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做個套利,現在看來還好跑得快,不然被反套!”昨日上午,投資者周先生告訴上證報記者,他以每股27.4元買進ST景谷,接受要約的股票在1月23日才回到自己賬戶,但是當天沒有賣掉,24日在跌停板上拋掉了,“虧了一點”。
ST景谷要約收購結束後,套利者選擇了“跑路”。據查詢,1月17日,ST景谷的要約收購期結束。停牌一個交易日後,1月21日復牌,股價下跌了4.95%,1月22日下跌了3%,1月23日跌停,1月24日繼續跌停。其間,ST景谷成交量非常小,換手率分別為0.08%、0.04%、0.11%、0.03%。
“前兩個交易日,參與要約的股票都被鎖定了,實際流通的股票少。23日起,接受要約的股票被放出來,但是沒有人接盤。”周先生向記者介紹。
周先生所指的“被鎖定”,是指同意接受要約的股份被暫時託管。“要約收購期結束後,未被收購的剩餘股份有1至3個交易日的鎖定期,甚至更多,因為股份的分割需要時間——登記公司要看到收購人的資金到賬後,才能對股票進行分割。”銀河證券一位投資顧問告訴上證報記者。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在要約收購的相關條款中明確:收購期限屆滿後3個交易日內,接受委託的證券公司應當向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辦理股份轉讓結算、過戶登記手續,解除對超過預定收購比例的股票的臨時保管。
對接受要約的股份進行託管,公平嗎?“這個得看立場,有些股東不願意接受要約,你當然得保證他的交易權;對於接受要約的股份,既然你選擇了以高價賣出部分股份,當然也得承受一定的代價。”該投資顧問認為,這本質上是一種“除權”,“所以下跌也是在預料中的。”
託管加上股市大環境的不理想,加大了套利者的風險。以ST景谷為例,要約收購結束前的20個交易日,公司最高股價28.25元/股,最低股價26.41元/股,加權均價27.406元/股,以此均價作為估算成本,按照要約收購的最終成交比例43.6%(要約收購股份3245萬股除以接受要約收購的總股數7438萬股)和32.57元/股的要約價,套利者剩餘股份需要在23.41元以上賣出才能獲利。至1月24日收盤,ST景谷以跌停板價格23.38元報收。
“我們遇到一些投資者詢問:要約收購本身是好事,大股東出錢給其他股東發福利,但為什麼收購完了會跌這麼厲害?還有投資者對鎖定兩個交易日不滿。我們只能做解釋,同時也希望上市公司和相關收購參與方加快速度,減少託管的鎖定時間。”前述投資顧問表示。
上證報記者進一步採訪了解到,有部分券商和相關收購主體通過積極的前期準備儘量縮短這一時間,如前期剛完成要約收購的漢商集團,在要約收購期結束後1月4日復牌當天,接受要約的投資者同樣不能交易,但在下一個交易日即1月7日,交易權已恢復。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