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特科技是一家2014年上市的企業,主要從事汽車轉向器齒條、減震器活塞桿等高精度保安桿件、零部件研發、生産和銷售。為實現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業務佈局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升級,增加自身汽車空調壓縮機業務,北特科技決定以4.5億元收購光裕股份95.7123%股權。
然而,對於這個看似給北特科技帶來很大利好的收購業務,上海證券交易所卻于10月24日對其下發了問詢函,就其收購的標的資産持續盈利能力與後續整合,以及標的資産的審計評估提出了9個問詢問題。而除了交易所提出相關疑問外,筆者在梳理該公司並購報告時還發現,被收購標的的銷售數據也存在一定問題。
股價下行,大股東股權質押風險提升
在此次收購方案出臺前,北特科技曾在7月20日發佈過《關於股東減持股份計劃的公告》,披露了公司5%以上的股東謝雲臣、董事副總經理陶萬垠、前任高管齊東勝的減持計劃,合計將減持1756.41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高達5.35%,而就在該公告發佈後數日,公司于7月24日實施了每10股轉增15股的分紅方案。
回顧北特科技重要股東上半年減持情況,可以看到在1月至3月期間,即當時股價還處在歷史高位期,劉春梅、齊東勝、曹憲彬等多名高管人員以50元至65元之間的交易平均價合計在二級市場套現了數千萬元。回顧這些高管減持時點的選擇,可以發現他們進行減持發生的時間段恰恰是集中在北特科技年初發佈“擬以公司2016年年報經審計的總股本為基數,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的方式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股本15股”的《公司2016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後,當時出臺的分配預案直接導致公司股價出現持續大漲,而等到重要股東完成減持計劃後,則股價又一路震蕩下行,截至本次因收購而停牌前,股價已跌至上述高管人員減持時平均價位的50%左右。對於那次減持,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北特科技的分配預案會在高管減持前的及時出爐,而高管人員又是如何踩準時間點高位精準賣出的
當然,就公司目前股價表現看,持續下跌的現實還是給實際控制人靳坤及其一致行動人靳曉堂帶來一定的壓力。根據上市公司在7月8日發佈的《關於控股股東股票質押的公告》內容,實際控制人靳坤及其一致行動人靳曉堂共持有公司股票63298631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8.21%,截止到7月6日累計質押本公司股票數量為461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5.19%,如此的表述意味著靳坤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所持股份的近四分之三已對外質押。需要注意的是。在北特科技發佈控股股東質押公告的前夕,即7月6日時,其二級市場的股價還高達17.17元,可等到了本次因收購而停牌時,股價已經下跌到13.43元,短期累計跌幅高達21.78%。
從7月6日宣佈控股股東股權質押開始至8月16日停牌,北特科技股價于8月11日時還創下了12.16元的階段最低價格,要知道,此價位僅相當於靳坤及其一致行動人對外質押股份時二級市場收盤價的7成,股價大跌的現實給靳坤及其一致行動人帶來了較大的補充質押物的壓力。回想今年7、8月份時,當時市場上也確實曝出了多家公司因股價過低而補充質押物的消息,而北特科技股價的持續下行應該讓當時股權已被大量質押的控股股東相當地尷尬!
銷售數據存疑
在經歷近兩個月的等待,北特科技在10月10日發佈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産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的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董巍、董榮鏞等32名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光裕股份95.7123%股份。
根據公開資訊披露,光裕股份成立於2002年,主營業務為汽車空調壓縮機的研發、設計、生産與銷售,與北特科技同處於汽配行業的不同細分産品市場,該公司于2016年4月被批准在新三板掛牌轉讓,並按照資訊披露規則披露了公開轉讓説明書及各期年報,但是從該公司披露的過往年度經營和財務數據來看,其中卻存在著很大矛盾之處。
這突出體現在光裕股份在今年4月28日發佈的2016年年報當中,根據當時的資訊披露,該公司當年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合計為9551.24萬元,佔年度銷售總額的比重為52.24%(見表1),由此計算該公司2016年度銷售總額,則高達18283.38萬元。
但是,無論是光裕股份自行發佈的2016年年報,還是本次北特科技發佈的光裕股份審計報告,所列示的2016年度營業總收入卻只有18016.49萬元,這與通過光裕股份年報中披露的具體客戶銷售收入及銷售佔比測算出來的18283.38萬元銷售總收入,存在數百萬元的差異。也即針對2016年度銷售收入,光裕股份在其年報中的資訊披露存在明顯的前後矛盾。那麼,到底是哪一版數據才是真實的呢?
更需要注意的是,光裕股份在其2016年年報中披露的向五家主要客戶銷售金額與本次北特科技發佈的收購報告書中披露的數據又完全一致,如此現象進一步令人擔憂北特科技發佈的收購報告書數據的真實性。
(原標題:北特科技股權質押風險提升 並購標的銷售數據存疑)
(責任編輯:張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