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把脈史上最大結構性逼空 A股有錢任性奔向何方

  • 發佈時間:2014-12-15 08:43: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論公交、地鐵、餐館,在這些熱鬧的地方,越來越多地聽到人們大談股市漲跌;不知從何時開始,券商營業部裏,開戶人群排起長龍,有券商更是打起了“開夜市”的算盤。

  A股11月20日以來的快速、持續上漲創出了5年來A股最大漲幅,但這輪行情也是A股史上結構性分化最嚴重的逼空行情——藍籌股持續拉升但小盤股跟跌不跟漲,兩者形成鮮明對比。A股牛了,而且大象都起舞了,這讓老股民不知所措,新股民無所畏懼。這頭瘋牛是怎麼形成的?未來是否還能繼續瘋狂?

  行情掃描

  二八行情猶如蹺蹺板 風格輪換特徵明顯

  新開戶股民跑步入場、融資客全面做多、金融股大象起舞、成交額跨越萬億——A股再度迎來全民炒股時代。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和以往的逼空行情不同的是,當前的牛市,既不像2007年的慢牛,也不像2009年的普牛,而是一輪結構化鮮明的牛市。

  一頭極度結構化的“牛”

  如果將“連續兩個月月漲幅超過10%”定義為逼空行情,從2006年後到此輪逼空行情前,A股共出現過5次逼空行情。

  第一次是2006年4月、5月,滬指分別上漲10.93%、13.96%,中小板指數分別上漲14.41%、21.16%;第二次是2006年11月、12月,滬指分別上漲14.22%、27.45%,中小板指數分別上漲6.94%、8.17%;第三次是2007年3月、4月,滬指分別上漲10.51%、20.64%,中小板指數分別上漲12.76%、19.22%;第四次是2007年7月、8月,滬指分別上漲17.02%、16.03%,中小板指數分別上漲19.02%、12.53%;第五次是2009年6月、7月,滬指分別上漲12.4%、15.3%,中小板指數分別上漲3.66%、9.24%。

  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逼空行情的權重股和小盤股漲幅相當,屬於全面逼空行情;第二次、第五次的逼空行情屬於結構化行情,即權重股遠遠跑贏小盤股。

  然而,上述兩次結構化逼空行情較當前的逼空行情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2006年11~12月,中小板較主機板指數偏離度 (滬指漲幅 中小板漲幅 100%-1)為64%;2009年6~7月,中小板較主機板指數偏離度為53%。2014年11月、12月 (截至12月12日),滬指漲幅分別為10.85%、9.52%,中小板指數漲幅分別為0.53%、3.43%,中小板較主機板指數偏離度卻高達80%。

  也就是説,本輪逼空行情屬於沒有小盤股配合的藍籌股單邊逼空行情,這是結構化逼空行情的極致。

  逼空行情 且行且謹慎

  如今的A股市場有一種讓人激昂澎湃的感覺。

  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杠桿資金瘋狂做多,股指期貨空頭一次又一次遭遇絞殺,股指期貨升水一度高達百點;在現貨市場,兩市成交額從7000億元到9000億元再到突破1萬億元,可謂瘋狂之極。

  從股民的參與熱情來看,五年來的開戶數新高、新股民排隊開戶、老股民重新回到股市,公共場所各類人群久違的談股論金,這些情形都表明,中國或將迎來一輪全民炒股的時代。

  如今的A股市場也有一種讓人迷茫後怕的擔憂。

  11月底以來,藍籌股的單邊逼空,讓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資者如坐針氈。賺指數不賺錢、滿倉踏空成為大多數股民的噩夢。

  12月9日,滬指超過8%的巨幅震蕩,券商股從漲停到跌停的瘋狂,中小盤股跟跌不跟漲的疲軟,讓新入市的股民充分感受到了什麼是股市風險,也為此交足了學費。

  2014年年末的這輪行情,無疑是一場牛市。但這場牛市和2006年、2009年的牛市有著天壤之別。

  回顧歷史,此前的兩次結構化逼空行情後,市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走勢。

  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後,藍籌股開始休息,中小盤股開始接力;2007年1月,滬指結束逼空,漲幅回落至4.14%。與此同時,中小板指數的漲幅卻在這個月達到了24.8%。整體來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只是牛市的中段。

  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後,藍籌股引領市場見頂,而中小板經歷短暫調整後走出了獨立行情。2009年8月,牛市就此結束,當月滬指跌幅高達21.81%。與此同時,中小板卻只下跌了14.48%。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一個月的下跌後,雖然滬指也在隨後四個月裏持續反彈,但卻未能創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數僅用了三個月就創出反彈新高,中小板的牛市在15個月後才宣告結束。

