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板塊聚焦 > 正文

字號:  

多地推進內河航運船舶新能源化 相關概念股受益

  • 發佈時間:2015-01-09 07:3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1月6日,上海瑞華集團展示了自主設計研發的500噸級純電動驅動內河航運貨船,試水內河航運船舶“新能源化”。目前已有多地將船舶“新能源化”改造作為重要探索方向,浙江省湖州市新能源純電動船舶科技項目已經立項,上海市將新能源雙電船等作為重要研究方向。

  內河航運船舶“新能源化”改造與內河環境保護、航運船舶升級等密切相關。《關於加快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將“促進船舶節能減排、安全營運”。

  內河航運船舶亟需改造

  據上海瑞華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帥鴻元介紹,傳統柴油機船舶在行駛過程中造成的大氣污染及水污染都十分驚人。研究顯示,一噸柴油燃燒後産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的量都非常驚人。在強調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的大環境下,內河航運船舶亟需改造。

  此次,上海瑞華集團展示的500噸級貨船以超級電容加動力鋰電池(簡稱“雙電”)為儲能系統,航速可達8-10公里/小時,充滿電之後航行時間長達50小時。據介紹,與傳統柴油驅動船舶相比,在每天行駛100公里以上的情況下,純電動船的使用成本可以降低10%左右。

  不過,新能源船舶仍需要更多的探索。據帥鴻元介紹,內河航運船舶仍存在改造成本高、配套設施少等問題,這些方面或有望得到相關政策支援。去年4月,財政部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佈《內河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對LNG動力示範船的補貼標準制定了明確規定,這樣的補貼政策有望在純電動驅動等形式新能源內河船舶上落地。在充電設施建設上,在純電動船舶形成一定規模後,通過各方的技術、資金協作加以解決。

  多地積極推進

  事實上,純電動驅動內河航運船舶等已得到多地政策層面的關注,其中浙江等地對船舶的“新能源化”改造興趣濃厚。

  據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網站消息,由浙江省湖州市港航局申報的新能源純電動船舶科技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項目已立項研究。該項目全稱為“新能源純電動(超級電容+鋰電池)推進系統在千噸級以下內河船舶應用技術研究”。項目擬解決內河大噸位船舶採用純電動推進系統所需求的長航程、大動力、高壽命等技術難題,在貨船、客船、管理用艇上採用超級電容加動力鋰電池的儲能技術,研究應用電容與電池的智慧耦合技術,以充分發揮和利用超級電容的功率優勢和動力鋰電池的容量優勢。此外,有消息稱,上海市相關行業部門也已經成立了有關新能源雙電船在內河運用的相關工作小組。

  上市公司方面,上海佳豪(300008,股吧)將涉足上海市蘇州河純電動觀光船舶等的設計業務。而遊艇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太陽鳥(300123,股吧)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明確表示,已有電力驅動遊艇類産品投入市場,公司具備為客戶提供純電力、油電混合驅動等系列有成熟應用的船艇産品能力。不過,在動力電池選擇上,行業並未形成共識。在帥鴻元看來,電力驅動新能源船舶需要在電池上有前瞻性,在噸級不斷提高、續航里程不斷提升等的情況下,傳統的鉛蓄電池將難以支撐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超級電容、動力鋰電池等將是行業未來選擇。

  編者按:受益於造船業觸底反彈,今年上半年的造船業整體向好。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造船業産能過剩問題,近日,工信部下發第一批符合《船舶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公示名單(業界稱之為“白名單”)。船舶股船舶股

  船舶股延續近日強勢,早盤低開高走,截至發稿,太陽鳥漲停,中國船舶(600150,股吧)、*ST鋼構漲近4%,舜天船舶(002608,股吧)漲近2%。

  分析指出,近期軍工集團資産整合呈加速跡象,兩大船舶集團動作頻繁。兩大船舶集團借助證券市場加速資産整合,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提供堅實支撐。機構預計,海工裝備升級和資訊化建設推進,航海電子、雷達等軍工細分産業,迎來市場擴容機遇,潛在規模達數百億元。

  工信部稱,“白名單”將為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援提供依據,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集中,重點是銀行信貸和政府扶持。

  此前,有工信部相關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種政策出臺可以調整優化船舶産業生産力佈局,嚴把控制新增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同時,將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企業集團。

  業內人士表示,制定“白名單”的目的是引導資源配置流向優質企業,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都將向入圍船廠傾斜,而未入圍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融資枯竭和得不到政府扶持的困境。

