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三年熊市頭部瓦解 2500擋不住牛市步伐

  • 發佈時間:2014-11-15 10:13:05  來源:四川新聞網  作者:李志林  責任編輯:劉小菲

  從2008年算起,中國股市的熊市已經7年半。與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經濟危機下的美國股市、歐洲股市和日本股市的連創歷史新高的走勢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經濟連續30多年全球遙遙領先的情況下,直至今年上半年,中國股市竟然還出現1974點,“13年漲幅為負”(2000年底就收2073點)。

  值得欣慰的是,在管理層和廣大投資者的努力下,本週股市終於連續5天和連續3天,將3年熊市的頂部2444點和2478點有效攻克了!

  1、何以從多頭市場轉為牛市?

  一是“雙發動機”理論。過去3年,政府在強調“調結構、轉方式”時,僅提發展新興産業這一個“發動機”。近期,又提出“雙發動機”理論:對傳統産業也要“挖潛開荒”、升級到高端製造,使“老樹發新芽”、以保證經濟平穩安全,行穩致遠。這不僅豐富了經濟“新常態”理論的內涵,增加了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且對股市的熱點拓寬,營造創業板、中小板的新興産業股和主機板的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股雙箭齊發,在更廣闊的領域裏推進結構性牛市,也有著重要的指向意義。相關個股已經在近期股市中開始有良好表現。

  二是滬港通開啟。這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股市融入國際市場的開端,是不同的投資風格和理念碰撞的開始,尤其是可為A股引來3000億資金的活水。而這3000億資金,是在港註冊的全球機構零利率成本的資金,其投資力度便非同凡響。

  三是貨幣政策定向寬鬆的趨勢更加明顯。此前,人們僅僅把SLF(即短期借貸便利)視為貨幣政策寬鬆的信號,是股市重大利好。然而,央行的三季度報告,卻意外地披露,9月、10月,已經通過MLF(即中期借貸便利),向商業銀行投入了7695億資金。這便是全面降息的信號。許多國內外投行預言,2015年,中國不僅將全面降準,而且至少會降息2-3次,必將會引來更多的外資和內資進入中國股市。這是股市轉為牛市的最有力度的預期。

  四是APEC會議的成功。此次會議至少有九大成就會影響中國的未來,支援中國的牛市。即展現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權、互聯互通或追捧、啟動亞太自貿區、中美管控分歧、中俄西區天然氣協議、中日緊張關係有所緩和、中韓自貿談判成功、北京反腐敗宣言出臺等。

  2、滬強深弱的格局已經形成。

  在經歷了多年的“深強滬弱”後,不管人們是否承認,現時已經轉為“滬強深弱”了。

  從日成交量看,自10月30日起至今,滬市的成交量一直超過了深市。起初是每天超過200-300億,本週竟超過500-800多億。

  從形態看,目前上證指數2478點,高於5周均線2392點上方86點,是連創新高的牛市走勢。而中小板7684點,低於五周均線7802點下方118點,有築“頭”跡象;創業板1441點,低於五周均線1493點下方52點,有形成“雙頭”的跡象。

  從市場熱點看,滬市中,軍工、國資改革、自貿區、迪斯尼、上市公司凈資産大幅升值、軟體資訊安全、高鐵、核電、高端製造等熱點,題材豐富,精彩紛呈。而中小板、創業板因這兩年漲幅過大,獲利盤甚多,所以需要休整,並將經受業績的考驗,所以熱點不夠明確。

  從估值看,滬市銀行股市盈率僅6倍、滬深300市盈率僅8.9倍、上證指數市盈率11倍左右。而深成指市盈率超30倍、中小板市盈率42倍、創業板市盈率69倍。滬港通資金只進滬市,外資並不斷製造不利於中小盤股的輿論,造成市場資金的轉移。

  所以我認為從滬港通到年底時段,滬強深弱的格局將難以改變。但也不能否認,創業板、中小板中有不少具中長線投資價值的股票。

  3、滬港通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的風格和理念。

  近日,一些QFII機構大力宣傳,滬港通後,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和理念將轉向大盤藍籌股,而創業板、中小板中的中小盤股的泡沫即將破滅,將不斷受到市場的冷落,並進入長期熊市。

  我認為在若干年內不可能。因為,滬港通後,即使加上QFII和RQFII,也只有8000多億資金,只佔A股流通市值的3%,故不可能、也無力引導整個A股市場的機構和投資者去炒大盤藍籌股,不像QFII在其他市場佔30%以上流通市值,所以能改變了當地投資者的理念。

  4、儘量少去猜“頭部”。

  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投資者在研判行情時,要改變熊市思維,加強牛市思維。

  熊市中需要精心研究頭部,因為一個大頭部,往往儲蓄一兩年,甚至更長。

  而進入牛市,則要淡化“頭部思維”。牛市更需要研究的經濟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主力行為面。當今,1.03萬億資金的基金,早已不是市場主力,一萬多戶億元級的超級機構大戶,才是市場最大的主力。他們的意圖和行為,才決定大盤的方向。牛市沒有人會割肉,所以還需要研究市場的平均持股成本。

  頭部都是轉瞬即逝。記得2009年3478點成頭部時,在3400點上方至收盤1天。2013年2444點成頭部時,2400點上方也僅收盤1天。而現在,2400點上方已放量收盤11天,2430點上方已收盤7天,2450點上方收盤5天,這一帶怎麼會形成頭部呢?2508點怎們能擋得住牛市的步伐呢?

  5、用慢牛思維看待年末的可能震蕩。

  每年10-11月,我都強調“秋搶”,把勝利成果拿到手。

  唯獨今年,因為我斷言已進入了牛市,於是調整了秋搶的含義。即主要把2年來漲幅巨大的創業板、中小板個股盈利落袋為安;在主機板中選擇有內生成長性加外生成長性的熱點個股;保持七成倉位、三成資金;遇急跌加倉,遇急漲仍減為原倉;年內的高點很可能在2500-2600區間。即使大盤因期指交割、新股申購、融資盤平倉、部分機構年終結賬,出現劇烈的震蕩,但主機板中必有一些強勢股會展開跨年度行情。因此要強化慢牛思維,強化波段運作,強化精選個股,積極看待滬港通,做好明年衝擊2800-3000點的準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