  第一次逼空結構性行情後是強勁的風格轉換,第二次逼空後是單月第二大跌幅(僅次於2008年10月),結構化逼空行情後的走勢總會讓人抓狂,但唯一不變的是二八行情猶如蹺蹺板,當一頭到達頂點後,也意味著另一頭將到達底部。但歷史上每一輪轟轟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風格的股票輪漲推動的,如果我們正身處在牛市中,那麼逼空之後、此前受冷落的板塊和個股能否輪動將十分關鍵。

  板塊表現

  “大象”風光無限好 小票冷漠遭人拋

  由於經濟轉型,遠離夕陽産業、投資朝陽産業是近年來市場主要的投資方向。然而,在政策刺激、降息效應的發酵下,被遺忘的夕陽産業卻成為本輪結構性逼空行情最牛的板塊。相反,轉型過程中衍生出的不少新興不少産業遭到資金拋售,老樹成功“發新芽”,讓本輪直上3000點的逼空行情來得又快又猛。

  地産、航運“老樹發新芽”

  11月20日是本輪行情的起點,但不少資金滿倉踏空,部分投資者看著大漲,嘆息“活在夢裏”。

  回首本輪逼空大漲行情,若只將視線集中在熱得發燙的券商、保險以及銀行股身上,那只是看到了這輪行情的局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板塊漲幅時發現,還有不少投資者尚未關注的大象股也在本輪行情中甦醒過來。

  央行降息,市場第一反應就是利好房地産板塊。在2008年和2012年兩次降息過程中,房地産板塊表現均超同期指數走勢。降息首周,以招商地産為首的房地産板塊表現格外強勁,單周兩次衝擊漲停,累計大漲28.83%。隨後,券商板塊獨唱大戲,但招商地産股價更一度漲至22.19元,若以降息前股價13.18元計算,該股最大漲幅達到驚人的68.36%,完全可與券商股媲美。房地産另外三大巨頭——萬科A保利地産金地集團整體平均漲幅也超過30%。

  若將時間回撥至2007年史上最長牛市,令市場記憶深刻的一定是船舶股的瘋狂。當年“5·30”後,整個船舶板塊在滬指6124點前累計漲幅超100%,在眾多藍籌股中引領風騷。

  在本次逼空行情過程中,船舶股作為曾經的王者,由於此前有過一段獨立上漲行情,此次表現不算搶眼,但中國船舶廣船國際進入12月的連續上漲,也再度俘獲不少資金“芳心”,成功實現“老樹發新芽”。

  四大藍籌板塊輪動

  每一輪逼空行情藍籌板塊總會上攻。在2007年“5·30”後,煤炭、有色股率先發力,6月大漲;電信、證券股打響下半年首槍,7月領漲;船舶、水務股接力,8月推動股指前行;船舶之外、保險、鋼鐵助力,9月市場進入最後瘋狂;金融最後獨舞,中石化冒頭。最終一切都在2007年10月16日盤中衝高至6124點後戛然而止。

  眼下,股指在衝擊3000點的過程中,藍籌輪動起舞的景觀又一次上演。

  2014年12月8日,券商股上演階段性瘋狂高潮,強勢接力的是大飛機、軍工板塊,洪都航空中國衛星中航飛機哈飛股份這些曾經的牛股集體上揚。

  12月10日,被市場遺忘的環保和水務兩大板塊在政策刺激下成為資金新寵,碧水源桑德環境創業環保等10余只環保股集體漲停。

  12月11日,市場風向又轉至鋼鐵和運輸服務板塊,長年破凈、股價低位運作的表現讓資金重現對鋼鐵股的青睞;而受益於國際油價的下跌,航空股全線漲停。

  到了12月12日,相比“雙十二”購物節,A股投資者更關注股市,軟體、網際網路、電信、建築建材和工程機械板塊全面爆發,將藍籌板塊輪動上漲的大戲演繹到極致。

  業內人士指出,此輪逼空行情正完成大盤藍籌股估值修復,同時也在擠出過去兩年成長股的泡沫。當成長股中有價值的品種,通過股價調整凸顯價值並再次處於較好的買點,自然會引起資金關注,因此輪動上漲也就順理成章了。

  超500隻小盤股下跌

  滬市成交金額從本輪行情前日均1500億元水準,突然增至如今的5000億元水準,資金蜂擁而入,推動大象股瘋漲。那麼,小盤股是不是也分得了一杯羹呢?畢竟推動小盤股上漲,只需要5000億元的十分之一額度便可輕鬆做到。然而從行情啟動以來的三周行情看,小盤股並未跟隨大象股猛漲,反而不少小盤股都遭遇資金冷對甚至是拋售。

