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今年經濟有望階段性探底
- 發佈時間:2016-02-22 00:30:24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麗靚
針對今年宏觀經濟走勢、財稅改革、供給側改革以及下一階段改革著力點等熱點問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綜合相關數據並結合對穩增長措施效應的預期,經濟運作今年有望實現階段性探底,其後應力求企穩,對接一個盡可能時間長久的“升級版”中高速增長平臺。未來經濟發展的狀態能否如願轉為“升級版增長平臺”,關鍵在於供給側改革能否真正攻堅克難,得到實質性推進。未來應著力優化供給側環境與機制並大力推動財稅、國企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從而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活力,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
追求經濟增長品質提高
中國證券報:如何判斷今年整體經濟走勢?新常態下如何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賈康:去年的基本情況是,經濟下行壓力沒有得到解除,這從2010年以來GDP增速可以看得比較清楚。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一路下行,本來認為2015年可看到階段性觸底,但由於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原來沒有預料到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下行過程看來還在繼續,但2016年如果處理得好,經濟應出現階段性探底,希望其後能夠對接一個企穩的狀態。告別兩位數增長後,要在“軟著陸”後對接一個增長品質提高的“中高速”平臺,我們正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
所謂“中高速”,到底是表現為GDP增長7%還是6.5%並不是關鍵。雖然“十三五”規劃期間需要GDP年均增速6.52%以上才能對接全面小康指標,但真正關鍵的是在守住底線的同時追求經濟增長品質的提高,要形成長期發展後勁。能否如願轉為升級版,關鍵在於供給側改革能否真正攻堅克難,得到實質性推進。從全局看,經濟社會發展在“矛盾積累、隱患疊加”中面臨“兩輪自行車”式的速度底線硬約束,更表現出一系列棘手的“兩難”,經濟社會總體可以比喻為改革和危機因素“兩隻老虎的賽跑”。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長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應對挑戰需要形成從短期銜接中長期的戰略思維,這一新思維的關鍵詞就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是: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重點任務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總之,當下宏觀經濟仍在可接受的區間內運作,宏觀政策的基調仍是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搭配。
中國證券報:下一階段改革的著力點將在哪些方面?
賈康:今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為了穩增長,赤字率應有所提升,公債杠桿應得到更有力運用。為了促改革,轉方式、優結構、護生態、惠民生,防風險,將更加注重供給管理,突出重點,鼓勵創新。
培育新的動力機制必須配合方方面面的改革。一是結合式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和“多規合一”制度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審批中不合理的部分。二是繼續深化財稅改革,支援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是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資産收益和存量的轉置。四是改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相關制度,打造橄欖型現代社會結構。五是以滿足公共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和調動潛能為大方向,積極理順基礎資源、能源産品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積極實施選擇性有效投資和PPP機制創新。
繼續推進財稅改革
中國證券報:今年積極財政政策應如何發力?減稅是否還有空間?應如何進一步推進財稅改革?
賈康:從指標來看,財政收入增長乏力。2010年財政收入曾出現20%以上的增幅,2011年繼續摸高至25%,再往後轉而向下,2014年在8.6%左右,2015年更低。(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財政政策內在邏輯是,在配合需求管理的總量調節的同時實行供給管理。去年以來,財政政策繼續強調突出重點、優化結構,是承前啟後的,涉及基礎設施、民生、教育、醫療等方面,並要以財力安排支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過去一年中,財政政策在實施中的特點,一是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效,赤字率上升為2.3%-2.7%。二是強調突出重點、優化結構、支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結構性減稅仍是進行時,除營改增外,特別注意對中小微企業進行創新激勵;四是發揮轉移支付、補貼、基金等的定向支援作用;五是財政支出管理強調加快進度,盤活存量;六是大力推進財稅改革。
對於“結構性減稅”,有人認為不如“全面減稅”過癮。從中國的稅制結構在全球比較以及改革的目標來看,不是全面減稅的問題,而是有增有減的問題。例如,伴隨“營改增”的是鼓勵企業做專業化細分,鼓勵企業更好地公平競爭,從而帶來機制性進步。服務業可得到結構性減稅的好處,物流行業直接受益,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也會得到好處。通過改革稅收,可以激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環境稅將是“費改稅”,不排除有增稅設計,通過增稅使大家努力節能降耗。
推進財稅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題。例如,營改增未能按時間表要求全覆蓋;消費稅變銷售稅的改革進展不及預期;房地産稅的推出最近沒有新消息,目前重點是消化庫存,房地産稅的立法可能延緩;個人所得稅改革有時間表的要求,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財稅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今年將義無反顧地繼續努力推進。
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活力
中國證券報:供給側改革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與活力?
賈康:供給側改革是以改革為統領、結構優化為著眼點,使供給體系品質效益提升,在深化改革中解放生産力的系統工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以市場為取向在改革中攻堅克難,實現現代市場體系地位的進一步確立和提升。對於成千上萬的企業,政府沒有能力一一甄別誰是落後産能的代表,這個優化過程應當對接市場,政府要謹防過多干預。從目前來看,政府的態度可理解為:鋼鐵等産能過剩行業必須忍受結構調整的陣痛,如果在陣痛過程中部分企業要出局,政府應維持公平競爭的環境,並要進一步優化社保體系的配套,使企業在兼併重組、優勝劣汰過程中能維持社會基本穩定,下崗職工得到盡可能好的再就業培訓。當然,其間避免不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企業困難時仍然過多關照,把本來應該淘汰的企業維持下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依靠全面改革。
未來需通過優化供給側環境與機制來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和活力。一是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二是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三是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援實體經濟;四是切實推進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鬆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五是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準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