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申銀萬國:影響A股的主要因素及歷史分析

  • 發佈時間:2015-01-04 07:52:51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主要結論:

  一、從理論研究和計量分析的角度,影響A股的最重要的宏觀指標包括GDP、工業增加值、通脹、利率、貨幣供給。

  上證指數3234.682.18%

  二、影響A股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觀調控政策和股市政策。宏觀調控政策包括調整利率、存款準備金、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印花稅、外匯和資本管制、以及改革措施;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國企改制上市、股權分置和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證券法規和基礎性制度建設、多層次市場體系和産品創新。

  三、從行業格局來看,我們將A股市場的行業分為兩大塊和六小塊,每一塊均構成經濟的一部分,可以持續跟蹤,並和相應的宏觀指標形成驗證。這兩大塊、六小塊分別是製造業(上游能源、中游製造和下游需求)和服務業(交通運輸、TMT和金融)。其中下游把握需求、上游盯住價格、中游觀察毛利變化,交通運輸從物流角度驗證經濟活力,金融從流動性角度體現實體和虛擬經濟價格變動,TMT可跟蹤美國和台灣的電子産業。從投資角度,上游隨勢、中游擇時、下游選股、物流做主題、TMT看創新、金融打底倉。

  四、A股市場的參與主體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截至2014年9月,個人投資者佔51.9%,比去年底上升5.2個百分點;一般法人佔41.6%,比去年底減少1.9個百分點;機構投資者佔6.6%,比去年底減少3.3個百分點,其中公募基金佔比下滑最大,三季度就下滑2.2個百分點。

  五、基本面分析只是基礎,對主動投資管理的啟示在於:

  (1)股價未必領先基本面,更多反映投資者對經濟預期的變化。對基本面的認識是個過程,不是一步到位。

  (3)基本面並非完全客觀,很多時候只存在於人心。

  (4)市場強弱格局的判定非常重要,從中洞悉基本面到股價的映射,判定“市場已反映了多少”,而強勢板塊的走勢是重要的信號。

  (5)品種選擇尤為重要。

  六、基於基本面的趨勢投資是A股重要投資策略,大致步驟如下:

  (1)深入研究中長期的基本面,不要輕易改變,決定大格局。

  (2)在大框架下抓住下階段股市的核心交易特徵。

  (3)在大框架下抓住下階段股市的核心交易特徵。

  (4)在趨勢強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負面反向的因素

  (5)與各類投資者、上市公司和分析師建立良好關係,從投資者情緒、分析師盈利預測變化來把握市場和流動性變化,來更敏銳地捕捉投資方向。

  影響A股的宏觀因素

  從理論研究和計量分析的角度,影響A股的最重要的宏觀指標包括GDP、工業增加值、通脹、利率、貨幣供給。

  (1)實體經濟指標:GDP和工業增加值,還可以關注作為領先指標的官

  方PMI和匯豐PMI,以及直接反映盈利水準的企業利潤和毛利率。

  從大趨勢來看,GDP和工業增加值衡量的經濟增長和A股的正相關性較高,經濟擴張和工業增長增加社會需求,擴大就業,提升企業盈利,反之亦然,而股價反映這一預期。

  從1990年至今,中國經濟經歷了1991-1999年、2000-2009年以及2009年至今三個經濟週期,每個週期的平均時間為十年,其中上漲期為1990-1992年、2001-2007年,而下跌期為1993-2000年、2008年至今,經濟波動率和平均增速呈下降趨勢。相比于GDP,工業增加值波動更大,在2000年和2009年均出現了一波幅度較大的反彈,但不改經濟整體運作趨勢。

  (2)物價指標:CPI,還可以關注PPI。

  長期來看,股價與通脹呈現正相關關係,因為投資者在實體經濟和金融資産的購買成本之間的理性選擇會促使兩者同向波動,高通脹會導致資金涌入股市抵禦長期通脹。物價上升,企業産品售價更高,盈利增加,提升股價,另一方面物價上升導致存貨增加也導致盈利增加,但也導致依賴採購的企業生産成本上升,對其股價有負面影響。而短期來看,兩者呈現負相關關係,因為非預期的通脹提高投資者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而並未調整未來現金流,股票保值作用下降導致資金流出股市,這一非理性行為令股價短期承壓。

  反之亦然。

  相比于經濟增長,物價變化更快且滯後於經濟。從2001年至今,CPI經歷了2001-2004年、2005-2007年、2008-2011年、2012年至今四個週期,每個週期平均時間為4年,其中下跌期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上漲期則是兩個下跌期的間隔,2012年10月至今通脹整體上行。

  (3)貨幣金融指標:M2和利率,還可以關注反映融資成本的5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SHIBOR)和社會融資總量。