  近段時間,中小板日均800億元成交、創業板日均350億元成交,兩者相加1150億元的每日成交遠低於滬市單邊市場日均成交額。場外資金瘋狂涌入,卻沒有好好“光顧”小盤股市場,這令不少投資者頗感意外,也導致不少資金滿倉踏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統計小盤股漲跌幅後發現,即便在如此火爆的行情背景下,小盤股跌逾15%以上者也是大有人在。

  記者注意到,11月24日~12月12日期間,A股累計漲逾20%的個股有329隻,拋開新股和重組股,兩市一共有14隻個股漲逾60%,其中宏源證券以93.41%的漲幅居首。但與此同時,滬深兩市還有88隻個股跌逾10%,騰信股份步森股份智飛生物石英股份海洋王等5隻個股跌逾20%。不算近期上市的兩隻新股,跌逾20%的3隻個股均為小盤股。

  此外,小盤股跌幅超過15%的也有10隻之多,比如通鼎光電隆基機械榮之聯跌幅均超19%,領跌中小板;金明精機新國都跌幅在15%左右,領跌創業板。

  分析人士認為,本輪由券商股大漲主導的行情,如果踏空,可能將一直踏空,因為中小板和創業板並沒有在主機板之後跟進大漲,這也就導致中小板和創業板累計有超過500隻個股在11月24日以來的三周時間都是下跌的。若對行情還抱有希望,也許需要轉換思路,及時拋售小盤股,轉向大盤股,才能享受行情之後上漲帶來的投資收益,否則,持有小盤股的股東將不容易分享這波大漲行情。

  杠桿資金

  融資客出手打造暴漲 3周引來1800億資金

  指數逼空式上漲無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融資融券顯然是重要角色之一,尤其是其中的融資客。同花順數據顯示,A股融資客在2014年11月20日~12月11日近3周時間內,就暗地給市場輸送了1803.96億元的真金白銀,尤其是對金融股的大漲功不可沒。

  金融股成融資客最愛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達9345.12億元,兩融交易佔A股成交16%~20%的比例已成近期常態。從指數表現看,11月20日正是滬指本輪大漲的起點,當日A股融資餘額僅為7541.16億元,11月2日~12月11日,A股融資餘額累計增加1803.96億元,增長23.92%,指數累計上漲19.37%,期間振幅高達26.82%。

  從板塊看,11月20日至今漲幅最大的板塊除新股外,券商股無疑亮眼,如中紡投資(600061,收盤價26.14元)因計劃重組安信證券,期間漲幅250%;已停牌的宏源證券也三周時間內股價翻番。除券商板塊之外,表現驚人還有地産、電力、有色和基建板塊等。

  上述板塊的火熱與融資買入數據吻合。同花順數據顯示,11月20日~12月11日,非銀金融期間融資買入額最大,為3860.91億元;銀行板塊第二,為1876.17億元。融資買入額上千億元的還有房地産板塊。若以融資凈買入額統計,非銀金融和銀行板塊仍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名,傳媒板塊居第三。

  融資參考峰值漸近

  面對不斷刷新的融資數據,不少投資者都想知道:天花板在哪?

  對此,瑞銀證券給出了一個參考。中國台灣地區融資融券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了持續快速增長,融資餘額頂峰出現在2000年2月,融資餘額佔可融資標的流通市值的比例(以下簡稱融資餘額佔比)的頂峰發生在1998年12月(5%),而月融資買入額佔可融資標的成交額的比例(以下簡稱融資買入額佔比)的頂峰則出現在1996年12月(29%)。據瑞銀證券介紹,中國台灣地區融資活動的快速發展與上世紀90年代股市的大幅上漲密切相關,指數在1990年代從低點到高點上漲3倍。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儘管股指在過去的13年中增長了一倍,但是融資餘額佔比和融資買入額佔比均不斷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查閱同花順統計數據後發現,12月11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為9345.12億元,而當日有數據的兩融標的流通市值約為23.25萬億元,融資餘額佔比4.02%。以12月1日~11日這個區間進行統計,區間融資買入額為12976.1億元,相較區間內標的61990.28億元的成交額,佔比為20.93%。

  由以上統計可知,A股上述時點或時段內,融資餘額佔比以及月融資買入額佔比均較中國台灣地區市場的參考數據要低。若以11月整月數據計算,截至11月28日,A股融資餘額為8189.27億元,當日可融資標的流通市值為21.22萬億元,融資餘額佔比3.86%;11月融資買入額為13829.054億元,對應的可融資標的成交額為60777.69億元,融資買入額佔比22.75%。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12月至今,融資餘額佔比確實在逐漸靠近參考峰值的過程中,但融資買入額佔比卻有所下降。

