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退市新規的全面實施,上市公司若觸及重大資訊披露違法或財務造假等情形,將立即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是被*ST處理後,其退市風險將大幅攀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年內已有22家上市公司發佈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相關公告,相比去年同期的3家,這一數量顯著增長。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退市風險警示數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退市新規的嚴格執行、財務指標動態趨嚴以及監管主動“排雷”。這釋放出嚴監管的信號,通過“應退盡退”和精準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市場優勝劣汰。
重大違法類退市風險佔比較大
上述22家上市公司中,12家由未被實施任何風險警示到被ST或*ST,3家由ST調整為*ST,還有7家被疊加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進一步加大,集中嚴打了一批涉及重大財務舞弊、虛假記載的A股上市企業,採取標識ST或*ST等嚴厲措施,以強化風險警示、保護投資者權益。
記者發現,上述22家退市風險類型中,9家涉及重大違法類退市風險,佔比較大。例如,*ST東方因重大資訊披露違法受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此外,還有5家公司涉及規範性退市風險,5家公司涉及其他類型退市風險,3家公司涉及財務型退市風險。
田利輝表示,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新增對財務造假行為的約束,明確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但未達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目前已有多家因此被警示。同時,退市標準進一步細化,包括財務數據不達標、資金佔用、內部控制缺陷等,觸發風險警示的情形更全面。此外,監管層加大對資訊披露違規、資金佔用等行為的查處力度,並向市場提前釋放風險信號。
儘管上市公司被ST後面臨較大的退市風險,但個別問題整改高效的企業也有望“摘帽”。今年以來,已有1家公司由ST成功蛻變至不再被給予任何風險警示,1家公司由*ST調整為ST。如新疆浩源通過完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成功“摘帽”。
國浩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業務委員會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夥人劉維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對於已經被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應積極尋找並購重組機會,並購優質資産以擺脫企業經營困境。
A股投資生態發生積極改變
在監管利劍高懸之下,“退市警報”頻頻鳴響,當前A股投資生態正發生積極改變,今年已有數家公司因觸及退市指標而終止上市並摘牌。
從今年觸及退市指標的公司來看,*ST大藥(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持續低於5億元,與2024年營收、利潤等經營數據無實質性改善的背景下,公司成為了A股市場上極少數同時觸發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情形的樣本公司,于3月21日終止上市並摘牌。
退市卓朗(天津卓朗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曾連續5年財務造假觸發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于3月6日終止上市暨摘牌。
*ST美訊(國美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ST博信(江蘇博信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則因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總市值均低於5億元,符合股票上市規則第9.2.1條第(五)項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吳丹稱,隨著新“國九條”等新規落地和退市機制的日漸完善,A股市場的投資生態和估值邏輯已悄然發生重大變化,買殼、炒殼等價值意義已不在,市場正在逐步回歸價值投資本源。
展望未來,吳丹表示,在“應退盡退”的嚴監管導向下,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將被加速出清,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良性迴圈加速形成。唯有合規經營、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立足,而投資者也應更加關注企業基本面,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田利輝認為,A股退市將呈現常態化、多元化。隨著法律法規的健全和技術手段的進步,退市流程將更加順暢快捷,多元化退市標准將更加全面適用。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的經驗,A股退市制度有望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實時監測預警,提高退市決策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