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主要産油國將於4月1日增産石油之際,國際油價波動不斷。
自3月3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宣佈增産計劃之後,WTI原油(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價格隨即跌至每桶65.22美元,為2023年5月以來最低水準;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至每桶68.33美元,為2021年12月以來最低水準。此後,國際油價震蕩上行,截至3月25日收盤,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升至每桶69美元和73.02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期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制裁給市場造成恐慌情緒,導致國際油價短期反彈,加之美國關稅政策反覆變動、中東地緣局勢再度緊張,國際石油市場進入不穩定期,但從中長期來看,國際油價下降趨勢恐難以阻擋。
3月初,歐佩克發表聲明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哈薩克、阿爾及利亞和阿曼等8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産油國,決定按既定計劃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石油産量,以回撤2023年宣佈的自願減産措施。首次增産規模為日均13.8萬桶,預計到2026年9月逐步取消220萬桶/日的減産計劃。歐佩克在聲明中強調,增産步伐將根據市場條件靈活調整,必要時可能暫停甚至逆轉,以確保石油市場穩定。
這是歐佩克自2022年以來的首次增産。2022年10月,由於全球經濟放緩擔憂加劇,全球油價下行趨勢明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産油國組成的“歐佩克+”決定自2022年11月起將石油總産量日均下調200萬桶,以支撐國際油價。
2023年4月,為了應對疲軟的石油需求和競爭對手産量不斷上升導致的石油供應過剩問題,“歐佩克+”宣佈從2023年5月起至當年底每日減産石油116萬桶。
2023年11月,“歐佩克+”再次宣佈2024年第一季度將繼續自願減産,減産總額為日均220萬桶。此後減産多次延期,最終決定延長至2025年3月底。
據統計,“歐佩克+”自2022年以來實現每天減産585萬桶,相當於全球石油供應量的5.7%左右。分析人士指出,幾輪減産措施總體上達到了穩定全球油價的目的,避免油價因供應過剩而大幅下跌。但是,石油需求預期悲觀使國際油價整體表現相對低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能源與低碳經濟學系主任董康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産油國此次增産一方面是對解除減産協議的響應,另一方面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在向“歐佩克+”施加壓力增加石油供應、配合美國推動化石能源發展政策的結果。
不少專家認為,儘管日均增産13.8萬桶在短期內對石油供需格局影響有限,但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石油增産釋放的信號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化石能源産業的支援力度,一旦美國政府對化石能源的寬鬆政策見效,全球石油供應將顯著增加。與此同時,由美國發起的新一輪關稅戰“一觸即發”,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供應增加疊加需求萎靡,油價下跌或仍將成為2025年全球油價的主要走勢。
在董康銀看來,石油增産導致的油價下跌對歐盟等主要石油進口國將産生雙重影響。“油價下跌將減少主要石油進口國的外匯支出和運營成本,改善其收支結構,通脹壓力也會有所緩解,為國內經濟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但是,油價持續下跌可能對石油公司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當油價低於某一個平衡點時,石油公司的運營和開發成本將受到擠壓,進而影響其勘探和開發活動的積極性。
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下跌無疑會減少主要産油國的財政收入,但總體影響可控。“‘歐佩克+’之所以釋放增産信號,表明其已預判到油價下跌的可能性,並認為能夠承擔相應的損失。”董康銀説。
當前市場觀察顯示,地緣政治衝突、非歐佩克國家油氣産量增加、新能源加速發展進一步壓縮石油需求等多重因素,都給主要産油國的增産計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佩克+”此次增産計劃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