  部分券商上調保證金比例

  從券商板塊盤面表現看,12月9日~11日的3個交易日裏,國金證券(600109,收盤價19.18元)回調幅度達20.25%,華泰證券(601688,收盤價21.39元)回調幅度也超過20%。3天時間,回調逾15%的券商股有9隻。但從國金證券融資餘額看,12月8日為35.65億元,12月11日上升至39.62億元,融資買入加權均價為21.69元/股,現價較之折價13%。換言之,回調的3個交易日仲介入的融資客正經受著13%的浮虧。

  兩融風險提升也引起了券商的警覺。12月5日,中信證券(600030,收盤價25.47元)發佈通知,決定自12月8日起,將信用賬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由0.6上調至0.7。同期上調比例的還有方正證券,該公司已將信用賬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由此前的0.5~0.55統一調高至0.6。

  除了主動提升融資保證金比例,不少證券公司還通過各種渠道對融資買入的投資者進行謹慎操作提示。國金證券在12月5日就發佈謹慎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風險提示:“融資融券業務具有杠桿交易的特點,投資者需充分認識杠桿交易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損失,請謹慎參與融資融券業務”。

  場外資金

  歷史逼空行情:新開戶數滯後行情1個月

  每經記者 牟璇

  “有錢,任性”!央行降息直接引燃了A股市場這輪逼空行情,指數飆漲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讓未能入場的資金心癢難耐。從11月開始,滬深兩市開戶數出現明顯回升,而12月的首周,滬深兩市更是新增了59.83萬戶股票賬戶數,創出了近五年來的新高,較前一週同比暴增61.66%。資金快速跑步入場的趨勢十分明顯。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歷史上數次逼空行情對應的新增開戶數發現,雖然新增開戶數隨著逼空上漲行情出現明顯的增長,但新增開戶數達到峰值時往往滯後於行情峰值約一個月左右。

  新增開戶數創五年新高

  11月21日是央行降息後首個交易日,這一天也是此輪牛市行情起點,此後指數猶如一投瘋牛,一直衝到3091.32點才停下了腳步。在強勢上漲過程中,場外資金巨大的參與熱情被徹底激發。根據中登公司日前披露的最新開戶數據顯示,2014年11月最後一週(11月23日~11月28日),滬深兩市新增A股開戶數就達到了37.01萬戶,相較11月前三個月每週平均20萬戶左右的新增開戶數暴增了85%左右。

  12月首周(12月1日~12月5日),滬深兩市合計新增股票賬戶數59.83萬戶,較前一週再度暴增61.66%,這也是自2009年8月3日~2009年8月7日單周新增開戶數66.27萬戶後,近五年來單周新增開戶數新高。

  事實上,A股新增開戶數從10月開始就已明顯放大。在此之前每週的開戶數約為10萬戶,10月份首周(10月8日~10月10日)三個交易日開戶數就達到15.49萬戶,接下來連續6周新增開戶數都維持在23萬戶~25萬戶,直到11月最後一週突破30萬戶。

  相對滯後行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對比歷史上數次逼空行情後發現,新增開戶數的峰值恰好處於行情尾聲時。

  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2007年7月20日~2007年10月16日、2009年3月3日~2009年8月4日四次較為突出的逼空行情,新增開戶數增長都伴隨著上證指數的上漲,且較逼空行情前增幅明顯放大,呈現逐月快速遞增。不過行情漲幅趨緩接近結束時,反而會出現新增開戶數新高的格局。

  分開來看,這四次逼空行情單月的最大漲幅分別出現在2006年12月、2007年4月、2007年7月、2009年7月,而從新增開戶數當次逼空行情的最高值來看,四次逼空行情中新增開戶數達到頂峰的月份分別為2007年1月的325.77萬戶、2007年5月的791.69萬戶、2007年8月的892.42萬戶、2009年的7月。我們發現,前三次新增開戶數的最大值都分別滯後於行情漲幅最大月份,顯示出明顯的滯後性,而2009年的行情漲幅最大單月則與新增開戶數最大值吻合。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新增開戶數217.20萬戶,與2009年7月僅差距19.24萬戶,但2009年8月上證指數暴跌了21.81%。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新增開戶數往往是市場情緒對於行情的反映,大部分的市場情緒相較行情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延遲。從現階段的新增開戶數來看,今年11月新增開戶數突破100萬戶,且12月單周出現了近五年新高,但較2007年“全民炒股”時期超過500萬戶的單月新增開戶數仍相去甚遠,現在的新增開戶數更類似于2009年5月100萬戶左右的數據。並且從現階段宏觀經濟形勢未見樂觀的背景下,談 “全民炒股”的超級牛市似乎言之過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