  造船業整合拉開序幕

  據了解,在工信部下發的第一批《船舶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公示名單51家企業中,遼寧1席,江蘇13席,浙江7席,福建2席,江西2席,山東4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10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5席,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屬子公司4席,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下屬子公司1席,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2席。

  此外,有報道稱,交通運輸部日前就《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管理規定(修正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交通運輸部運用經濟、行政、技術政策等措施,支援和鼓勵採用先進適用的水路運輸船舶和技術,對正在使用的不符合新標準的船舶、不符合安全環保新規範的船舶和小噸位過閘船舶,引導和鼓勵進行更新、改造;需要採取禁止過閘、禁止在特定通航水域航行、限期淘汰等限制性措施的,應當對船舶所有人給予補償。

  徵求意見稿還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新建、改建水泥質船舶、總長5米以上的木質船舶從事內河運輸。新建、改建內河運輸船舶,應當符合交通運輸部制定的包含船舶主尺度系列標準、燃料消耗指標、船舶排放指標等指標的內河運輸船舶標準船型指標體系的強制性要求。

  對於上述兩項政策的出臺,有分析人士認為,對於造船業來説是兩大利好,“淘舊換新”有助於消化我國目前過剩的産能,而“白名單”的出爐,有助於具有優勢的造船企業獲得更多的優勢資源,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事實上,近期,繼兵器集團之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以下簡稱:中船重工)成為十大軍工集團中又一個推出全面改革的軍工集團。而中國重工(601989,股吧)作為中船重工主要上市平臺,將成為此次“混改”的最大受益者。

  雖然中船重工向中國重工注入資産仍需一段時間的整合程式,但這同時也釋放了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的信號。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預測中國船舶集團將注入資産的可能。

  安信證券研究員王書偉認為,中船工業集團的資産整合的路徑較大可能將以“先南後北,多個平臺、屬地化整合”為原則,即將中船黃埔文衝注入廣船國際,將江南造船(集團)、滬東中華、上海船廠等資産注入中國船舶。

  王書偉推算,2013年滬東中華(集團)和江南造船(集團)的收入約235億元,預計軍品收入佔比超過一半,約130億元,凈利潤約4億元。如果將部分盈利性較差的資産剝離,預計注入資産凈利潤規模接近10億元,相關資産的注入將拓展軍品核心業務,提升未來的成長空間。

  中國船舶領漲8.67%

  不論是《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管理規定(修正案)》和《船舶行業規範條件》兩政策的出臺,還是中國重工和中國船舶的資産注入預期,種種跡象表明瞭造船業即將迎來一場行業整合大潮。而這場整合的最後受益者無疑是如中國重工和中國船舶這類大型造船業上市公司。

  受到種種利好消息出臺的影響,船舶上市公司近期的市場表現頗為突出。根據目前市場表現來看,繼此前中國重工的軍工概念領漲船舶板塊之後,中國船舶再次於10月9日帶頭引領船舶板塊的上漲。

  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收盤時,板塊平均上漲2.81%。個股方面,中國船舶上漲8.67%;太陽鳥上漲4.96%;舜天船舶上漲2.33%;亞星錨鏈(601890,股吧)上漲1.59%。

  在這次的船舶板塊整體大漲中,中國船舶漲幅最高,而從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來看,公司的此次大漲並無超出預期。安信證券研究員王書偉預計,如果預估公司注入軍工資産的合理價值為400億元,公司6個月後的目標價預測為30元/股。

  據中國船舶2014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8.23億元,同比增長26.52%,完成全年計劃的51.1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143%。

  王書偉表示,公司業績大幅增長與海洋工程業務實現突破,新接訂單快速增長有關。“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洋工程業務持續快速發展,完工交付自升式鑽井平臺1座,海洋工程業務收入26.4億元,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的收入規模,同比增長 220.6%。同時,公司承接海工業務合同金額為24.98億元,其中自升式鑽井平臺建造2座,維修項目2座,而去年全年新承接自升式鑽井平臺6座。”

  公司表示,因2014年1月份至9月份完成工作量有較大幅度增長使得收入總額增加、毛利增加以及去年1月份至9月份公司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數較低等原因,預計公司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末的累計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除中國船舶業績大幅增長外,今年上半年,造船業上市公司業績普遍實現盈利,僅*ST鋼構和廣船國際報虧。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隨著優質資源向大型造船企業的集中,造船業將出現兩極分化,如上“白名單”的骨幹造船企業將會得到更多的訂單,而其他一些産能落後、沒有競爭力的造船企業則將面臨無單可接最後倒閉的結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