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思想火花映照人類發展史

  • 發佈時間:2016-02-06 02:09: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青新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歷史學家伊恩·莫裏斯一向很“任性”。他的《西方將主宰多久》就是“腦洞大開”的大作,強調了“懶惰、貪婪和恐懼推動著社會的每次發展”。他在《戰爭》中宣稱“美利堅帝國是地球最後的、最好的希望”也顯得偏頗。但是莫裏斯作品獨特的邪魅氣質的確很吸引人,讀者的腦洞似乎也被打開了,明明感覺槽點無數,卻不由自主地被他帶著走,努力掙扎著要跳出他挖的坑,還會想要使出渾身解數與這種古怪的路數過過招。

  莫裏斯近作《人類的演變》就引來了高手對決:英國埃克賽特大學的古希臘文學教授西福德、哈佛大學哲學教授克裏斯蒂娜·M·科爾斯戈德、耶魯大學歷史教授史景遷、小説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他們都撰寫了針對《人類的演變》一書的批評文章,收錄進了最新引進的《人類的演變》中文版,該書還附錄了莫裏斯一篇很長的回應文章,即《我對一切事物的正見》。這是當今史學界的一場“華山論劍”:應該如何看待人類發展史上價值觀的演變?

  本書的主體部分其實是莫裏斯2012年末在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的講座。莫裏斯認為,從人類誕生至今,價值觀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採集者/覓食者、農夫/農耕者和化石燃料使用者/大工業時代。與每一種價值觀相關聯的都是特定的社會組織形式,而這些特定的組織形式又是由人類從週遭世界獲取能量的特定方式決定的。總體而言,大多數覓食者生活在遷徙流動性的小規模群體裏,財富之於他們是身外之物,很難建立並維持階級制度,因此他們習慣訴諸於暴力來處理關係。農耕者的定居生活讓他們認為“等級制度及其無止境的等級階序是美好生活的道德基礎”,因此他們服從於統治者的領導和國家機器的制度解決,比較不能容忍暴力。工業時代的人們生活取決於各類人工製造的産品而不是直接來源於自然界的動植物,因此傾向於大多數人的平等而非少數人的等級統治,且非常厭惡暴力。

  《人類的演變》不算是大作品,但論述的問題很重要。莫裏斯揭示了物質力量和人類文明的根本關係,這一論點很有意義,從歷史、倫理、心理學等角度挖掘的論據也很有意思,但其中爭議之處依然不少。莫裏斯的論述帶著斯蒂芬·平克和尤瓦爾·赫拉利的影子:前者樂觀地預測善良天使減少了未來人類生活的暴力因子,後者在《人類簡史》中也探討了人類發展史各個階段的推動力量。莫裏斯説,“在能量獲取的特定階段,文化進化的競爭過程把我們推向了效果最佳的價值觀”,因此,“每個時代的觀念都是得其所需”。歷史不主張假設。相較赫拉利“農業是場大騙局”的感嘆,無疑肯定每個時代的特定意義更有價值。但莫裏斯這句提綱挈領的話本身就有問題。西福德詰問:“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是,又不是。因為每個時代的主體意識,我們被推向的價值觀,更接近於統治階級的意識,而不是這個時代所需的觀念。

  其他三位批評者的表述同樣犀利。史景遷説莫裏斯的局限性在於“數據的中産階級化”:他的類別有多穩定?其中就算最大的類別是否能夠獨立存在?或者事情變化的速度可能比他預見的還要快?筆者也有這種閱讀觀感。同樣是“人類的暴力在減少”的觀點,我信服平克縝密細緻的論證,但莫裏斯的推論就讓人疑惑,確實過於簡化了,雖然就一場講座而言這種評判對莫裏斯並不公平。科爾斯戈德的文章圍繞著成文價值觀和真實價值觀之間的關係。科爾斯戈德並不認為人類的價值觀是由能量獲取方式塑造的,而是強調要多方位地去考察造成真實價值觀扭曲的暴力動機,他批評莫裏斯對每個人類社會階段的最佳價值觀的預設立場可能會造成真實社會生活中道德感的模糊。阿特伍德則用文學的筆法,想像《燈火闌珊處:文明崩潰之後》,質疑莫裏斯對工業文明前景持續爬升狀態的描述。

  面對紛至遝來的批評,莫裏斯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姑且不論辯論雙方誰更有理,正如莫裏斯所説,“在學術圈,批評是最誠懇的恭維。”學術研究就該提倡百家爭鳴,從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映照人類歷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書名:《人類的演變》

  作者:伊恩·莫裏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