  貨幣供給與股價呈正相關關係,貨幣供給增加,促進生産,提升物價,企業盈利和股利上升,也使對股票的需求增加,而且流動性增加使更多資金涌入股票。

  反之亦然。

  利率則與股價呈反比關係。利率上升,企業借貸成本增加,因而利潤減少;

  而且資金從股票流入銀行,對股票的需求減少;投資者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上升,股票估值下降。反之亦然。

  貨幣供給保持快速增長之勢,存在貨幣超發,尤其在2002-2003年、2005年和2009年出現三次供給快速增加,並於2009年11月達到歷史峰值,此後貨幣供給放緩。

  利率方面,1990年至今經歷了三輪加息週期和三輪降息週期,其中加息週期為1993年4-7月、2004年10月-2007年12月、2010年10月-2011年7月,而降息週期則為1990年-1991年4月、1996月4月-2002年2月、2008年10-12月、2012年6-7月。利率主要起到逆向燙平經濟週期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加息抑制經濟過熱和高通脹,而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降息刺激信貸和經濟。

  A股的政策因素及歷史演變

  影響A股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觀調控政策和股市政策。宏觀調控政策包括調整利率、存款準備金、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印花稅、外匯和資本管制、以及改革措施;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國企改制上市、股權分置和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證券法規和基礎性制度建設、多層次市場體系和産品創新。

  影響A股的政策的歷史演變如下:

  1990年3月,滬深兩地試點發行股票拉開中國股市的序幕,是中國股份制改革的産物。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後,5月20日全部放開股價,僅八隻股票的上證指數三日暴漲570%。1993年2月,宣佈上海“老八股”擴容,導致供給增加,當日上證指數下跌79%。

  1993年2月,開始宏觀調控並緊縮貨幣,A股開始下跌,5月15日進入加息週期後,上證指數14個月下跌71%。

  1994年7月30日,“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

  大政策救市,推升上證指數暴漲215%。

  1995年5月17日,宣佈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上證指數次日暴漲31%。而5月23日,國務院宣佈當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在二季度下達,滬指當日跌16.4%。

  1996年5月開始,央行連續降息,放鬆貨幣政策,上證指數半年暴漲74%直至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佈社論《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聲稱“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並實施10%的漲跌幅限制,導致A股連續兩天跌停。

  1999年5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堅持信心規範發展》,而且央行再次降息,上證指數1個半月漲64%。

  國企改革對A股市場影響較大。1999年9月9日,允許國有企業上市,滬指大漲6.6%,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臺,令A股4個月跌30%。10月22日暫停國有股減持辦法後,A股次日全部漲停。而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宣佈國有股減持停止,次日A股漲9.3%。

  股權分置改革對A股的影響是所有政策中最大的,加上人民幣匯改後升值、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等利好推動,創下了A股史上最大漲幅。2005年4月29日啟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至2007年最高點,上證指數的漲幅高達428%。

  國家調整印花稅代表監管層對市場穩定的調控態度,對A股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影響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5月30日,上調印花稅2個基點至0.3%,導致上證指數當日暴跌6.5%。

  中國對資本管制和外國投資者的限制對A股也有一定影響。例如,2007年8月30日宣佈港股直通車,A股1個半月上漲20%。

  2007年11月27日:中央提出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防過熱,防通脹,加上次貸危機和解禁股上市等資金面壓力,估值泡沫破滅,A股1年內暴跌72%。

  A股行業格局及其變遷

  從行業格局來看,我們將A股市場的行業分為兩大塊和六小塊,每一塊均構成經濟的一部分,可以持續跟蹤,並和相應的宏觀指標形成驗證。這兩大塊、六小塊分別是製造業(上游能源、中游製造和下游需求)和服務業(交通運輸、TMT和金融)。其中下游把握需求、上游盯住價格、中游觀察毛利變化,交通運輸從物流角度驗證經濟活力,金融從流動性角度體現實體和虛擬經濟價格變動,TMT可跟蹤美國和台灣的電子産業。從投資角度,上游隨勢、中游擇時、下游選股、物流做主題、TMT看創新、金融打底倉。

  首先來看各行業的在經濟的比重,農業佔比整體下降,工業仍佔主導地位,不過第三産業特別是服務業佔比逐漸上升。

  從各行業上市公司的收入佔比來看,2012年收入最多的仍是化工、採掘、建築裝飾和銀行這些傳統行業,但增速最快的則是休閒服務、傳媒、房地産和醫藥生物這些新興行業,基本超過20%。

  公司治理方面,在2006年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後,中國建立了公司治理法規體系,完善了資訊披露制度和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並加強董事會和內部控制建設,使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準明顯提高,但由於受體制、機制等多因素影響,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

  (1)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不健全,並未形成相互制衡關係,部分控股股東直接干預上市公司事務,獨立董事未發揮應有作用。

  (2)部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所有者缺位為之創造條件,容易造成國有資産流失。

  (3)部分高管勤勉盡責意識淡薄,更多考慮控股股東或自身利益,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