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規避投資雷區
- 發佈時間:2016-03-01 02:09: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從投資者角度而言,不論普通的個人投資者,就連資金量較大的機構投資者都對上市公司主動披露意願不強、資訊披露不充分詬病已久,亟待監管強化肅清暗藏的“黑天鵝”。今年年初金亞科技財務造假事件讓投資者感到監管強化的必要性。
金亞科技財務造假被認為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最大的“黑天鵝”,堪比2011年重慶啤酒事件,公募基金、信託、券商集合理財等近百隻産品“踩雷”,至今仍深陷其中。2015年12月22日,金亞科技曾收到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的問詢函。2016年1月,被監管層立案調查的金亞科技在回復中承認財務造假,隨之可能面臨公司被勒令退市以及投資者的索賠。雖然仍未復牌,但基金對其的估值已經砍去了75%。事實上,在證監會立案調查前,金亞科技曾因重大資産重組並購價格溢價高達近20倍、涉嫌“左手”倒“右手”的問題收到深交所整改通知。“如果在金亞科技做重大資産重組時就有更為嚴格的問詢,這種不合理的並購或許就不會發生。”華南地區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隨著監管函和問詢函數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被處罰的案例也成倍翻番。證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證監會累計對281家次上市公司採取行政監管措施,全年移交處罰審理案件273件,對767個機構和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行政處罰事先告知,同比增長超過100%,涉及罰沒款金額逾54億元,超過此前10年罰沒款總和的1.5倍。
“問詢函頻發,從監管層的角度講可以規避風險。大部分上市公司資訊披露的詳細程度和主動披露的意願與國外相比是不太充分的。很多時候即便是股東問上市公司的具體情況,他們也不太願意披露。監管層多發一些問詢函,可以使投資者了解到更多資訊,能使資訊披露更加充分。”融通轉型三動力靈活混合基金經理張延閩表示,交易所詢問的問題都很專業很細緻,很多分析師都不一定想得到,也不一定能提出這種水準的問題。
對於交易所近期加強監管的舉措,一些基金經理表示,不會對市場情緒造成影響。“我們平時也關注監管動向,但像近期這種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思路,對投資者而言是好事,可以減少因資訊不對稱而形成的投資‘雷區’。”張延閩指出,收到問詢函的公司並不意味著一定存在問題,所有的公司都可能收到問詢函,做增發的公司基本上都會被問到。
除了依靠監管震懾,張延閩認為,投資者自身的價值觀也需要端正。過去兩年是小股票的牛市,大家都想賺快錢,牛市中幾乎沒有人會去仔細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也不會真正關注它的基本面。很多分析師在推薦股票時可能根本就不了解公司的收入利潤、資産負債表或主要客戶,僅僅是大致估算一下明年的利潤增長空間,再根據市場的預期就做了判斷。“實際上,對造假公司的甄別方法就靠投資者的價值觀。如果賺快錢的價值觀不能改變,投資者將來遭遇上市公司‘黑天鵝’的可能性仍會比較大。有巨大爭議的公司我是不會碰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