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次新股爆炒密碼
- 發佈時間:2015-12-25 06:40:1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閻明煒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
新股IPO的不斷前行,造就了A股市場上一個特殊的板塊——新股與次新股。反觀近一年內上市的新股,在連續一字漲停成為次新股後,它們絕大多數依然受到市場的熱捧。市場為何“喜新厭舊”?次新股的市場表現究竟如何?在新股發行註冊制即將落地之時,投資者又該如何把握次新股的投資機會?帶著這些疑問,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仔細梳理了近年來新股與次新股,試圖理出一些頭緒。
統計發現,中小板和創業板中新股與次新股的數量居多,今年二季度在A股上市的中小板股和創業板股有73隻,佔二季度發行新股總數的58.87%。
另外,今年來發行的股票中涉及熱門題材股不在少數,於是以創業板和中小板為主的新股和次新股在A股市場上就成為稀缺的資源,市場炒作熱情持續發酵。
次新股整體表現搶眼
新股在上市初期備受熱捧已成為市場常見現象。受上市公司本身所處的環境、市場預期等的影響,新股在上市之後的一年內表現各不相同。
為體現新股與次新股板塊的二級市場整體表現,根據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的指數編制方案編制了一系列的新股與次新股指數,以2015年3月2日為基期,基期指數1000點,統計截至2015年12月17日,編制次新股指數,以下簡稱“研究院次新股指數”,以及分行業的次新股指數(如,電子行業的次新股指數簡稱“研究院電子次新股指數”)。通過長期追蹤發現,新股與次新股中以機械設備、電腦、電子、醫藥生物四個行業的股票居多,為深入分析新股與次新股指數,這四個行業的新股與次新股指數一併作為研究對象。
據統計分析,研究院次新股指數在跟蹤期的累計回報率有31.89%。分行業來看,研究院機械設備、電腦、醫藥生物、電子次新股指數在跟蹤期的累計回報率分別為49.33%、63.48%、13.44%、66.59%。研究院次新股指數在整個跟蹤期是跑贏大盤的。而研究院分行業的次新股指數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研究院電子次新股指數自9月中旬起逐漸拉升,領先於其他指數,研究院機械設備次新股指數在5月27日創所有指數最高2742點。
研究院次新股指數系列與上證指數相比,自2015年3月2日至2015年12月17日,其累計超額回報率普遍要高出很多。從圖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研究院電子次新股指數相對於上證指數,累計超額回報率最高達59.28%。
催化劑:新興行業居多
目前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國家計劃重點扶持一些新興産業。近年來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多數是行業景氣度較高、與未來發展戰略相符的企業。
由圖3看出,鋼鐵、採掘、有色金屬等行業在新股與次新股中的佔比較低,而機械設備、醫藥生物、電腦、化工等板塊的佔比始終相對較高,如涉及工業4.0的東傑智慧、涉及高送轉的博濟醫藥,涉及智慧汽車概念的索淩股份,以及涉及鋰電池概念的鵬輝能源等。這些均與當前熱門題材高度吻合,為股價的上漲打下基礎。
估值提升空間大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發行新股受制于23倍左右的市盈率,因此許多新股的上市價格受到抑制。為了對新股的股價漲跌空間進行估算,運用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公式“V=E*(2R+8.5) * 4.4 / Y”來估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並與對應時間點的市場價格進行對比。其中,V代表內在價值,E表示每股收益(一般取上一年度的每股收益),R表示預期收益增長率(一般選用未來三年的收益增長率平均值,如果數據不全,可以取臨近年度數據來填充),Y表示無風險收益率(根據經驗,一般取國債的年收益率,這裡取2015年不同國債品種的年收益率均值3.6%)。
今年大盤呈現“過山車”式的行情,為能體現新股與次新股的階段性特徵,筆者在研究時按月份進行分段分析。表1列出了自2015年3月份至2015年11月份的月末新股與次新股與全A股市場相關數據的對比。
通過統計數據可以明顯發現,多數時間段篩選的新股或次新股的內在價值要遠高於市場價格。相較之下,全部A股市場的內在價值與當前市場價格之間的估值空間顯著低於新股或次新股。5月29日的數據顯示,全A股市場的估值空間均值為負數,即股票的市場價略高於其內在價值,而市場表現的結果是5月29日至11月27日的股價漲跌幅均值為負,説明二級市場也是嚴格遵守“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理論。
當估值空間越高時,股價上漲的空間也就越大。這種強烈的正相關關係,為新股與次新股股價的上漲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論支撐。
並購重組事件驅動
股神巴菲特曾説,“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內在價值的估值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預測,受市場前景、投資者行為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股價的漲跌並不完全依賴於內在價值,尤其是並購重組對二級市場的股價漲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為謀求企業經濟實力的增長,公司會選擇與另一家並購或重組來組建一個新的公司。一般來説,投資者對被收購或兼併的公司會産生積極的預期,從而促使股票價格的上漲。
相對於參與並購重組的非新股(發行時間超過一年),參與並購重組的次新股在相同的時間段內股價漲跌幅均值比前者普遍要高出很多。並購重組的刺激使得截止2015年7月底、8月底、9月底篩選的次新股的股價至統計截止日2015年12月17日獲得了非常強勁的上漲空間。反觀非新股,在所有的分析期,股價漲幅均值小得多,自2015年9月30日至2015年12月17日的漲幅均值最高也只有44%。自2015年8月31日至2015年12月17日的參與並購重組新股或次新股的股價漲幅均值是非新股的2倍以上。
可見,對於一些新股或次新股,一些企業並購之後,主業的成功轉型或是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往往被市場強烈看好。因此,並購重組對新股或次新股的股價影響是具有放大效應的。
自2013年以來,並購重組概念股一直備受市場的青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並購重組也並不能成為股價上漲的唯一催化劑。在公司股價因並購重組短期大漲的背後,往往有估值過高、而盈利過低的陷阱。以截至2015年5月31日的參與並購重組次新股為例,包括力星股份、浙江鼎力、中衡設計等,它們的市盈率普遍都在60倍以上,並且缺乏熱門題材。因此,在追捧涉及並購重組股的同時,也要合理地運用價值投資。
另外,註冊制替代審核制,滬深兩市上市的企業門檻也會逐步降低,對於新股和次新股而言風險和機遇是並存的。一些企業在上市前,由於對業績的過分“包裝”,難以經受市場的考驗而致使股價業績下滑。也有一些企業在熱門題材的帶動下逐步走強,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大,與前者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而新股與次新股會隨著註冊制的推行不再那麼稀缺,投資者對這一類股票的炒作也會逐漸恢復理性。
總結
受制于中國A股市場發行新股的窗口指導,新股與次新股的市場價格大多低於其內在價值,具備較高的估值空間。它們大多數是屬於新興成長股,具備稀缺性,符合經濟轉型、産業結構變遷的牛市主線。另外,事件驅動使得這些標的股票的市場關注度再度提升,這些為次新股股價的階段性高漲幅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新股和次新股實際上是能提振市場信心的,尤其是在市場走勢低迷時,投資者將它們視為“救命稻草”。不過,新股與次新股如果受到過分追捧,將導致股價虛高。因此,對於新股的熱炒也是有保質期的,受技術面、內在價值、題材熱度等因素的影響,股價大漲後,投資者會選擇大幅拋售,因此投資者應注意回避追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