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貨幣政策應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

  • 發佈時間:2016-04-27 01:09: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 李宇嘉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為防止“去産能”、“去杠桿”給經濟增長、金融穩定造成衝擊,我國對房地産和基建的扶持力度明顯加大。一季度經濟能夠實現“開門紅”,樓市和基建的托底居功至偉。但是,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樓市和政府“加杠桿”,即“樓市+信貸”和“基建+債務”等傳統動力恢復,啟動金融加速器、發揮投資強引擎作用,才是經濟回升的真正邏輯。

  一季度,全國新增貸款4.6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近1/3(1.5萬億)投向了房地産;新增貸款比去年一季度多增9300億,其中近一半(46.3%)投向了住房按揭領域;一季度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增加1萬億,而2015年全年新增個人購房貸款僅2.66萬億。這意味著,“樓市+貸款”的金融加速器再次啟動,這或許是大宗商品“週期歸來”、固定資産投資回升的重要動力。

  存貸比取消、房貸首付比例下調,促成貨幣乘數放大,銀行放貸能力擴展,這是新增貸款創新高的主因。同時,地方政府杠桿空間全面釋放:2015年和2016年地方政府將分別置換3.2萬億和5萬億的債務,債務從存續期為2.5年、利率7%的貸款置換為存續期6.4年、利率2.35%-4.3%的債券;此外,2015年40號文發佈後,城投債從控制轉向放量,今年1季度,城投債比2015年1季度增長200%以上,3月地方債發行達到了7887億元的歷史最高水準。

  貨幣政策應在“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上再平衡。

  首先,金融扶持樓市和基建,短期內對上下游需求拉動較快,比如近期大宗商品告別低迷。但是,過剩行業、製造業整體依靠增量債務維持,實體投資回報率下降,民間投資積極性降低。2015年,全國新增社會融資15.4萬億,國企新增負債超過12萬億,意味著2/3的資金流向國企及平臺。然而,國企2015年僅實現利潤1.09萬億,同比下降21.9%;今年1-2月,國企負債總額增長17.9%,所有者權益僅增11.2%。盈利改善跟不上債務增長,實體投資回報率下降,民間投資積極性下降。今年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5.7%)僅為全社會投資增速(10.7%)的一半。

  其次,作為經濟“上半場”的發動機,“樓市+信貸”發力帶來房價暴漲、投機炒作、抬高實體成本等問題。貨幣寬鬆、居民“加杠桿”,加上地方政府激勵不斷,樓市投機炒作盛行。去年以來,一線城市人口流入減少或趨緩,但房價卻創出新高,凸顯其樓市的金融屬性;二線城市開始領漲,房價地價相互攀升,意味著投機資金開始全面鋪開;3月份,房價漲幅居前的城市,集中在一線城市在內的三大都市圈內,且多為投資需求買房,與“去庫存”不符。3月份,地産投資資金來源同比增長70%,顯示實體經濟下滑背景下,釋放出的資金或“脫實入虛”。

  再次,房價快速上漲,實體成本上升,通脹抬升。今年以來,CPI從年初的1.8%迅速竄至2月的2.3%,豬肉、蔬菜等消費品價格創新高,與人工、物流倉儲和租賃成本高企關係很大。物流倉儲和人工成本上升與租賃成本上升關係最大,而房價快速回升,年後“租金重訂”是主因。另外,近期大宗商品“週期歸來”,資金在期貨市場興風作浪,PPI對CPI的傳導顯現,CPI中非食品部分抬高,未來CPI的上漲趨勢更明顯,進一步擠壓實體利潤,也不利於破解“內需之困”。

  最後,宏觀債務率繼續上升。由上所述,不管是樓市或基建發力,加杠桿或新增債務是背後動力,這導致宏觀債務率(非金融企業債務/GDP)繼續攀升。根據瑞銀證券統計,2015年,我國非金融部門負債總額(175萬億)佔GDP比重接近260%,遠高於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按照M2今年13%的目標,宏觀債務率將繼續上升。但同時,若實體資産形成跟不上信貸投入,GDP增長和債務存續不得不依靠更多信貸投入,中期內的金融風險預期將會明顯上升。

  近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未來貨幣政策除了要繼續支援穩增長,也要注意防範宏觀風險,尤其要避免企業杠桿率過快上升,還要考慮貨幣信貸增長對物價走勢和房價的影響。據悉,近期央行窗口指導,要求商業銀行壓縮信貸至月初計劃的70%。因此,隨著經濟企穩,加上通脹回升、貨幣寬鬆助長樓市炒作和“脫實向虛”,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上,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後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