億暖風
- 發佈時間:2015-04-18 03:00: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在不考慮杠桿效應下,未來至少有10萬億元增量資金入市
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不僅顯著低於去年7.4%的增速,而且1.3%的環比增速也創出有數據以來新低。與此同時,同期股票市場卻繼續逆勢飄紅,上證綜指漲幅15.9%,創業板指數更是大漲58.7%。經濟失速和股市激情為什麼並行不悖?這需要分析當前宏觀需求擴張與股市三大風口。
從2015年開始,中央的思路可能發生重大轉折,即逐步摒棄緊縮的思路,加大需求擴張的力度。一季度冰冷的數據無疑會加速這種調整,預計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可能會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
一是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鬆。在下調逆回購利率等“價格”型寬鬆的基礎上,央行可能進一步推出降準、MLF等“數量”型寬鬆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4月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從歷史來看,4月是一個政策變動的敏感時點。一方面,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中央會根據開局走勢與全年目標的差距做出調整。另一方面,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將召開會議審議一季度的經濟形勢,並作出相應的部署。
二是地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鬆。不穩地産不足以穩經濟,尤其是在當前地産市場多重承壓的情況下,中央應該會繼續通過政策調整托底地産市場。此前的措施主要包括放鬆限購、調整二套房貸認定、降低房貸利率、放鬆公積金貸款規則、降低二套房首付、鼓勵組合貸、降低營業稅標準等,預計下一步的措施可能包括調整個人所得稅徵收標準、繼續調整公積金貸款額度、加快籌建國家住房銀行。
三是公共支出的收縮有望得到緩解。除了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增加發債額度、債務置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措施緩解收入下滑帶來的收縮效應之外,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加緊拓展新的融資渠道,彌補43號文帶來的融資缺口。一方面,加快推出PPP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城鎮化基金模式繞開43號文的監管,接力地方融資平臺解決融資問題。
四是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同戰略,推動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佈落實,福建很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兩圈兩線”寫意畫的核心,而新疆、廣西則有可能成為關鍵區,其他包括陜西、江蘇、甘肅、內蒙古、雲南等十多個省區市或為輻射區,各地方政府將加速對接與項目落實。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佈,以交通、環保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第四次投資浪潮將加速來襲。
當中央加快摒棄緊縮式供給主義思路的時候,我們也在加速進入一個資本過剩的時代。雖然經濟跌跌不休,企業盈利增長乏力,但只要市場依然有增量資金入市,短期內牛市的基礎就不會動搖。
在這個時代裏,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優質的標的資産。只要有相對高收益或者説被低估的資産,都會被過剩的資本瘋狂圍剿。從房地産到非標,從高收益債到A股,再到今天的新三板,每一次資本對資産的追逐都是如此。如果説風來了豬都會飛,那麼今天的股市無疑仍然站在風口。可以大膽的預測,如果説過去是一個實體造富的房産時代,那麼現在中國已經進入金融造富的股權時代。
第一個風口來自存量財富的資産重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翻看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史,經濟增速超過7%、持續增長超過25年的只有13個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在高增長的第四個十年無一例外的下滑到7%以下。GDP的本質是財富的流量,中國史無前例的GDP高增長也帶來了存量財富的快速積累。截至2014年,一般性存款餘額達110萬億元,近二十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為50萬億元。此外,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理財産品野蠻生長分流了部分一般性存款,2014年年中,理財産品規模約為13萬億元,每年約2萬億元至3萬億元的凈增量。而相對於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相對滯後,居民的財富配置也一直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大多數的財富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存款成為第一代居民財富的標誌。而隨著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財富又大規模涌向了房地産市場,房産成為第二代居民財富的標誌。現在,隨著利率市場化對存款的加速分流以及人口老齡化給房地産帶來的下行壓力,過去沉澱于房地産等傳統産業的居民財富可能大規模的向資本市場轉移,而相對低估的A股可能成為第三代居民財富的主要配置方向。
第二個風口來自央行貨幣寬鬆帶來的增量資金。在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央行寬鬆大潮愈演愈烈,貨幣寬鬆可緩釋實際有效匯率壓力。從國內環境看,在大的漸進去産能週期中,貨幣寬鬆可防範金融風險。從轉型角度看,在企業債務率高企實體融資難的今天,通過提高直接融資佔比,打開註冊制和國企整體上市的空間,對促轉型大有裨益,只要不出現“瘋牛”行情,貨幣政策會保持寬鬆支援股市。
第三個風口來自金融體系無處可去的配置資金。銀行由於表外嚴監管和風險偏好收縮,失去了對非標和同業創新的興趣,沉寂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和理財資金用不到實體。在此背景下,恰逢存量財富資産重配,券商將已有的融資融券資産向銀行抵押融資,銀行也積極將沉積的流動性和理財資金投入傘形信託入市。
具體來説,入市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過券商兩融撬動,另一種是銀行理財資金做優先級通過傘形信託或券商資管計劃加杠桿入市。後者與過去的非標並無本質區別,只是資金承接方由過去的開發商、地方政府轉為股市。從數據上看,投向股票市場信託餘額增長2500億元,2013年僅為400億元,而基建類信託由過去萬億元規模的野蠻生長顯著放緩至1700億元。巨大規模存量財富資産重配再疊加杠桿的煽風點火,股市屢創新高且成交量破萬億元也就不足為奇。
展望未來,假定未來一般性存款10%的增長,2020年居民儲蓄存款有望達到百萬億元規模。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假定理財對居民儲蓄佔比50%,其中債券類資産佔60%、隨著剛性兌付打破,股權和非標由過去5%和35%的比例到各按20%分配。在不考慮杠桿效應下,未來至少有10萬億元增量資金入市。
(作者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